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提升路径探析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不断发展下的时代产物。具体是指在电视节目中,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制作媒体,利用语言和活动串联节目内容,使之节奏连贯的人物。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指的就是主持人在节目中所运用的方法与所执行的职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融合构建,主持人的角色也不断打破固有刻板的传统定位,逐步向延伸化、多元化、创新化功能拓展。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新型现代视听的传播方式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深厚的底蕴与深远的价值,同时节目在主持人角色定位与提升路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的新路径。
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多重面向
在如今的传播背景条件下,过往传统的单一化节目主持人的主持形式已无法适应且满足当下主持传播格局的时代变化与发展要求。如若打破这一发展困局,就要汲取新型多重角色化主持模式之所长。《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了过往传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形式,充分拓展主持人的角色功能,沿着主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设置了主持人角色的多重化定位。不仅增强了节目内容表达的感染力,融理性表达和感性色彩为一体,也为当今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化定位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深度客观的理性挖掘。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首先应注重对所需传递的内容进行深度客观的理性追求,这种追求有助于节目内蕴的展现与价值的传递。节目中主持人同三位特邀专家们一起品读文化典籍,探寻背后的文化精髓,是一种深客观度的理性挖掘。如《备急千金要方》篇中,对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及“大财慈恻隐之心”中提及的医德思想的阐释:在主持人的串联下,专家们由典籍卷首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两篇总论展开,解读了作者孙思邈所提及的“医德”这一首要概念,其富含仁爱的道德思想成为后世中医学界医生们的首要从业标准,生动展示了医德思想的源远流长和影响深远。正是主持人与特邀专家们深度客观的理性挖掘出典籍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优秀思想,才使得受众关注到节目所提倡的史学价值与现代传播的意义。
身临其境的感性代入。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中,能让受众产生情感共振,并使内容的表达更为意蕴深远,少不了主持人感性叙事的加持。节目中主持人在舞台上以身临其境的感性代入,在呈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展示了中华文化创造者们丰富深邃的主观精神世界。节目中,主持人代炎黄子孙向先贤司马迁行上“千年一拜”,让现场和荧屏前的受众为之感叹;主持人在倾听李时珍讲述其一生心志坚定且逆流而上的励志人生后,感动落泪。节目中,主持人身临其境的感性代入,让受众沉浸于浪漫主义戏剧化舞台之中,身临其境地见证历史、理解先贤、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
情理交融的主持构建。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中,恰当的理性展现与感性表达的相互交融,有助于内容的表达更为完整,内蕴的传递更为显现。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理性挖掘和感性代入分别是主持模式里的一实一虚,情理交融,共同建构起当代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新形式。节目中主持人出场串联节目、与专家学者在访谈间围绕经典进行背后哲理化的品读与挖掘、带领戏剧主创人员们在会议室围绕本期典籍具体演绎内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交流与解读共同构成了一条实线,主持人依据典籍故事而加入的角色表演构成了一条虚线。实线是节目在客观条件下对典籍更为深入的挖掘;虚线是节目对典籍内容呈现方式的深入的延伸。一虚一实,情理交融,共同构建起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形式的新思路。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分析
主持人的角色化即主持人作为节目所需的特定角色参与到节目的设定环节之中,增加主持人与节目的粘合度。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大胆突破传统形式,从单一角色的传统主持人转变为多重角色的创新主持人,积极探索出了一类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的新模式。
客观视角下的深度挖掘者。在节目开场部分中,主持人引用一系列典籍中的经典诗文配以客观且简明扼要的概括与总结,是主持人站在客观视角下对典籍的初次解读。如《周易》篇中,主持人在开场部分便点出了原籍以哲理性的总结和思考,揭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事同一和谐的独特认知,凸显了《周易》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地位与意义。
在节目设立的访谈间里,主持人站在媒体的采访者的角度,与三位特邀专家品读人对典籍进行评点,深入解读典籍的信息主旨,对节目主题进行总结与升华,挖掘选题背后的深意所在。如节目中的《水经注》篇中,主持人与专家们的对话、探讨,正是带领受众回溯了中国人自古就注重理水、治水、重视水利的思想,挖掘出中华历史长河中国人一心为民、造福人民的先进精神思想,与当今社会所追求的“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的最高标准在本质上一脉相承。
在剧本典读会的环节,主持人带领戏剧主创人员们围桌解读本期典籍所需要具体演绎的内容,并深入挖掘演绎内容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如《诗经》篇中,主持人带领着戏剧主创人员们站在戏剧故事情节设计中的两位主线人物毛亨注《诗》和毛苌传《诗》的视角,解读了《诗经》里所展现的“真”与“美”,挖掘出背后所秉承的“思无邪”精神,这正是对于《诗经》精神的概括和总述。
