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北京刻瓷的艺术特征与设计创新研究

作者:刘雪晨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3-27人气:115

一、北京刻瓷的历史概述

刻瓷是由中国历史悠久的刻玉和石刻演变而来,北京刻瓷是源于宫廷的一项古老技艺,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独具魅力的陶瓷艺术形式。

刻瓷工艺兴盛于乾隆时期,光绪及民国时较为流行。耿宝昌先生的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中提到“钻拨刻瓷——在白釉器上,用钻石等硬质工具刻出山水人物、侍女、花卉、博古等纹饰,再填以淡墨,从而形成如同素描写生的新颖装饰,刻羲之爱鹅、金石文字、八哥、凤凰牡丹等纹饰,其写有诗句和作者姓名者,可谓诗画并重。刻有‘上林镫’文字的器物,有署‘辛丑年制词臣郭氏撰’、‘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楷款,也有署‘甲辰仲夏剑谭珍玩’款。”

从这些历史记录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刻瓷艺术的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以及艺术风格,也有较多存留于世的陶瓷器皿以证实“刻瓷”的起源。

清代中叶,康熙皇帝广采国内名瓷,对特别喜欢的器或题字为号,或盖印章做记,为了确保这些瓷器能够长期保存,宫中御师用刀子把皇上的题字或印章仿刻在瓷器上,使刻瓷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

清光绪年间,顺天府尹陈壁承办了北京工艺学堂(亦称工农学堂),该学堂开设了多种工艺课程,其中包括了北京刻瓷技艺,此技艺的由一位来自上海的名师华约三负责教授。清末,随着学堂的解散,北京地区专职于刻瓷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只有朱友麟与陈智光两位大师。在1957年,二人被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为研究员,此举对于北京刻瓷技艺的保存与延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陈智光之子陈永昌,自幼得到父亲亲传传授,并采用了工笔与写意相融合的绘画技巧除了继续传承家族的刻瓷技艺,还研发了新的内刻工艺

二、北京刻瓷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征

 

)北京刻瓷的基本工艺技法

在古代制瓷史上,有不少人对北京刻瓷技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其中就包括民国著名的刻瓷大师朱友麟和陈智光。刻瓷最初是在白瓷容器上用毛笔进行绘画,再用刻刀雕刻最后上色,是刻瓷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装饰瓷器时常常采用这种手法,以增强艺术效果。众所周知烧制出来的瓷器表面异常坚固,想要在瓷器上进行细致的“雕刻”绝非易事,所以选择高质量的刻瓷工具变得尤为关键。

受到锔瓷工具“金刚钻”的启发,朱友麟先生与他的好友陈智光先生决定首先破开半个米粒大小的钻石尖端,并将其嵌入与圆珠笔芯粗细匹配的铜柱顶部,从而创造出被称为“钻石刀”的刻瓷刀具,更好的还原中国画的笔墨意境,大大提升了创作空间,以刀代笔,镌刻于瓷器上的画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京刻瓷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钻石刻线刀,金刚石錾子,带有凹槽的蛇纹木锤。

北京刻瓷工艺分为三种:錾、刻、镌。以刀代笔,瓷上刺绣,用带凹槽的蛇纹木槌,轻轻敲击镶着铜箍的錾子,在叮叮当当声音中错落有致的线条在光滑的瓷器釉面上移动,瓷器表面幻化出各式各样的美妙图案。

錾是用点来组成线,再由线组成面,这种方法是通过敲击的轻重来表现线条的粗细变化,从而体现光影明暗以及疏密的画面语言表达形式。如写意画中的浓墨部分要求层次丰富、过渡自然。刀刻的轻重缓急、错落有致都决定敷色后的浓淡和层次是否达到画面效果。

刻是直接手执钻石刻线刀在落款后的瓷器釉面上雕刻线条,刻出的线纤细如丝,主要表现在光线强、色度淡,通常用于表达细腻的画面,如工笔画的淡墨部分,强调所刻线条的弹性和韵味,呈现出造型严谨、细致入微的特点。

