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中国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探讨

作者:王禄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08-28人气:10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塑造全面人才的重要工作,共青团组织在这方面肩负着独特的育人使命——其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组织网络也特别广泛,实践资源更是丰富,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时代在发展,变化飞快,高校学生群体特征一直在变,这对共青团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探索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非常紧迫。本文将详述高校学生管理中国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助力高校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前言:共青团作为高校里重要的学生组织,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它身上带着的先进思想,还有开展的丰富活动及广泛的影响力,都给育人工作提供了特别坚实的支撑。不过,现在的学生思想多元、需求各样,传统的育人模式效果明显跟不上需求。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创新育人方式,整合育人资源,让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管理贴得更紧,把它的思想引领、实践锻炼等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构建“需求洞察—精准供给”的动态育人供给机制

  现在高校学生群体需求五花八门,个性化特征明显。不同年级、专业、背景的学生,思想认知、兴趣爱好还有发展需求都不一样,共青团组织不能再采用传统那种“一刀切”的育人模式,而是要建立常态化的需求调研机制。在调研手段上,可以多样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把学生在思想成长、学业发展、职业规划、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信息都收集起来。比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更关心大学生活该如何适应、专业到底学什么,还有怎么融入校园文化;高年级学生更关注考研、就业、创业这些事情,十分需要这方面的信息和指导。收集到信息后,要建立需求分析模型,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类整理,把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都精准识别出来,画出学生需求“全景图”。有了需求分析结果,共青团组织就要实现育人供给的精准化和动态化。内容供给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定制化的育人课程和活动。形式供给上,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和接受习惯创新。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直播讲座、短视频科普,增强育人趣味性和吸引力;组织线下实践体验活动,比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文化交流之类的,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能力。同时,建立育人供给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需求变化和育人效果反馈,及时优化育人内容和形式,保证育人供给和学生需求一直契合[1]。

  二、打造“学科交叉—协同共育”的多元育人师资队伍

  就目前情况看,单一学科背景的育人师资,很难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共青团组织要把打造“学科交叉—协同共育”的多元育人师资队伍的事情提上日程。在校内,要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可组织跨学科的育人研讨会、工作坊等,让教师们能凑在一起进行思想碰撞、经验分享;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一起参与育人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把各自学科的优势发挥出来,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像有些学校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理工科教师负责技术方面,文科教师做项目策划和文案撰写,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就很明显。校外优质育人资源也应充分利用起来,充实师资队伍。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公益人士等当校外育人导师。他们行业经验丰富、实践智慧多,能给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有前瞻性的指导。师资队伍协同共育机制也不能少,要明确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分工,让他们加强沟通协作。可以定期开联席会议、搞工作汇报,一起商量育人方案,解决育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另外,还得给师资队伍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机会,鼓励他们参加跨学科培训、育人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2]。

  三、搭建“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全场景育人平台

  线上平台便捷、开放、互动性强,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育人资源和服务。共青团组织应加强线上育人平台建设,打造集思想引领、学习交流、活动参与、服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线上平台。可以开发共青团专属的手机应用程序或者微信公众号,设置思想理论学习专区,推送权威的时事政治、党的理论知识;开设在线课程学习板块,提供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搭建互动交流社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生活感悟,促进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线下平台也有自己的优势,真实、体验性强、实践性强,能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增强育人实效。共青团组织要优化线下育人场所建设,像打造青年之家、学生活动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实体空间等,给学生提供开展思想交流、文化活动、实践创新的场所。还要丰富线下育人活动形式,组织主题团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关键的还是要实现线上线下平台虚实融合。通过技术手段把线上资源和线下活动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可以在网上发布线下活动信息和报名通道,引导学生参加线下活动;在线下活动里设置线上互动环节,比如线上直播让更多学生参与,用线上投票评选活动优秀成果。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对线下活动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参与体验和活动效果,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依据[3]。

  四、营造“文化浸润—情感共鸣”的隐性育人文化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共青团育人工作,不能只盯着显性的教育和引导,还要营造好的隐性育人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浸润和情感共鸣,悄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加强,可以打造有共青团特色和高校文化底蕴的品牌活动与文化产品,比如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这些活动,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设计制作有共青团标识和文化内涵的宣传海报、文化衫、纪念品等等,增强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环境的文化塑造也不能忽视,要把共青团的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筑、景观、标识这些环境里。在校园里设置共青团主题的雕塑、文化长廊、宣传栏等,营造浓厚的共青团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也得加强,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共青团组织可以开展师生共建活动、学生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情感氛围。学生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里成长,就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隐性育人的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

  总结:总体而言,高校学生管理中要想实现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得从多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动态育人供给机制,精准把握学生需求来精准供给;打造多元师资队伍,促进学科交叉和协同共育;搭建全场景育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虚实融合;营造隐性育人文化氛围,以文化浸润和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多管齐下,才能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