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滇红茶制作技艺”完整体系综述
滇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凭借其悠久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提出了关于滇红茶制作技艺的六个关键技术体系(即初制技术体系、精制技术体系、拼配技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仓储技术体系和品鉴技艺体系),它们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这不仅体现了滇红茶制作技艺的独特性和传统性,也反映了其历史传承和技艺创新。通过对这六个滇红茶制作技艺的关键技术体系的系统论述,旨在为滇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凤庆滇红茶始于抗战,兴于品质,富于百姓,是极具家国情怀,强国富民的茶叶品牌。1938年,中华民族全民奋起抗日救亡,江北茶区、江南茶区的茶叶出口基地尽失,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基地以换取抗战救援物资,滇红茶在凤庆诞生。80多年来,凤庆滇红茶因其优异的品质和风味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其产品长期远销俄罗斯、中东地区、东西欧、日本、独联体国家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畅销于东北、西北、华中及华南区域的近20个省、市、自治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国家统一拼配出口时期,滇红茶曾有“茶中味精”的美誉,并且其原箱出口屡创英国伦敦拍卖市场的最高价,是可与印、斯红茶比美的优质红茶。
凤庆滇红茶以生长在凤庆县境内的国家级良种凤庆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原料基地位于东经99°31'~100°31′,北纬24°13′~25°2′,平均气温16.6℃,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当地土壤为红壤,pH值4.5~6.0,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2200m的山地,周边生物多样性突出,害虫与天敌和谐共生,没有灾难性病害及虫害发生。这一地区能满足茶树各阶段生长的要求,是典型的绿色茶园,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价值,是无可复制的优质红茶坐标。
独特的地理环境奠定了滇红茶的品质基础。据中茶所等权威机构测定,其一芽二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为37.76%,儿茶素总量186.59mg/g,咖啡碱4.75%,氨基酸3.5%,还原糖4.71%,粗纤维8.61%,水浸出物44.01%。其水浸出物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内含物含量丰富,形成了汤水红艳明亮,滋味或浓强鲜爽或浓厚甘甜,香气持久馥郁的独特内质风格。同时,滇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较高,具有明显的健康营养价值,抗氧化、抗衰老、杀菌消炎等功效明显。
自以冯绍裘先生为首的滇红茶创始人制定了凤庆滇红茶加工制作工艺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滇红人的传承及守正创新,既传承了传统滇红工夫红茶、传统红碎茶、CTC红碎茶等传统滇红茶,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了经典58、中国红、金芽、金针、金曲、古树滇红等产品。2013年“滇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又被列入文化部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1月“滇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之一,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
目前,滇红茶制作技艺的六个关键技术体系包括初制技术体系、精制技术体系、拼配技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仓储技术体系和品鉴技艺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且完整的滇红茶制作技艺体系。
一、初制技术体系
滇红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其初制加工过程,是其品质形成的核心。通过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几个工序,使茶叶中的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类及芳香类物质发生充分的酶促反应,共同构成滇红茶的初制技术体系,呈现出“红汤红叶”的滇红茶特色。
1.鲜叶要求。滇红茶制作以凤庆大叶种一芽二叶的主体鲜叶为原料,同时对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有严格的要求。按照“分级收鲜,分级制造”原则,坚持将净度作为重点关注因素,确保原料中不含有非茶类物质,如树叶、杂草、昆虫、泥沙,避免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安全和质量。
2.萎凋技术。萎凋的进程伴随着鲜叶中水分的缓慢蒸发,促使酶和水解酶的活性逐步增强。使一些低沸点的芳香物质挥发,促使萎凋叶从青草味逐渐转为清香味。在萎凋过程中,掌握“嫩叶薄摊,老叶厚摊,嫩叶重萎凋,老叶轻萎凋”的原则,室内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不低于90%,萎凋适度后鲜叶含水量为60%~65%。同时,合理控制萎凋时间也非常重要,一般控制在6~16h。若萎凋时间过短,鲜叶中0的内含物未能充分转化,就会导致成品带有生青味;若时间过长,导致芽叶脱落、叶片变黑,同样也会影响成品茶的品质。
