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
在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的语言、思维以及文化交流日趋紧密,“走出去”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而饮食作为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做到走出去,更要做到自信的走出去。外宣翻译作为促进陕西饮食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既能凸显陕西的形象,又能展现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从而推动饮食文化的传播。因此,本文探索了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思考了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与翻译问题,并阐述了解决翻译问题的几大策略。
一、陕西饮食文化的翻译现状
在当前的国际发展背景下,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日益加深,而传统饮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翻译成为了传播与传递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而陕西美食是国内美食市场的重要组成,丰富多样的美食让人目不暇接,市场上出现的翻译内容也开始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此外,汉语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相对精准的翻译语言是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传递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程度不仅仅是文字翻译这么简单,而是和我国陕西传统饮食文化与世界接轨有直接关联性,因此,译者的翻译任务极为重大,译者可以凭借自身对我国文化的信仰、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行翻译,在外宣过程中坚持以“弘扬我国文化”的思维更为细致的处理文化元素,以便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受众群体的思维无限贴近,从而让外国友人更为深刻的感受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感知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内涵。这项任务一旦完成的非常出色,势必会增加陕西在全球的知名度与受关注度,有利于陕西传统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
二、翻译饮食文化的原则
1.信达雅
严复作为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认为“要‘信’则必‘达’,要‘达’则必‘雅’”,换句话来说,‘达’是‘信’的条件,而‘雅’是‘达’的条件。简单的说,翻译的基本原则即切实符合原文内容、原文体系以及受众群体的语言习惯。因此,译者对陕西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翻译时,必须信守原文内容,以主观理念理解“忠实”含义,否则很容易出现由于标准模糊或客观定义模糊而产生缺乏可操作性的现象。译者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协调或尽量统一客观与主观意识下“忠实”的矛盾点,才能实现“信”,基本达到信守原文内容。
译者进行翻译时,应尽可能让传统饮食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受众群体的用语习惯保持一致或接近相似,不能为了表现自己而随意表达观念,自由发挥饮食文化,必须实现不同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都是相同的,才能实现“达”。所以,译者理应拒绝“死翻译”,摆脱“用中国字写外国话”的现象,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受众群体理解自己的表达,感受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进而主动探索传统文化,加速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由于地理位置、思维方式、社会发展等各个因素的不同,每个群体的语言表达各不相同。即便语言的大部分词汇可以用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但词汇之中不乏有一些特定词语或者专业单词,只限于书面语或口语的表达,甚至交际场合的不同也会导致语言发生变化。因此,译者在翻译进程中必须观察“语域”,既能做到“合意”,又能实现“合宜”,这种程度即为“雅”。
2.准确性
译者完成饮食文化的翻译工作时,必须注重译文的正确性与精准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更准确的体会到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与其蕴含的内涵,从而满足外国人对文化的认知需求,提高饮食文化的外宣成效。如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最为典型的错误有“Steamed bread”,在西方这一词汇是对一种通过蒸而不是烘烤制作的面包的广泛形容,但在我国直接用这个词汇来表示“馒头”,这种翻译其实不甚准确,外国友人难以通过译文对“馒头”这一饮食进行理解,自然不利于外国友人感知“馒头”的内涵及其代表的重要意义,也不利于其感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
三、陕西饮食文化的翻译问题
1.中西词义不同
无论在词汇还是表达方面,中英文都具有一定差异性,而词义范围的不同会直接导致翻译内容出现偏差,这会对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外宣成效造成不利影响。比如说,一些翻译人员会用“Starch part bubble”亦或者“stir-fried pancake”来表示“小炒泡馍”,但这类人员忽视了西方的美食中没有“馍”,更不会衍生“馍”的对应单词,因此,无论是通过“pancake”还是“bubble”都无法准确表示“馍”,甚至一些人员会以更为宽泛的词汇来形容“小炒泡馍”,如“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而“pita”一词泛指中东地区的美食,无法进一步特指我国陕西的美食文化,但译者的初衷应该是让对方感知我国陕西的美食,而非通过一个模糊的概念引导对方了解文化,所以,应用这类词汇既无法让对方感受到陕西传统饮食的魅力,难以展现其文化的独特性,又很容易让对方产生思维障碍,混淆饮食文化,不利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走出去”。
2.翻译相对直白
现阶段,一些译者通常会使用相对直白的词汇来表达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这种形式虽然便于对方理解,但是很难将美食背后蕴含的地方文化表达出来,缺少地方特色,不利于传统饮食文化的外宣。如“biangbiang面”是完成面食制作时,面与面板之间产生碰撞发出的声音,由于汉字较为复杂,所以,许多书面表达或印刷时都会直接用拼音来代替,又因为其面条像裤带的特征,被称之为“裤带面”。这种表达方式,既能凸显汉语的音韵美,又能展示出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但是一些译者为了便于外国友人理解,便用以“thick noodles”来表示这一饮食,这无法让外国友人深刻感受中国美食的情趣,难以激发友人深入探究我国传统美食的兴趣。
