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倡导与运用(1921-1927)

作者:王丹丹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4-12-12人气:799

1921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倡导文学的启蒙功能和阶级属性,文学与革命的紧密结合并进行理论的本土化尝试。这探索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涵,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它强调文学与社会经济结构历史发展相连而非纯粹精神产物。这一观点促使共产党人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属性,揭示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功能。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连续性,认为社会形态的更迭影响着文学的变迁。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早期共产党人不仅关注文学的内容,重视文学在历史中的作用,提倡文学为革命服务,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唯物主义注重阶级分析。通过阶级分析,共产党人能够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斗争。这种分析方法不仅推动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批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与政治的二元对立。

唯物主义还强调艺术的社会启蒙功能。它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启发民众的阶级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从而促进社会变革。因此,共产党人积极倡导文学要发挥教育群众、唤醒阶级觉悟的作用,使文学成为引导民众参与革命的工具。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艺术观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艺术被视作社会现象的一种表现,它既受到社会基础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提出了特色鲜明的文学主张。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核心在于社会功能。它认为,艺术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共产党人强调,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在实际操作中,他们鼓励作家亲身体验生活,以此来保证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其艺术观也强调艺术的阶级性。在共产党人的文学实践中,他们强调文学必须体现无产阶级的立场批评脱离现实群众的文学。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还认为艺术与政治是相互渗透的。艺术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社会教育的手段。共产党人鼓励作家运用文学手段,传播革命思想,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倡导

(一)早期倡导的背景与历程

1921至1927年间,中国思想活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在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文艺领域。李大钊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阶级属性。陈独秀倡导“平民文学”,主张文学要反映和教育劳苦大众,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创办《湘江评论》报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阵地。通过这些平台,共产党人不仅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发表研究文章,对进行本土化的解读和创新。瞿秋白的《饿乡纪程》等作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1925年,随着国民革命的高涨,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倡导也进入新阶段。他们创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系统地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如普列汉诺夫的阶级论等,这些组织成为推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载体。共产党人还通过教育培训,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授给年轻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在上海大学以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工作者

在这一倡导过程中,共产党人不仅传播理论,更将其应用于文学实践。他们倡导文学应当为革命服务,提出“革命文学”口号,强调文学作品不仅要反映现实,还要启发工人和农民的阶级觉悟,推动革命运动的前进。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革命文学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等,它们以艺术的形式,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念。

(二)倡导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1921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倡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共产党人强调文学作为社会现象受阶级结构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他们运用阶级分析法,剖析文学作品中的人和,揭示其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展现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他们继承了唯物史观,从历史中考察文学的发展,认为文学作品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

共产党人倡导文学应承担起社会启蒙的任务,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变革的思想,启发民众的阶级意识。此外,他们强调文学与革命运动的结合,认为文学应当是斗争的武器,服务于阶级革命。这种观点在“革命文学”运动中得到了体现,推动了文学与实践的互动。

早期共产党人不仅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文艺主张。他们倡导“平民文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与中国本土的具体性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形式上,共产党人通过创办报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媒介,创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平台。同时,通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机构,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融入课程,培养了大批文艺工作者。

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运用

1921年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倡导付诸实践,使成为推动文学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共产党人在文学批评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揭示阶级属性和历史背景。他们运用阶级分析法,解构作品中的人和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体现阶级立场。例如,对鲁迅《阿Q正传》的解读,共产党人强调了其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底层民众苦难的揭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

共产党人倡导的文学创作,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他们发起的“革命文学”运动,强调文学创作应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这一时期涌现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田汉的《关汉卿》等,充满了强烈的革命热情。共产党人的创作实践,使文学成为社会变革的推手。

组织活动是共产党人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又一方式。他们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组织,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也为文学实践提供了组织保障。这些组织通过定期的研讨会和刊物,推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同时鼓励成员创作和批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共产党人还利用《前锋》等出版物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媒介。这些期刊不仅发表理论文章文学作品,通过评论与创作的结合,使理论得以生动展现。共产党人还通过这些媒介,向大众普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念,提高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在这一系列的运用中,共产党人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化,他们尝试将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与实践。例如,陈独秀倡导的“平民文学”,瞿秋白的“饿乡纪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展现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应用。

综上可知1921年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传播与教育,更体现在其在文学创作、批评和组织活动中的实践。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涵,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search/?/%u6CB3%u5357%u7ECF%u6D4E%u62A5/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