3.揉捻技术。揉捻是滇红茶初制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发酵的开始。通过揉捻充分破坏叶细胞,使茶汁溢出充分接触空气(氧气),为后续发酵工艺创造有利条件,塑造出优美的条索形态,对毛茶的外形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揉捻时间通常控制在60~80min,若揉捻不足,就会导致发酵困难、滋味淡薄、叶底花青等问题;若揉捻过度,则会导致茶条断碎、滋味重、香气低、叶底暗。在揉捻过程中,还应遵循“轻—重—轻”的加压原则。开始时采用轻压,将茶叶初步揉成条状;随着揉捻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压力,使茶叶被更好地揉成条状并挤出茶汁;最后再采用轻压,使茶叶得到充分松弛。揉捻室应保持较低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特别是在夏秋季节,揉捻室中需要定期喷雾洒水并采取降温增湿措施。
4.发酵技术。红茶发酵的目的是通过促进多酚类化合物在酶的作用的氧化,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芳香类物质转化形成甜香、花果香;蛋白质水解产生更多的可溶性氨基酸;多糖类水解形成单糖及双糖等,使茶汤呈现红艳明亮显金圈的色泽,形成浓郁香气,增加茶汤浓度。发酵室应整洁,无阳光直射。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应被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一般发酵室的气温应控制在25~28℃,叶温以不超过30℃为好,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保持空气新鲜,供氧充足。摊叶厚度应根据茶叶的嫩度来控制,一般掌握“嫩叶薄摊,粗老叶厚摊”的原则。发酵时间因季节而异,夏秋季节气温高,发酵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对于发酵程度的鉴定主要是看叶色和闻香气,叶色黄红,青草气消失继而透发清花香。若发酵不足,茶汤可能会出现香气不高,带青气,冲泡后汤色红暗,泛青色,叶底花青等情况;若发酵过度,茶汤则可能滋味低闷,冲泡后汤色红暗浑浊,滋味淡薄叶底红暗、多乌条。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适度发酵可使茶汤苦涩味降低,甘甜味增强。
5.干燥技术。干燥技术利用适当的高温终止酶活性并发生热化作用,促进色、香、味物质的转化,同时蒸发多余水分使毛茶达到标准含水量要求。为了确保成品品质最佳,通常会分两段进行干燥。第一阶段为毛火,要求温度达到120~130℃,使茶坯叶温快速升至80℃以上,烘至七成干后下叶并摊凉1~2h;第二阶段称为足火,温度控制在90~110℃,烘至水分含量九三成干以内即可完成操作。
二、精制技术体系
滇红茶精制要达到整理形状、剔除劣异、调剂品质、控制水分、提高香气、杀灭细菌等目的,坚持“三路加工,分段作业”的重要过程。三路加工就是在毛茶筛制过程中将筛分后的本身路、圆身路、轻身路分别筛制分号,通过筛、切、分等工艺处理,让号头茶达到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基本一致。分段作业就是根据操作设备及半成品形态,将精制工艺分为筛分工段、风选工段、拣剔除杂工段、匀堆工段、检验工段、复火工段、装箱成品工段等。匠心做好每个工段,确保半成品的质量,并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下一工段,有助于实现流水线作业,同时也能相互监督,共同对产品质量负责。
三、拼配技术体系
滇红茶拼配是确保产品品质及风味稳定的核心技术,通过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保证产品的色、香、味、形符合标准,口感协调丰富。拼配时需要严把毛茶预拼、小样拼配、大样匀堆三个环节,以保证质量长期稳定;同时这也是充分发挥原料价值,提高制造利润的重要工作。拼配形成的每一个配方都是该产品能够成为经典的“独门秘方”,也是该款茶的灵魂。
四、质量控制体系
凤庆滇红茶从1953年开始建立标准实物样,1967年被国家定为红碎茶第一套样的实物标准样,现存实物标准样是全国红茶企业中最完整的实物标准档案。凤庆滇红茶加工坚持品质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从原料进厂到成品上市交易,坚持毛茶分级验收,半成品分号检验,成品茶对标出厂,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五、仓储技术体系
滇红茶需要合理的仓储体系来保证各个环节的原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储存措施完善,以促进产品品质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毛茶制作中,做好原料仓储可以进一步完成缓慢后发酵,密封产生的生青味可以适当降低苦涩味。通过半成品仓储,可以合理使用各批次的号头茶进行拼配,最大化原料价值,同时确保同级别产品常年保持品质稳定。成品茶仓储则可以保证产品品质不致发生改变,确保同级别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并适时满足市场需求。
六、品鉴技艺体系
滇红茶品鉴技艺体系由滇红审评检验、茶文化、冲泡技艺等组成,是滇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滇红茶品鉴需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滇红茶干茶色泽乌黑,带有金色毫毛最佳,汤色应红艳或黄红明亮,叶底红润透亮;香气以花香、花果香及甜香为主,具有独特香气;滋味鲜爽甜醇,红碎茶以浓烈为最佳,整体口感应鲜爽醇和;外形应完整匀齐,呈圆润状,并显金毫。这是优质滇红茶的重要特征。在冲泡滇红茶时,应正确控制投茶量在4~5g,茶水比例为1:50左右,应选用天然纯净水沸水冲泡;为充分体验滇红茶的口感和香气,应正确掌握冲泡次数4~6次。正确掌握滇红茶冲泡技艺是关键,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冲泡技艺参数,无论选用哪种泡茶器具都能冲泡出同等质量的茶饮。除了清饮之外,滇红茶更适合调饮,这是国外消费者更常采用的饮用方式。
综上所述,滇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已经形成了初制技术体系、精制技术体系、拼配技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仓储技术体系和品鉴技艺体系六个完整的关键技术体系,它们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只有通过系统实践和不断优化,滇红人才能制作出品质上乘的滇红茶。这不仅体现了滇红茶制作技艺的独特性和传统性,也反映了其历史传承和技艺创新。因此,需要在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同时,注重传承人培养和技术创新,为滇红茶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中国食品》 https://www.zzqklm.com/w/qt/2940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