镌是起底浅刻,是刻法的一种,只限于刻画轮廓。如一片叶子,首先在叶子的边缘处刻出它的轮廓形状,随之进行錾或刻,把叶子的完整形象呈现出来,操作方式与刻法相同。

刻瓷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创作稿、落稿绘画、雕刻、着色、落款。其中每一步都有其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创作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以及作品的效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刻瓷艺术创作的初始阶段,选择合适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骨质瓷呈现出纯净而高贵的白色,比较适合雕刻精致的艺术作品。青花,粉彩,斗彩等瓷器,适合雕刻精细、典雅的作品。深色釉瓷器可以采用釉雕工艺雕刻法,无须上色,纯粹表现出刻瓷的独特韵味。这类作品的特点是利用黑色釉面和瓷器内胎的色差来雕刻形象,用素描的雕刻手法雕刻亮面,暗部则采用轻微雕刻。这与在白色釉面上采用亮部浅刻、暗部深刻的传统雕刻方法正好相反,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

在开始进行刻绘时需要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多加思考,起稿时可以采用线描勾稿的方式在瓷器上作画,既保证了画面思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在创作过程中使画面的主次关系、虚实平衡和疏密比例得到流畅的展现 ,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北京刻瓷的艺术特征

1. 构图之美

北京刻瓷是在瓷器上刻画出山水、花鸟等的平面雕刻艺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以可视可触的肌理效果诠释独特的意韵之美,即“观之有形,触之有感”。它是以刀代笔的绘画,“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瓷器上的刺绣。

刻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从构图开始,先刻出轮廓,再一层层刻绘出具体形态。在进行刻瓷构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画作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创作者可根据主题进行素材筛选和创作构思进行合理构图,将所呈现的形象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和谐而完整的视觉画面。

以中国绘画中常用“章法”“布局”来描述,而北京刻瓷采用以刀代笔,在瓷器釉面上绘制出图案,北京刻瓷在追求中国画韵味同时,在设计上重视展现“平远”、“深远”、“高远”以及中国画无处不在的留白之美的特点,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中国书画的笔墨技巧和审美情趣,可视可触的肌理效果诠释了中国画的意蕴之美。

2. 色彩之美

从大自然的缤纷世界,色彩无处不在。同样,在设计与创作刻瓷艺术作品时,色彩作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艺术创作中,绘画色彩不仅是传达作品核心主题的关键元素,它以独特的方式传达着情感,影响人们的感知与情绪。在刻瓷艺术领域,色彩构成了其核心组成部分,赋予作品以生命,彰显其独特的艺术灵魂。刻瓷艺术与绘画艺术一脉相承,早期的刻瓷艺术作品,其表现主题主要以线刻为主,以墨敷色,通过明暗处理,营造出空间感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是墨色在刻瓷作品上时间久了容易掉色,后来选用保存时间较长的油画颜料防水效果不佳。随着工艺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已成功开发出既能直接上色又有防水功能的刻瓷颜料,大大简化了制作过程,实现了上色牢固的根本性突破,也使刻瓷进一步具备了成为生活日用品和艺术品的可能性刻瓷不掉色颜料的研制成功使刻瓷艺术作品迎来质的飞跃和突破。

3. 题材丰富

刻瓷是一门综合性的传统艺术,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诗文、山水、花鸟、人物等均可雕刻。

山水画是刻瓷作品常见的题材。艺术家利用传统的刻瓷工艺来表现中国写意水墨画的神韵。以镌刻痕迹的深、浅、浓、淡来表现画面层次,最后雕刻完毕施以色彩呈现画面,描绘出一幅山水如诗的意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花鸟刻瓷是刻瓷艺术中常见的题材,而錾刻技巧包括细致的形象描述,也涵盖了写意的艺术手法,例如展现动物羽毛的纹理时需要强调其轻盈和柔软的触感。

