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经济论文 > 正文

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对策研究

作者:何小雪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日期:2024-09-28人气:304

前言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极为重要的论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地区应以本地自然禀赋、发展历史、经济状况为依据,制定经济发展对策,在稳定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本地区经济增长率,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消费能力、改善社会福利、缩小贫困差距、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人均GDP连续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需求有所下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攀升、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等一系列因素,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然进入了新的常态。即,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由中高速发展替代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由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替代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在经济结构方面,由做优增量与主向调整存量并存,替代增量扩能为主;在经济增长动力方面,由创新驱动改变替代投资驱动以及要素驱动。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提供数据,2023年江苏省GDP总量为12822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75.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6909.7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66236.7亿元,增长5.1%。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4.4:51.6。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0487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6551.3亿元,占GDP比重为75.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7.9%。年末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397.6万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53.1万户;年末个体经营户998.9万户,全年新登记个体经营户116.9万户。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4%、20.3%。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3%、49.9%,比上年分别提高0.5个、1.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4%。

1 2018~2023年江苏省 GDP 总量、增速情况

年份

GDP( 亿元)

增速( % )

2018 年

92 595. 4

6. 7

2019 年

99 631. 5

6. 1

2020年

102719.0

3.7

2021年

137039

8.3

2022年

122875.6

2.8%

2023年

128222.2

5.8%

从表1中的数据不难得出结论,在2022~2023年间,江苏省GDP增长趋势有明显放缓,但依旧持续成长,可见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呈稳中向好的态势。

需要重视的是,在江苏省,经济区有3个,即苏中(南通、泰州、扬州)、苏南(南京、无锡、苏州、镇江)、苏北(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表2为2023年1~12月江苏省各市生产总值,通过表2中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苏南地区经济增速加快,经济较为发达,而苏北与苏中经济区增长较为缓慢,江苏整体经济不均衡现象依旧突出。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江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将苏北、苏中地区作为发展重点区域。

2 2023年1~12月江苏省各市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为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2023年1~12月江苏省各市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

2023年1~12月

绝对量(亿元)

增长(%)

全省

128222.2

5.8

南京市

17421.40

4.6

常州市

10116.36

6.8

徐州市

8900.44

7.1

无锡市

15456.19

6.0

宿迁市

4398.07

7.8

泰州市

6731.66

6.8

镇江市

5264.07

6.3

扬州市

7423.26

6.0

盐城市

7403.87

5.9

淮安市

5015.06

7.8

连云港市

4368.61

10.2

南通市

11813.271

5.8

苏州市

24653.37

4.6

三、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通过科学的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常态后,各地均须在继承、发扬本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寻找转型之路,使本市的发展策略能够契合时代需求,获得优渥的经济效益。江苏省共有13个市,其经济基础、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区域不必进行全产业发展,而是应根据本区域的人才基础、自然情况,对经济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布局。通过这一方式,江苏省城市不但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极大程度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发展与进步,激发其内生动力,与此同时,亦能够行之有效地实现江苏地区各个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使各地区的区域经济能够得到迅猛发展,实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

(二)互联网金融推动小微企业发展

在经济新态势下,小微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人民网提供的数据:小微企业数量每增加1000个,本市就业人员将增加0.68%,工资水平将提高0.78%,因此势必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但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贷款高、金融产品较少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严重影响其正常经营。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日趋成熟,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放款时间短、借款审核门槛低等优势,可为小微企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产业集群赋予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活力

在江苏部分区域,均实行集群策略,使区域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在发展集群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对策:第一,提供优越的综合环境。有关部门可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政策框架,为产业集群提供完善、优异的差异性环境,使资本能够有效注入。第二,培育优势产业。通过实地勘察、文献查阅、头脑风暴等一系列手段,对本地区的气候情况、土壤条件、历史底蕴、人才基础进行分析,寻找最适宜本地区的拳头产业,并将其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内容来抓

