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气候传播与新疆形象的建构研究
《新疆日报》作为新疆的党报,新疆的主流媒体,立足新疆,反映新疆当地的问题,承担着气候传播的媒体责任。本文主要通过对《新疆日报》气候传播的分析,研究其在气候传播过程中所构建的新疆形象。
一、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全球面对的共同挑战,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我们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气的流动使得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也已经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有关科学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气候变化为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关于气候变化的媒体报道也日益增多,“气候传播”也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
二、《新疆日报》的气候报道分析
从《新疆日报》关于气候报道的抽样数据中,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角度:一是重大会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闻;二是关于国内外气象的预测、播报;三是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以及地方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四是关于新疆一些地方包括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宣传文章;五是对于社会群众关于气候改善的一些一些意见、态度;六是对于环境治理的相关科普文章。
(一)气候传播报道数量统计
通过抽样2015年以及2016年《新疆日报》关于气候传播的新闻,四个人为周共抽样数据47篇,其中,2015年两个人为周抽样数据25篇,2016年两个人为周抽样数据22篇。通过抽样数据的对比,2016年相关报道数量并没有上升,因此,两年的数据对比不能看出《新疆日报》对于气候传播的重视程度有所加重。
(二)气候传播报道所占版面
2015年《新疆日报》关于气候传播的报道主要占据的版面是要闻版、国内·国际版面、能源经济、以及综合版面,共占12个版面;2016年气候报道的版面最大的一部分主要在要闻版,其次是实事与综合版面,共占10个版面。从2015年与2016年抽样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2016年相关新闻报道版面更多的集中在了要闻版面,政府部门相对上一年更为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也反映出媒体对于气候报道其它方面新闻的忽视。
(三)气候传播报道字数统计
2015年关于气候报道的新闻占比最高的是1500-3000字的新闻报道,2016年所占篇幅最高的是800-1500字,从总体的数据来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500-300字的新闻报道,占比32%。由总体数据可以看出关于气候报道类的新闻比较集中在1500字-3000字的比例,从报道字数上来看《新疆日报》关于气候传播类的报道在版面上还是比较显目的。
(四)气候传播报道的新闻体裁
对于《新疆日报》关于气候报道的体裁,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消息,通讯,评论,其它(包括图片新闻、通知等体材)《新疆日报》关于气候报道的新闻体材主要体现在消息和通讯两个方面,2015年和2016年统计抽样数据中,消息一共21篇,占比45%,通讯一共14篇,占比30%,而对于评论、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图片新闻等深度报道的体裁还比较欠缺,所以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气候传播的议题框架
根据气候传播议题,本文继续按照三个大框架来划分,即气候框架、政治框架、和行动框架,气候框架所包括的议题有关于气候变化的传播,类似于地震、暴雪、灾害性天气预报之类的新闻;政治框架所包含的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关于应对极端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会议、通知、建议以及旅游环境宣传工作等;行动框架下的气候报道涉及到政府以及社会单位等群体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六)气候传播的新闻倾向性
《新疆日报》在气候报道方面的新闻比较倾向于正面报道,占比超过一半高达64%,中性的报道占比32%,而负面报道非常少仅仅占比4%。由图可知,新疆日报关于涉及面较广的气候报道较多还是会选择正面的报道,中性新闻的比例也较少,应该适度加大对于气候报道的中性报道以及负面报道。
三、气候传播中的新疆形象
新疆形象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概念,涵盖面非常的广。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疆日报》关于气候传播的报道还比较少,内容主要还是限制在权力和利益方面,而对于气候变化的现状以及公众所需要环保理念等方面的报道还较为欠缺,同时也暴露出了政府并在利用媒体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上所欠缺的部分。
(一)政府是信息传播中的主导者
由于气候变化议题所具有的专业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我国的气候传播普遍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特征,政府成为气候传播中的绝对主角,民众在这类新闻中出现的次数很少。《新疆日报》关于气候议题的建构,多围绕政府会议政策的决定宣传,在抽样数据的调查中,有超过40%是在政治框架下进行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多数集中于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当然这也和《新疆日报》的党报性质相关的。
(二)气候传播集中体现地方旅游形象的宣传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丰富多彩的文化、奇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新疆的旅游经济效益也是近年来新疆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日报》通过结合气候环境的独特性以及天然性来传播旅游景区的形象,例如,“《新疆亮点》延伸报道——塔城:天然氧吧生态福地”,这样的地方生态宣传报道比较多,在整体的抽样数据中,笔者单独统计了关于气候宣传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的数量已经占到了总体的23%,集中体现了新疆独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生态景区良好旅游价值的形象宣传。
(三)围绕生态改善体现企业形象宣传
由于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深居内陆的中心,距离海洋较远,较多地方以沙漠、荒地为主,降水量少、温差大是新疆主要的气候特征,但同时,新疆也富含丰富的地下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等。《新疆日报》的气候传播,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流行动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类新闻特别是在能源经济、社会广角等版面体现的较为明显,例如“坚决打赢沙漠治理和脱贫攻坚战”、“助推环保新工业建设”等新闻,都体现出政府采取行动,以及地方优秀企业在防污治污、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影响。
(四)气候传播议题尚需对公众形象的建构
如果有过多的官方宣传式新闻,自然而然就会忽略民间公众形象的建构,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隔膜的产生就来自于长时间的缺乏沟通与交流。在《新疆日报》2015年统计数据的过程中,体现出较多的政府或者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措施的报道,2016年《新疆日报》出现比较多的是政府会议新闻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新闻,总体上来看党报关于公众在这一议题上的参与程度还比较弱,无法体现出气候传播对公众行为的影响,而缺失公众行为的报道是很难从根本上去促进社会公众行为在这一方面的提升。
四、思考与建议
气候传播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促进社会公众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及行为调整。从《新疆日报》的抽样数据来看,关于气候变化类的报道总体相对比较少,暂时没有足够重视气候传播这一议题,《新疆日报》作为新疆重要的党报,也应该逐渐加强对这一方面新闻的关注与报道;其次应该注意丰富气候议题的体裁,过多的消息以及通讯的体裁难免丢失了一些新闻的趣味性以及深度性,可以多采用能深刻反映问题的深度报道以及富有视觉效果的新闻图片;最后要注意在气候传播过程中的形象构建问题,多丰富气候传播的议题。总之,笔者认为,气候传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解读气候变化的原因、国家的应对政策,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进而引发公众在面对气候变化时能有理智的态度以及能够自觉采取适当的行为。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