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非遗”苏尼舞的功能与特点探究

作者:梁丁月 朱珂冉来源:《尚舞》日期:2023-03-28人气:467

本文的研究对象“苏尼舞”于2009年被列入凉山州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苏尼舞的道具独具特色,需手持羊皮鼓,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皮鼓舞”。它产生于原始时代的经济基础,是蒙昧时期获取的抗衡于自然和鬼魂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人们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与文献研究法,对该舞蹈的表演要素及其功能和艺术特点进行剖析,探究该舞蹈本体所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丰富民间传统舞蹈的理论研究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理论性背景

(一)苏尼舞的概述

1、苏尼舞的历史渊源

凉山彝族的原始文化是离不开巫文化的影响的。在彝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巫文化的印记不可避免的深刻烙印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1)苏尼舞的起源

苏尼舞来源于苏尼这一彝族民间传统角色。在关于彝族苏尼众多传说中,有学者认为:“毕摩是直接起源于上古的苏尼(萨满)。苏尼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上古时期的苏尼与后来出现的毕摩是相通的”1。彝文古籍《狞猎祭祀经》2记载彝族母系时代的狞猎祭祀祭司为女性,被称之为“姆”,传说苏尼是君长的舞师演变的。

(2)苏尼舞的发展历程

虽然历史古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追溯中国远古时期的历史,可以得知凉山彝族作为曲涅和古候的后代,在四川凉山地区已经生活了2000多年,在这期间经历了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阶段。

根据彝族的经典《祭请地神经》3中发现苏尼早在远古时期就有所记载,著名的彝族民间文学家阿鲁斯基曾说,彝族的苏尼舞或起源于原始狩猎时期,在当时或许还没有存在系统完整的祭祀活动,苏尼舞中的皮鼓只是用于驱赶猎物和狩猎成功,后来苏尼舞才被逐渐被赋予了宗教含义。

到了奴隶制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凉山彝族在我国未解放前一直处于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并且因为人们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变化,所以彝族的宗教传统和祭祀仪式被丰富、完整和保留了下来。

2、苏尼舞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凉山彝族苏尼舞及其历史悠久的习俗和巫文化传统,将可能会面临逐渐淡化的境地。几乎除了专家、学者外,巫文化、宗教、苏尼、苏尼舞等名词对现今的人们来说其实是不太熟悉并且较为生僻的,而我们似乎也只有在当地才能欣赏到这样独特且富有民族气息的舞蹈。

由于凉山彝族现存的苏尼都年事已高,苏尼舞这样复杂而又包含许多杂技的舞蹈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难再现,而年轻人似乎也不太愿意去学习这样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舞蹈。所以,这样散发着浓郁巫文化传统的彝族民间遗存舞蹈的巫性形象系统,在面对现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也许只能成为现代人们纯粹的审美和欣赏的艺术形式。


二、苏尼舞的表演要素

(一)动作形态及基本动律

凉山彝族因其独特的宗教历史背景,造就了其舞蹈的特殊魅力,其中包含了凉山彝族人民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生活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在苏尼的仪式当中。

在苏尼开始作法时,先是盘腿坐在地面上,双腿上下不停的颤动,左手持鼓,右手握着鼓槌,先是轻摇鼓身,节奏较为平缓,大多为2/4节拍型,反复一段后,苏尼开始念诵词,呼唤神灵附身,这时的苏尼微微闭着眼,双腿的颤动由慢转快,延至全身,鼓点也逐渐加快,如此反复。接着,苏尼开始占卜或驱邪。在得到“神明的旨意”后,苏尼便站起身,这时鼓点节拍会随着所做法事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接着苏尼开始舞动,他们不停的摇晃全身,摇动臀部、肩部、头部,并伴随不同节奏的敲击鼓面发出的鼓声而起舞,面部表情也时有变化。

苏尼在做不同法事时有不同的表演,其动作形态也各有不同,但动作大多是根据生活情境而产生的,由于苏尼的的传承并非师生相受,所以每位苏尼在作法时的舞蹈动作和鼓点节拍也各有不同,笔者对所获影像资料和文献做了粗略的统计,总结出凉山彝族苏尼舞的主要动律有:腿部颤动、全身抖动、摇晃双肩、臀部、头部、腰部等。