3.无法灵活变通
葫芦鸡和葫芦头都是陕西的传统美食,看似大同小异,名字也都与“葫芦”沾边,但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食。葫芦鸡始于唐朝,主饲料是母鸡,需要通过“煮、蒸、炸”等环节完成制作,蕴含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刚需的饱和脂肪酸。而葫芦头起源于北宋民间的“煎白肠”,后在唐朝进行发展,由于形状类似葫芦,后得名“葫芦头”,主饲料是猪大肠与猪肚。部分译者将“Gourd-shaped Chicken”来表示“葫芦鸡”,发现对方可以理解其内涵,于是便使用同样的方式“Gourd head”来表示葫芦头,但这样的译文却难以直接凸显葫芦头的美食特色,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一些译者强行让两个不同的美食进行关联,或者采用基本相同的词汇表达两个完全不同的美食,不但无法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观念,了解陕西传统的饮食文化,还难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的有效推广与传播。
四、陕西饮食文化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
倘若美食的名称是由烹饪技术、原料或者风味来拟定的,那么译者在对饮食文化进行翻译时,通常可以使用直译法进行翻译,这样既能体现美食的原有文化,又不会让美食原有的表达形式发生改变,以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如一些美食的名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而其中一些是由两个词组组成,任一词组可能代表了烹饪手法,也可能代表了食材,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调换词组的位置,比如说,通过“Chopped lamb with peppers”用来表示“剁椒羊肉”。另外,提起陕西的传统美食,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肉夹馍,腊汁肉与馍相互拱托,把外脆里嫩的白吉馍、肥而不腻的腊汁肉都发挥到了极致,口感酥脆。在外宣过程中,译者可以“Stewed Pork Burger”来形容白吉馍。因此,译者进行文化外宣的过程中,使用直译法的形式可以让外国友人更为直观的感受到美食的制作工艺、制作手法以及制作材料等,更能推动传统饮食文化在国外的推广与发展。
2.意译法
倘若美食的名称是由人名或者神话故事来拟定的,并且无法通过形状、食材以及烹饪方式进行描述,那么,译者可以尝试采用意译法的形式进行词汇翻译,只保持原内容,并以增译、改写或者删减等方式调整原形式。如“富贵真菌卷”这道菜是在特定的道具上加入大量的真菌制作而成的卷状食物,“富贵”在其中并不存在实际意义。因此,译文就可以省略“富贵”一词,而译为“Fungus rolls”,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对方的理解认知,让对方进一步感知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又能凸显传达文化的价值。又如,石子馍作为陕西省相对古老的一种传统美食,又有“美食中的化石”这一别称。制作石子馍的流程相对复杂,但又非常独特,主要是在石头上放置提前制作好的饼胚,加热石头,完成烙制。为此,译者可以用“Pancake”来形容“石子馍”的“馍”,而由于西方的食物名称从来不会出现烹饪工具,所以,为了让对方更为精准的了解“石子馍”,感知其文化魅力,译者就可以通过“Pancake Baked with Pebbles”来形容“石子馍”。又比如说,于1997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的“金线油塔”。金线油塔作为陕西传统的一种相对名贵的小吃,被创造于1400多年前的唐朝,在当时,又被称为“油塌”,到了清代,这个美食重新被改进,主要采用猪板油与面粉等材料,逐渐增加油饼层次并调整为塔型,最后蒸制而成,此时,“油塌”改名为“金线油塔”,其凭借油而不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迅速在民间流传,直至今日,金线油塔仍然是陕西名食的“看家名点”,不愧是诗人笔下的“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通过金线油塔的制作过程,我们发现金线油塔的食材用到了面粉,但却没有体现在名字中,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注意译文中必须出现这一要点,否则很容易让对方进入思绪混乱的状态。为此,译者可以通过“Steamed Noodles with Tower Shape”(塔状的蒸面条)来形容“金线油塔”,既能相对全面的向对方解释这种传统美食,又能深化对方对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
3.释义法
由于地势、种族、思想等原因,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极大,所以译者进行外宣时,必须考虑对方的思维状态以及文化理念,在对方可接受的范围内,适当对词汇进行补充或解释,避免对方对陕西传统饮食文化产生误解。比如说,在陕西的传统美食中,与羊肉泡馍地位不相上下的“贾三灌汤包子”,既向大众呈现了陕西的区域性饮食文化,还让陕西清真饮食走入了大众视野。译者进行翻译时,可以学习“Salad”(沙拉)或者“Kentucky Fried Chicken”(肯德基)这种表达方式,译为“Jia San Steamed Baozi Stuffed with Juicy”。又比如说,皮滑鲜嫩、老幼皆宜的凉皮。凉皮具有悠久的发展史,据说自秦始皇时期凉皮就已经流传于民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如今,凉皮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道名小吃,尤其盛夏时节,凉皮更是餐桌上的“常客”。对此进行翻译时,由于其制作程序、制作工具以及烹饪方式的特殊性,译者必须借助增减释义的方式推动外国友人的理解,如译为“Liangpi cool noodle(made from starchy by steaming it in a shallow,wide,open round container)”,既能直接呈现出制作凉皮的环节,又能满足外国友人对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需求,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发展与优化,陕西传统饮食文化逐渐凸显了自我个性、包容性以及进步性,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根据文化承载词汇的不同分别在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手段中选取最为适合的翻译方法,并立足对方的思维与文化进行合理删减,从而为对方提供相对准确的译文,尽可能向对方呈现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与独特优势,这样既能让外国友人更为精准的体会到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又能促进我国文化的外宣与传播,进而让我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 《中国食品》 https://www.zzqklm.com/w/qt/2940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