人物刻瓷主要侧重于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尤以仕女图表达居多,主要采用线刻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白描的技巧是通过线条来强调人物的形象,而仕女的画像通常使用白色的瓷器制作,随后再敷以墨色,以突出线条洒脱和飘逸的质感。


三、北京刻瓷当代设计创新与应用发展

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的非遗中心开展了非遗传承志愿者的招募活动,来自山东淄博的周晓明报名传承志愿者活动,之后被北京刻瓷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老先生收为徒弟,从陈永昌老先生手中传承了北京刻瓷技艺。

周晓明老师认为现代刻瓷艺术作品强调将创新的设计观念与新的工艺和材料相结合,以确保造型的实用性和审美功能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刻瓷艺术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将传统的刻瓷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刻瓷作品在艺术和收藏方面的价值。

北京刻瓷的传承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和喜好相结合。北京刻瓷不仅要具有观赏价值,还需要具备实际应用和收藏的特性。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刻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晓明老师将“北京刻瓷”融入到茶器、香器、酒器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中,推出了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并与故宫进行合作,共同创造出融合北京刻瓷工艺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

例如周晓明老师对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深感欣赏,巧妙地将宋代文人汲泉煮茶、谈论诗歌和哲学的场景转化为茶画,再把画中的器具烧制出来,在上面刻画北京刻瓷作品,用食盒做包装,形成了一套文创产品,希望向当代人传达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学习宋代文人精致文雅的生活方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学素养,提升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当代刻瓷作品的艺术收藏价值。

作为刻瓷技艺的继承者,她洞察到传统工艺与材料使用的局限性,不断开拓创新,引入现代设计理念,致力于创新与改进。通过精心构思,她设计了一套便携工具套装,其中包含笔触工具以及专门用于刻瓷的独特工具,旨在提升创作的便利性和多样性。在色彩应用方面开发了一种特殊颜料,该颜料无需经过高温烧制过程,而是直接应用于已雕刻完成的瓷器表面有效解决了传统刻瓷颜料易褪色、难以实现长久保存的问题,不仅显著提升了作品的艺术美感,而且赋予了它们实用性,实现了美学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

当前,北京刻瓷与现代工艺的结合运用北京刻瓷在市场上的展现形式正逐步扩展至包括餐具、茶具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等多样化品类,然而,尽管在产品种类上有所拓展,但创新元素的融入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刻瓷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北京刻瓷的艺术创作应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为此,可以将传统北京刻瓷技艺与现代工艺及新材料进行融合创新,以创造出既贴近现代人生活场景,又能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兼具艺术美感的刻瓷艺术品。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为各类产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为北京刻瓷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使其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满足现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结论:

北京刻瓷接下来的发展创新路径可以进行跨界融合,拓展传播路径,将传统文化与北京刻瓷等相结合,打造文化品牌,并与不同的行业进行合作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将创意设计融入生活,以北京刻瓷为基础,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形成多元化新模式。非遗直播平台进行同步上线推广,直播平台汇集众多年轻人,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开展非遗文化传播、联合高校、传媒公司以直播的形式讲述“非遗故事——北京刻瓷”,通过访谈、现场工艺展示等内容,挖掘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展示精彩的传统技艺,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及,感受非遗的魅力和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传承焕新,让这项穿越百年的传统技艺重新焕发光彩。

非遗的传递应当融入日常生活中,见人、见物、见生活,使作品更受当代人欢迎,吸引更多的受众,更有效地传承这项非遗艺术形式,让中国优秀工艺美术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北京刻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具备实用性和美观性,还包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彰显其浓厚的工匠精神,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魅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北京刻瓷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北京刻瓷在当代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并以实用的方法使之融入日常生活,积极寻找适合的创新发展道路,不断推动非遗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