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手机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10.65亿人,其中学生网民占比20.5%。然而,随着手机使用普及率的提高,手机依赖现象也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手机依赖是指个体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的情况,以至于无法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调查
本文以江苏省内三所本专科院校的4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置问卷“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共发放问卷612份,回收612份,有效问卷5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89%。其中男生309人,女生284人,大一学生124人,大二学生223人,大三学生170人,大四学生76人,文史类占50.35%,理工类占49.65%,参与问卷的样本性别分布、年级分布、专业分布都比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使用访谈法在三所学校利用课余时间随机抽取8名学生进行无结构式个别访谈,每个年级2名学生,通过每人20分钟的有效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情况对结果进行分析。
1、使用的时间长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目前96%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拥有手机,83.29%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2小时,53.77%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4小时。可见,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工具之一。学生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偏长,超过半数每天使用超过4小时。
2、使用的用途多
首先,手机可以进行社交娱乐。手机可以帮助大学生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此外,手机也是大学生们娱乐和放松的重要工具,他们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这部分学生所占比值最高,达93.62%。
其次,手机可以方便日常生活。手机能够方便地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如支付、购物、预约等。大学生们可以使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订餐、查看公交信息等。这部分学生占比68.73%,由此可见,手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再次,手机方便学习科研。大学生使用手机可以方便地查找资料、下载学习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科研工作。这部分学生占比53.91%,比例相对较高。手机的便携性和即时性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科研,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实训室。
最后,可以用手机进行时间管理。大学生可以使用手机进行日程安排、设置提醒事项、制定学习计划等,这部分学生占比较少,仅为29.09%。
3、频率高依赖大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大学生使用手机不仅时长较长,而且频率很高。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不仅仅是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工具,它还可以用来上网、聊天、拍照、听音乐、看视频等等。为了随时随地与社交圈保持联系,大学生们对手机的使用频率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这些功能的丰富性使得大学生们更加依赖手机,对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甚至无法离开它们。
二、使用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手机使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进行沟通和社交,这样的行为既有积极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首先,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多以面对面的交流为主,在地域范围上受限,有时候为了见一面要跨越几十乃至几百公里的距离。有了手机以后,就打破了这种地域限制,可以畅聊无界。
其次,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大学生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人进行沟通交流。过去与父母的交流大多要过节放假,回到家乡才能见到父母。现在随时随地都能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与父母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减少了过去仅限于电话的沟通成本。
最后,打破人际交往的隔阂。过去面对面的交流,往往会因为身份差异、文化差异甚至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交流不顺畅,甚至南辕北辙。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特别是聊天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表情包,就能表达出我们用言语无法描述的内容,从而打破人际交往的隔阂,促进人们的沟通交流。
2、消极影响
智能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像一把双刃剑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容易忽视现实交往。正因为手机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导致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大幅减少,所以现实交往就越来越容易被忽视。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参加聚会时也经常会使用手机,减少了现实的交往,直至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如何进行交流,一旦回到手机的“虚拟世界”反而变得无话不谈、滔滔不绝。
其次,容易产生信任危机。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市场需求旺盛,生产商和软件商加速了对手机和软件更新迭代,QQ、微信等聊天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如“有可能认识的人”、“附近的人”都能轻松联系上,成为彼此的好友。但这些“网上的人”也存在隐蔽性和危险性,特别是违法犯罪人员更容易利用社交软件、网络来实施诈骗,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最后,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更是如此,网购的商品也多如牛毛,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这句广告词可以看出网上商品的丰富程度。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消费观的引导,就容易“跑偏”。笔者在与大学生交流时,发现很多人都表示有时候购物并不是因为需要,仅仅是因为外观好看或别人拥有,自己也想拥有而已,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精神、时间和财富的浪费。
综上所述,手机的使用虽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积极作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打破了人际交往的隔阂。但过度使用手机也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大学生应该适度使用手机,注重与他人的面对面交流,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以建立真实、健康、丰富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引导手机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在享受手机媒介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学生们应该注重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注意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使手机媒介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其利大于弊,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1、提高社会关注,提供社会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不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平台。然而,负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从社会层面,提高对他们的关注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是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措施。
我们需要通过媒体宣传和公众教育来提高人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媒体可以通过报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的研究和案例,向公众传递有关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虚拟社交平台的局限性。公众教育可以通过组织社交技能培训和面对面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实习机会、组织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拓展社交圈子。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社交技能培训、心理健康讲座等,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志愿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组织,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心理干预
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使他们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成长。同时,针对手机媒介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团队拓展训练、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让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邀请专业心理医生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教授一些应对压力、调整心态的方法。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3、加强情感交流,树立正确交往观
情感交流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内容,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大学生加强情感交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学校应加强班级建设,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增进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
其次,家庭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可以通过定期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支持。此外,家长还应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引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会自我管理,实现人生价值
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介进行人际交往,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大学生应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关系。在使用手机媒介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时间,避免沉迷于手机世界,影响学习和生活。同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还能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使用手机媒介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避免陷入网络诈骗等不良行为。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以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媒介学习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例如,通过社交软件了解不同的社交圈子和文化,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建立联系和维护关系等技巧。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特点,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成就人生价值。
在信息化浪潮下,手机的普及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手机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感。虽然手机的使用扩大了他们的交友范围、提高了交往效率、打破了交际隔阂,但也产生了诸如忽视现实交往、产生信任危机、形成攀比心理等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可能有技术方面的,如网络上各种软件能把“最好的我们”展现给其他人看,但更多的还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不愿意面对面的交流。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在社会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提高社会关注度、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在学校层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搭建各种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手机、走出网络,在现实社会中学习、交流;在自身层面,提升自律意识,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控制手机的使用,尽量参与现实交往,减少网络交往,提高防范意识,同时增加彼此的信任度,提升人际交往的素养。总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的长期的努力。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