(二)道具运用

羊皮鼓是苏尼巫舞仪式中的主要道具,形制为圆形,双面均绷有羊皮制成的鼓皮,另配有用柏枝弯曲而成的鼓槌。在苏尼的仪式中,羊皮鼓作为苏尼向神灵沟通的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羊皮鼓,就没有苏尼的舞蹈,因为在巫舞仪式的进行中无论是动作、节奏还是音乐都需要用到羊皮鼓,它是使苏尼与神明融为一体的道具。

仪式的开始,苏尼(或嫫尼,女性巫师)盘腿坐在火塘的旁边,盘坐的双腿不停的上下颤动,左手拿着羊皮鼓,右手握着鼓槌,摇晃或轻击羊皮鼓,鼓点由“沙沙、沙沙”变为“嘭沙沙、嘭沙沙”,苏尼的身体跟随鼓点晃动,给人一种仿佛神明已经附身的感觉。

当念、唱诵词到一定时候,所邀神明已显现,苏尼开始作法(一般是占卜或驱邪),他们站起身,全身抖动地左右甩头,在神明附身下的他们伴随着“嘭、嘭、嘭”的鼓点开始舞蹈,在仪式的场所(仪式分室内室外)里前后左右摇步击鼓,弓身向里击鼓,反复的敲击羊皮鼓的正反两面,不停的旋转敲击鼓,随着鼓点的节奏改变舞姿。

在整个过程中,苏尼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当时的感受,在动作上有一定程度的即兴发挥,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安排。

(三)特殊绝技

彝族的苏尼舞除了常见的全身抖动、摇晃双肩、臀部、头部、腰部;不同方向的错步、踏步;花式的跳、转、翻身;头顶鼓转、摇鼓转跳、屈身割打等等,还有许多的特殊绝技。据苏尼们说,在神灵的庇佑下,哪怕是这样危险的技巧也不会令他们受伤。虽然我们明白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是我相信苏尼们知道只有这样华丽惊险的巫术绝技,才能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也正是这些强烈的动作技巧,刺激了人们的感官,才得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而这些超乎常人所能达到的技术更让彝族人民认为他们是真正能与神明沟通的“桥梁”。

                  


三、苏尼舞的功能

(一)苏尼舞的社会功能

凉山彝族地区在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实施的是土司制度,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制下导致等级观念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一点在苏尼舞的仪式中也有所体现(苏尼与毕摩在当时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毕摩属于上层,苏尼属于下层)。

苏尼通过敲击皮鼓,跳巫舞娱神等方式来向神明传达人们的诉求和愿望,而人们也通过这样的宗教仪式来得到内心的满足,这不仅是远古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精神反映,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这样一种对信仰的崇拜在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系统中,对整个群体起到了组合、调整和统一的整合功能;并且在仪式中人们不仅能够互相交流,还能够与大自然产生沟通,这为人们保持相互的关系起到了一个交流功能;彝族人民世代更替,但是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后人在对苏尼舞的理解和领悟中不断发展出更具造型艺术和技术水平的表演,使得苏尼舞具备了继承与发展的社会功能。

(二)苏尼舞的情感功能

苏尼之所以要通过使用复杂而变化多样的舞蹈和音乐(击鼓唱诵)作为手段来进行祭祀或其他活动的原因,正如《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该书中所提到的:“首先是通过迷狂状态中的巫术性行为与驱赶病魔,他采用的主要手段是舞蹈……和有律动的歌唱……,这些在巫术祭祀活动中起着一种特殊的无与伦比的作用”。

苏尼舞在人们表面看来是驱除邪恶崇拜神明的行为,但其实是体现了其中彝族人民期望通过这种行为来表现自己渴望通过外力来得到帮助和保护的愿望,这一愿望特别是体现在那些几乎超出仪式本身外的杂技和特技表演上。

苏尼在仪式上精彩纷呈的舞蹈,各种技术技巧,夸张的表情动作,其表演无疑是体现了其取悦神明、驱赶邪恶、治病救人的目的。虽然笔者认为苏尼舞中所涵盖的杂技和特技表演,就其本身来说,娱人的效果相较其娱神的效果其实是更加强烈的。因为除了病人及其家属以外,观看仪式的人其实更容易被苏尼高难度的技巧、复杂的舞姿、刺激的表演所吸引,但是彝族人民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将生活中的种种理想、对万物有灵的信仰等众多的元素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并且在矇昧的历史时期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力量,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一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种类。


