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产教融合驱动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研究

作者:谢敏、卢凌美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08-28人气:11

摘要:针对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理念认知偏差、产教协同不足、资源碎片化等问题,本研究以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为例,探索产教融合驱动下的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路径。通过对比企业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与产教融合型模式,提出构建“价值引领—平台赋能—课程支撑—教法创新”四维协同体系。该体系以“工匠精神×商业素养×产教融合”重塑育人目标,通过政校企行协同机制整合资源,依托真实项目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运用T-P-S教学模型实现学习范式转型。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浙药范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紧密。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2022)政策指引下,职业本科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然而当前实践表明,职业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面临产教协同深度不足、学生产业认知薄弱、实践平台匮乏等突出问题[1],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欠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发展瓶颈。产教融合作为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能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从社会维度看,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行业与企业维度看,可精准输送适配性创新人才;从院校维度看,可弥补实践教学短板[2]。本研究基于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下称“浙药大”)的实践案例,探索产教融合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路径,旨在构建“四维”协同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为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一、产教融合下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当前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三种典型模式:企业主导型、院校主导型和产教融合型[3]。前两种模式分别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企业主导型虽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但易导致院校沦为人才“代工厂”,削弱教育主体性;院校主导型虽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但企业仅作为“实验载体”,难以形成持续合作动力。相较而言,产教融合模式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三重创新价值:首先,在主体关系上突破主从架构。校企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混编师资团队等方式实现权责对等,如浙药大与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双院长制”,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院校则主导课程标准开发,形成“需求—供给”双向调节机制。其次,在资源整合上实现优势互补。企业提供真实生产场景(如GMP车间)与市场渠道,院校贡献智力资源与研发平台,双方联合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使教学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最后,在价值创造上达成多元共赢。该模式既促进院校专业群建设,如浙药大药物制剂专业群立项为省“双高”,又帮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同时使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化率高达100%。实践表明,这种平等互惠的协作关系,正是破解传统校企合作“校热企冷”困境的关键所在。

  二、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中,职业本科院校面临着系统性挑战。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关键困境亟待破解。一是理念认知存在偏差,育人目标有所失焦。院校管理层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就业指导的延伸工具,这种功利化取向导致课程体系设计偏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在工具理性主导下,教学过程过度强调商业计划书撰写等技能训练,却忽视创新思维培育这一核心价值,使得教育实践陷入“形似而神不似”的困境[4]。部分学生群体存在短期功利心态,进一步削弱了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战略引领作用。二是资源整合机制薄弱,支撑体系呈现割裂。资金配置呈现“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特征,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孵化支持。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职能交叉与权责模糊现象,新设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往往陷入“既是教学单位又是行政部门”的双重角色冲突[5]。这种系统性协同不足的状况,使有限的资源在部门壁垒中不断耗散,无法构建完整的教育支持生态。三是人才培养特色不足,产教协同存在缺位。院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路径依赖”现象尤为突出,原有高职教育模式与学术型本科教育模式的简单叠加,导致人才培养呈现“夹生饭”状态。企业参与停留在表面化的基地挂牌层面,未能形成人才标准共定、课程体系共建的深度协同机制,使得职业本科教育特有的“技术+创新”高素质复合型培养优势难以彰显。四是课堂教学实效欠缺,实践生态尚未健全。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一定程度上呈现“油水分离”状态。专业课程中强行嵌入的创业元素缺乏有机融合,如同“打补丁”式的教学内容调整。师资队伍构成失衡,学界与产业界力量尚未形成育人合力,导致教学过程陷入“纸上创新”的尴尬境地[6]。

  三、产学融合推进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的路径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要突破以上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四大困境,亟须构建“价值引领—平台赋能—课程支撑—教法创新”的四维协同育人新路径。这一系统性变革以浙药大等院校的实践为借鉴,通过三大立体式价值坐标确立、四大主体动力引擎搭建等创新举措,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路径[7]。一是理念重构:价值导向的范式转换。职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须突破工具理性束缚,构建“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商业素养”的三大立体式价值坐标。浙药大的实践表明,将医药行业GMP规范转化为教学标准的过程,实质是技术伦理与商业道德的融合再造。该校通过《医药合规管理》等课程植入企业伦理准则,使学生在药品研发模拟项目中同步完成“合规意识建立—工艺标准掌握—成本控制训练”的价值内化。这种立体化培养理念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职业伦理认知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验证了价值重塑对育人目标校准的关键作用。二是平台再造:协同机制的生态重构。破解资源碎片化困境需要构建“政校行企”四大主体动力引擎。浙药大新昌产业学院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运行模式。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办学场地、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搭建基础框架,学校则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该模式创新性地联合高新技术园区与龙头企业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与职业院校的中高职贯通培养,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协同平台对创新要素的整合效能,更为县域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浙药—新昌样板”。三是课程重构:能力本位的体系创新。模块化课程矩阵要实现知识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以校《医药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其采用的“真实课题主导”模式(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3个在研项目)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学生需在完成“原料药成本核算(商业素养)—制剂工艺优化(工匠精神)—临床试验方案(产教融合)”的完整链条中整合跨领域知识。这种“做中学”的课程形态有效弥合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断层。四是教法创新:学习范式的深层变革。T-P-S(团队-问题-共享)教学模型重构了师生互动关系。在药事服务与管理专业的PBL教学中,教师转型为项目协调者,学生团队需自主对接上药控股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解决“微丸包衣工艺合格率波动”实际问题。教学日志分析表明,该模式通过“问题定义(共享行业数据)—方案迭代(团队协作)—成果路演(共享评价)”的三阶训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配套的“过程性评价(侧重协作表现)+成果评价(侧重商业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改变重分数轻能力的评价惯性。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等院校的实践验证,证实产教融合是破解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构建“价值引领—平台赋能—课程支撑—教法创新”四维协同体系能系统性突破育人目标失焦、资源割裂、产教脱节及实践虚化等问题。该模式通过重塑工匠精神与商业素养相融合的价值坐标,搭建“政校企行”协同育人平台,重构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创新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的飞跃。其重要意义在于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类型化发展的实践样本,有效弥合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示范价值。后续研究可重点关注两方面延伸:一是深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研究,建立区别于学术型教育的职业本科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标准;二是推动“县域产教联合体”政策转化,形成可推广的国家级标准范式。该模式的持续深化将有助于培育更多兼具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