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对策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论述了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必须实现综合、协调地发展。在某些文章中,马克思还着重指出,在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都应该得到全面、充分且自由的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指导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一种科学的理论,那么将它作为支撑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也是应有之义。
(二)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在研究事物从旧结构向新结构转变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通过运用协同理论对教育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探讨,从协同理论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个子系统,在协同育人的大系统中。但是协同育人这个大系统中的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与合作,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所以必须要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将各个“影响因子”和支撑条件围绕协同育人这一宗旨,构建出一个高效的协同机制。因此,协同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能够发挥最大育人效力的内在的、动态的理论基础。
(三)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次提出的。 魏宏森指出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需要对整体性进行强调,每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后,就会具有某些单一要素所不具备的特征和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系统特性。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合理的布置,从而对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强化,发挥系统优势,“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育精神信仰、完善人格、塑造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涵盖并渗透在教育和实践的各个层面”,系统论的根本理念就是将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系统,并对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那么它同时受到两种要素的影响,一是来思政课程的驱动力;另一种其它专业课程的辅推力,协同育人是牵引力。结合系统论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结构性等内容,必须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个要素的关系。因此,系统理论是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育人的内在的,静态的理论基础。
二、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一方面主要由于学校的管理层及决策者对协同育人意识不够重视。从对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访谈中可知,由于他们长期受工具主义思潮影响,对协同育人理念存在偏见,他们虽然参与了一些协同育人活动,但是还是受固有观念影响,在协同育人的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懈怠、形式化的现象。
(二)协同育人合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科层制管理,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和学院之间、学院和学院之间的权利边界十分清晰,具有明显的条块分割特征。各育人主体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相互之间交流互动合作不多,基本没有严肃的思想争鸣和认真的学术批评。而协同育人则要求各育人主体不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要求和具体工作内容,分别做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工作,而且还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使“十大”育人体系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和育人合力。但目前来看,这样的合力尚未形成。
(三)协同育人环境不够浓郁
协同育人环境不够浓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育人对象的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导致育人对象的不断更迭,这些复杂的网络环境也对育人对象思想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都经常独来独往,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集体观念极差,面对这些负面影响如未进行及时应对,很难对整体学生形成浓郁的协同育人环境。另一方面,从目前校园环境来看,由于部分协同育人主体的不重视或者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学校整个协同育人环境不够浓郁。部分教师对协同育人工作存在形式化现象,学校宣传不到位,导致育人对象对自己要求极低,自由散漫,很容易被一些负面思潮所影响。这样的现象说明学校对协同育人观念宣传、落实、监管非常不到位,甚至可能存在走形式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群体对思政课相关知识的学习太少,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协同育人的相关主体及专业课教师进行政治素养方面的培训或者创造一些机会同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对策
(一)强化立德树人目标共识
高校各项工作的方向与指南是立德树人,高校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的根本标准同样是立德树人。因此为了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必须不断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共识。
思政课程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是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其它各类课程也都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思政课教师及其它专业课教师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传授与价值的引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方能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钮扣”,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实质性问题,精心培育可以担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必须在整个协同育人的工作及环节中都要强化育人主体的目标意识,那就是必须达成并强化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目标共识。
(二)灵活运用新技术
将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的应用,既是潮流,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大数据,可以更好更快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学习需求和迷茫之地。通过一些交流软件,可以更快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更好的交流通道,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的解答以及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协同育人工作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
但是在使用新技术方面必须注意两点。一方面要看到协同育人的真实状况。例如教师合作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学生接受情况等,不能只是沉溺于新技术的使用是否熟练这样的工具主义想法。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协同育人主体及对象的隐私。
(三)提高薄弱队伍的政治素养
提高学校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协同育人能力及素质是实现队伍协同的难点。长久以来,教师们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学校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只负责学校的事务性工作,这样的“分工格局”使得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育人意识。他们基本没有协同育人意识。这些误区和偏见使得他们长期缺乏一定的政治素养。因此,提高薄弱队伍的政治素养相当迫切。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可以通过学校专门组织的协同育人教育培训班来实现,同时完善学校教职工评聘和考核机制,不管是教师群体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进行考核,以此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这样才能同其他育人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队伍协同。
(四)强化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协同育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打通协同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必须不断完善并强化保障机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巩固思想保障、健全组织保障、强化队伍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配合工作,先要要稳固思想保障。思想保障是先行,思想观念框定协同育人的方向,为二者的协同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高校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都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各自职能,紧密配合。另外,要健全组织保障。组织保障是关键点,建立专项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增加协同育人相关的专项研究,凝聚研究焦点,集体组织攻关,克服协同育人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面临的问题和难处,从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归纳概括出协同育人的科学运作规律和典型经验,积累丰富多样的协同育人素材,构建典型案例库。
直到最后,要强化队伍保障。队伍保障是最关键因素,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还有其他职能部门员工等多方面育人凝聚的力量,组建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教书育人优秀队伍,善于借助于外部力量,譬如邀请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等,一道参与到使协同育人理念落地落实的过程中来,同时还需重视物质保障。着力于建立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经济保障体制,旨在为机制的构建提供更多物质支撑。
四、结语
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对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新一轮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