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
黄河文化吸收了大量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充实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系,拥有丰富的内涵特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为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不竭动力,又可以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乃至所有社会文化的总和。在物质文化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旱作农耕,与农耕有关的生产科技、灌溉工程技术等,以及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也诞生于此,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精神文化方面,炎黄文化、诸子百家思想、周易理论、儒释道思想、历史典籍、唐诗宋词等均形成于此,并影响至今。在政治制度方面,黄河流域作为中华3000 余年来全国的政治中枢,形成了权力较为集中的政治体制与制度系统,包括中央集权制、宗族制度以及察举制度、科举制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治理体制、政治伦理道德制度等也均形成、发展、健全于此。黄河文化始终保持着核心地位,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同中外文化交流沟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是黄河开发、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中的重大历史性节点。建设生态黄河和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黄河保护治理技术和黄河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走生态、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在实现重大国家战略目标过程中,黄河文化一是可以发挥引领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的正面价值引领效应。二是可以发挥创新力作用,通过文化与创新的协同合作能够促进黄河流域的创新动力,帮助黄河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可以发挥融合力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文化作为推动黄河流域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融合的纽带。四是可以发挥支撑力作用,合理规划黄河流域的文化、生态资源,策划实施文化相关产业项目,孵化生态产品以实现其价值,激发黄河流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量。五是可以发挥集聚力的作用,文化对人才、科技等新型要素具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其效能,以新生产要素、新业务经营和新业务模式推动黄河流域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六是可以发挥传播力的作用,使黄河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地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七是可以发挥影响力的作用,增强黄河文化辐射力,汇聚黄河文化新动能,展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核。
舆论大力宣传黄河文化,使黄河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和关注度得以提高,为黄河流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为黄河流域迎来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带来持久动力和深远影响。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现状
黄河文化遗产受损严重
黄河流域景色壮美,拥有雪山、草原、大漠、峡谷等丰富的自然地貌。但由于黄河文化遗产年代比较久远,且当时人们对其保护意识淡薄,黄河文化遗址、遗迹不仅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损害也非常严重。
黄河文化保护机制不健全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大计,关系到社稷民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当下,依然有群众生态保护观念落后。黄河沿岸工农业污染状况体现了黄河生态保护理念宣传仍不到位,保护制度仍不健全。目前,黄河文化保护以公约、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主,存在缺乏管理的真空地带以及管理重复的扯皮现象。由于黄河沿线较长,涉及较多的省份,各区域之间缺乏整体性法律保障机制,尚未达成整体共识,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使得跨地域文化遗产分散化、异质化展示呈现,缺乏协调与整合。另外,我国当前采取的是各省、自治区分别对该区域内黄河流域进行保护,区域内各自为战,统筹规划缺失,没有为黄河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进行统一的规划,不利于其整体价值的发挥。
黄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度较差
随着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改善,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自然而然成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这对弘扬黄河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既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更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壮大,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目前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不足,融合程度还需提高。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仍主要以沿黄城市的水面游览以及古城古镇、博物馆、纪念馆为主要观光游览方式,并没有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大中型游乐设施,未建立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缺乏热门文化产品。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较为单一,尽管利用黄河元素,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文旅产品在不断发展中,但是存在“多而不强”或者“大而不强”的问题。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对策
要想推进黄河流域文化的体系化保护,深挖黄河文化内涵,要从讲好“黄河故事”开始。
讲好黄河源头的玉树故事,沉淀江河文化历史内涵。积极推进藏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工作,沿袭地区传统民俗,承袭世代相传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全民族的认可。原创民族生态舞剧《大河之源》,展现了黄河流域与形形色色的生灵,铺陈黄河源头文化。
加快黄河流域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步伐,深挖黄河文化蕴藏的时代价值,打造文旅地标,使得全域都成为旅游目的地。借助包罗万象的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与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遗产相结合,形成共生的多文化体系。建立“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科学地保护与弘扬珍贵的文化遗产。
举行黄河文化研究大会,集众家力量于黄河文化的研究与赓续。加快建设黄河流域基层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基层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提升,收集整理和开发“黄河文化记忆”的文献资源。
共同开发形成文旅融合线路,生产蕴含黄河特色、文化内涵的高质量产品,将资源、文化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编制并实施黄河文化发展专项计划,以规划为主要依据,正确引导文化资源配置方向。深入研究黄河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和方向脉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资源的利用、开发与建设之中。
沿黄9 省(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要系统、科学地谋划沿黄地区发展路径与核心任务,因地制宜,提出可行的政策措施,扎实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文旅力量。
青海正在探索有源头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四川致力于建设黄河上游生态文明的和谐高地;甘肃努力把黄河板块打造成亮丽名片;宁夏则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内蒙古主动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山西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陕西启动黄河文旅“四部曲”;河南利用好黄河博物馆唤起更多人关注、保护母亲河;山东深挖黄河文化内涵,发展多种文旅业态。9 省(区)一起促进文旅产业融合,讲好“黄河故事”,奏响“黄河乐章”,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曾以牺牲河流生命为代价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黄河自然生态的破坏,以及文化生态的失衡。未来既要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更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