四、苏尼舞的特点

苏尼舞对于凉山彝族人民来说,是历史文化的一组成部分,自远古时期就存在的彝族先民历经沧桑的历史才诞生出来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苏尼舞的诞生代表了凉山彝族人民的审美取向、审美意识,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凉山彝族人民的古老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更是巫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具备较高的技术以及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特征。综上所述,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苏尼舞的特点:

(一)表演形式特点

“巫能歌舞”,“鼓能通神”,这是巫的箴言。原始的祭祀手段大概分为两种:物质献祭和精神献祭,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娱神的目的。而在宗教与艺术的碰撞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巫文化与舞蹈艺术相结合,产生了如彝族苏尼舞这样的综合艺术形式,同时达到了既能够娱神又能够娱人的目的。

苏尼在仪式过程中所使用的繁复的舞蹈动作和多变的音乐节奏,无一不体现出了他高超的技艺。在仪式时苏尼对场景的演绎、对表情的控制、对动律的掌握,包括众多特殊技巧都是常人无法模仿的,也只有这样华丽惊险的巫术绝技,才能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也正是这些强烈的动作技巧,刺激了人们的感官,才得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且让人们相信他们是真正能“通灵”的存在。

(二)动作形态特点

苏尼在做不同法事时有不同的表演,其动作形态也各有不同,但动作大多是根据生活情境而产生的,每位苏尼在作法时的舞蹈动作和鼓点节拍各有不同,但舞蹈动作几乎贯穿于整个仪式当中。除了身体上的颤动、抖动之外,舞蹈的步伐也需要随鼓点的快慢强弱而变化,同时动作形态也要根据羊皮鼓的运动方向有高低的起伏,所以苏尼在不同仪式中会根据情景变换而选择不同的动作来表现舞蹈。

(三)道具服饰特点

彝族人民崇拜鹰虎图腾,这一点在彝族苏尼舞的舞蹈服饰图案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之所以崇拜鹰图腾,是因为作为鹰后代的阿鲁为彝族人民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支格阿鲁》中对此有解释;而之所以崇拜虎的图腾,是因为彝族人民认为老虎是支撑天地的脊梁。彝族图腾崇拜的服饰特点也可以在羊皮鼓中找到“身影”,在羊皮鼓的木柄中段通常会雕刻鹰的图案,这也意味着苏尼在作法时会收到鹰的助力,进而能够大幅度增强苏尼的法力。


五、苏尼舞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一)苏尼舞的文化内涵

苏尼舞作为彝族人民对神明崇拜、对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的产物,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苏尼作为祭司,被人们视为是神明的代言人,他的存在是代表了彝族人民信仰的化身;苏尼在仪式中使用的道具羊皮鼓,是该族群在物质文明创造时期的产物,代表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苏尼的宗教祭祀仪式,作为彝族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精神的载体;苏尼舞,作为彝族传统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综合形式,代表的是在原始宗教影响下的风俗习惯。

以上的所有元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苏尼舞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它们将原始宗教和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集体意识等等融合到了苏尼舞这一艺术表演中来,是彝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苏尼舞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其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越高,其价值就越高。笔者将所获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对凉山彝族苏尼舞的艺术价值作以下分析:

1、地域性:我国彝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地理分割,支系繁多等诸多因素,不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文化形态上也是风采各异,形式有别。在彝族舞蹈的七大类中,都没有“羊皮鼓舞”,鼓舞中只有铜鼓舞、大鼓舞、花鼓舞,与羊皮鼓属于不同种类,凉山苏尼羊皮鼓舞实属独有。

2、民族性:凉山彝族苏尼舞不仅在舞姿、造型的艺术性和表演水平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更是不劣于其他民族的舞蹈。如果我们将苏尼舞中所隐含的封建迷信色彩取出,就不难看出这其实就是古老的彝族先民们智慧和艺术的宝贵结晶,是历经了千百年来历史洗涤后沉淀下来的彝族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彝族人民不断创造和传承的民间艺术瑰宝。


结 论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凉山彝族毕摩、苏尼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研究,从中探究出苏尼舞该舞种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从中分析出苏尼舞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一系列功能,其中包括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医疗功能等。彝族人民将巫文化与舞蹈结合,产生了苏尼舞这一综合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了彝族代代相传的文化以及艺术特点。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彝族人民将对生活的理想、对宗教的信仰等众多的文化特点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并且在矇昧的历史时期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力量,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一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种类。对于这样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有责任尽己所能去弘扬与保护,使其不被社会所遗忘。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