四、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促进苏北地区高铁建设

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基建建设,发展交通设施,为物资流通、交易提供优秀的条件,从而吸引大量资金与人才。目前,江苏地区在航空运输、公路交通、水上运输均有长足的发展,但高铁建设却尚不完善,其中,以苏北地区为甚,该问题直接造成了苏北、苏南地区较大的经济差异。苏北地区之所以难以在高铁方面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影响因素为其自然环境。首先,苏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湖泊有白马湖、骆马湖、高邮湖与洪泽湖等,河流有江、淮、沂、沭、泗,河道有灌河、淮沭河、京杭大运河等,其纵横交错,为高铁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建国以来,仅有陇海线在此通过。因此,在苏北地区进行高铁建设,必将会推动江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连镇高铁淮镇段、盐通高铁、连徐高铁、宿迁高铁站、淮安东站、临沂至连云港城际高铁、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宁淮高铁均正在建设,或预备建设,在建设完毕后,四通八达,方便迅捷的高铁网络,必将会为江苏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交通基础

(二)因地制宜,发展三大产业

三大产业,也称为三次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按照社会分工和生产活动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三个主要的产业类别。这三个产业类别分别是:第一产业:涉及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生产活动,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其他生物质产品。第二产业:涉及对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产业,如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教育业、卫生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发展江苏地区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各经济区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本地区的自然禀赋、发展现状为依据,确定三大产业的关系。根据中共灌云县委党校陈珍妮的研究:在苏南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尤其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例如,在苏州市人民政府,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在2020年时,颁布了《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的两项重点政策和十项重点举措》,在该文件中,对环保产业、金融产业与人力资源产业均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这一政策,苏州市吸引了的大量的资金与人才,其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苏州人民政府发布的《202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仅在2023年1年中,苏州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就高达12916.8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结构占比为 52.4%,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而在苏中地区,则应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平衡发展,将生产力落后、不符合市场需求、污染较为严重的第二产业,进行绿色优化。此外,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从全国范围,乃至全世界范围招募人才,持续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昌盛

而苏北地区,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因此,可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但在发展第二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环保的兼顾,减少环境污染,为“两山”理论的落实,“双碳”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笔者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在过去,徐州市以煤炭为核心产业,素有“百里煤海”的美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出产原煤10亿吨,其中80%以上输往苏南和华东地区,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未来的区域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徐州市为了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第二产业影响,压减煤炭产能1000万吨,全力推进煤炭业由内向外转、业态由散向聚转、资源由废向宝转、生态由灰向绿转。根据徐州日报提供的数据,2023年,该市44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97.7%,连续两年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扬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改善幅度全省第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从省内第十位跃居至第五位。同时,由于徐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因此煤炭减产并未影响其区域经济发展。在2023年间,徐州市的生产总值为8900.44亿元,总增长率为7.1%

(三)加强科技创新

技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通过技术革新重组生产要素的比例和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这一方式,有助于新兴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新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第二,提高区域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够提升本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提高区域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三,增加就业机会。每一次科技核心,均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为我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省份之一,江苏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一直极为重视科技创新。根据《2023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中提供的数据:在2023年1年中,全省商标注册量28.3万件;专利授权量44.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7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5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24件;完成作品登记33万余件;植物新品种权累计授权量为279件。同时其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提供的数据,目前,江苏省获得科技部入库登记编号的企业、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数量分别为8.7万家,182个,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同时,在江苏省,已经构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或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一共有182个。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江苏省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基础。但同时,江苏省应采取如下手段,进一步推动本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

第一,完善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为一直保持科学创新优势,江苏省应当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科研型单位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放宽贷款条件等);第二,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品牌。苏州各区域应对区域内部的科技创新性产业予以重视,并将其打造成本地区的科技创新品牌,吸引资金、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等优势资源向该区域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生长。第三,注重人才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省各市、县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的重视,例如:通过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如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或者为其提供入户、住房、子女上学方面的福利。第四,在未来,江苏省各区域应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例如,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推动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在江苏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旨在通过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更加均衡和高效,缩小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可采用以下措施:第一,对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予以创新。为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试验区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与政策支撑,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实验,可以其他地区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确保融合体制机制的可行性。第二,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构建完善合理、可行性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确保进城农户的土地权益。第三,将我国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向广袤的乡村进行延伸,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第四,依托乡村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完善基础设施,使其旅游产业更加的成熟、完善,从而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区域应当严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进行细致严格的实地调查,获得本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系统完善、针对性强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使本地区经济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文章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https://www.zzqklm.com/w/jg/140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