主观视角下的时空探寻人。节目中主持人不单单局限于发挥节目的串联这一传统的主持人功能,还以“当代读书人”这一全新的角色穿越时空,联结古今,对话先贤:在初见毛苌时,主持人俯下身子,拱手相拜,并向其讲述两千年后先生的思想及所著典籍《毛诗》的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当看到老年宋应星试图搬弄长凳时,主持人急忙上前搭手,并说“我来”,并倾听宋应星讲述年少时与宋应昇、涂绍煃书写《天工开物》的过程情景。当代读书人穿越时空在与古代先贤们的一次次对话与互动中,跟随历史情境的同时被人物与故事震撼并感动。这种特定的主持人“角色”代入,使受众更易产生心灵共振,并使较为复杂且意蕴深远的内容更便于理解,同时引导着受众感受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魅力。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戏剧舞台上以第三方的视角见证着历史故事的起承转合,使之多了一层“舞台上的观众”的身份。如《尚书》篇中,当伏生述说自己的妻儿舍生护书之时,主持人情难自禁,为伏生一家壮烈的护书遭遇与视书如命的精神湿润眼眶,这同样是观众此刻为之震撼与感动的侧面表达。在节目中主持人实则是舞台上万千观众们的代表,也是万千观众们的缩影。正是赋予了主持人与观众相似的身份,使之主持人更为贴近地站在观众视角,才能使万千观众与节目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灵共振。
角色的注入,使得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引导节目进程的使命。节目中,主持人凭借角色赋予的新身份,运用提问、交流等方式开始或是结束不同的话题,将节目中所设置的不同时空表演进行自然的串联。如《说文解字》篇中,主持人初见许慎时,便请教先生因为何种原因而著作本部典籍,便引出了戏剧中接下来对于许慎编书的一段过往的历史经历。在这一环节便发挥了主持人的以往传统的串联引导作用,灵活自如地推进节目进程的发展。
宏观视角下的文明传播者。文化类综艺节目通常在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肩负着价值引导的重任,主持人对典籍内容的解码与补充有助于受众突破典籍内容固有的深奥难懂,使节目顺利传递出其内在意蕴和价值观念。节目中,主持人都会将古人所讲述的古代语言进行二次转化,转化为能被受众们所理解的现代白话:伏生谈及“兖州据说是先师孔子的家乡”,主持人立即对信息进行解释和补充道:“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据说属于古兖州。”这一转化,便于受众对节目信息进行提取与理解,同时拉进了历史人物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万千受众同先贤的故事同频共振,让中华优秀典籍文化再度熠熠生辉。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智慧的结晶,让经典的文化价值在重新发掘的情景下再度对外输出,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重任之一。节目中主持人穿越时空,通过与古人的对话,向古人们展示了所属文化典籍在当今的深远影响,肯定了典籍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自身的宝贵价值。如《尚书》篇中,主持人向伏生介绍《尚书》在当今博物馆中被世人珍藏,得知后世对其著作充分肯定且爱若珍宝的伏生,湿润眼眶,受众也随之感动不已。节目中主持人也充分发挥了源源不断地向受众对历史长河中优秀价值观传递的功能,引领着受众去关注节目的底蕴内涵与当代传播价值。如《史记》篇中,在主持人的见证下,司马迁继承家族大业,饱经风霜,终成《史记》的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主持人赞司马迁:“先生是有大勇气的人!”主持人及时肯定司马迁遇到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再度向受众对优秀精神价值潜移默化的输出。
博览典籍故事、读懂典籍思想、传承典籍文化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终极目的,节目中主持人还担负起了对受众进行典籍传承工作启发的重任。主持人带领先贤穿越不同历史时期进入到现代社会,向他们展示了文化典籍在今天深远的影响力:如《天工开物》篇中,宋应星看到现代人已代替他们完成未曾实现的上天入海的梦想,这背后依靠的正是其著作中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不由落泪。一幕幕古今的连接的场景,实则是主持人在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受众要继续传承好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典籍财富,完成了节目的终极目的。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提升路径
在当今碎片化、开放化、交互化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传统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典籍里的中国》打破常规主持形式,提交了一份通过提升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表演素养来提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及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答卷。
扎根文化素养,驱动深度思考。随着融媒体时代下主持人角色化的进一步创新与拓展,内在文化素养的储备与提升,成为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 “基础必修课”。《典籍里的中国》里,主持人的语言比王阳明、徐霞客等古代角色较为通俗易懂,但作为晚辈的“当代读书人”在与古人交流时语言也略显古风。如戏剧中主持人尊称古人为“先生”,自称为“晚生”;在《尚书》篇中,主持人在面对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戏剧中误把兖州说成自己的家乡时,笑着纠正:“您家乡不在这儿,您家乡在青州”。可见主持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极其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加真实地贴合“读书人”的角色。因此,主持人应加深自我文化积淀,扎根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方能真正担负起传递节目内在意蕴和价值观念的重任。
聚焦专业素养,推动深度体验。无论是过去传统印象中的的媒介时代,还是当今碎片化、开放化、交互化的新媒体时代,专业素养永远是主持人能力的重要支撑。《典籍里的中国》里,由于典籍文化内容的复杂性与蕴含价值的多维性,需要主持人拥有一定自身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在面对庞杂的信息资源,主持人若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且内容整合,不仅能顺利传达出节目欲传递之信息,亦能灵活地把控节目整体之进程。因此,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专业素养,巩固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方能更好的传递节目的内容与精髓主旨。
蓄力表演素养,带动深度参与。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下,表演元素的适度加入在丰富节目效果呈现的同时,保证了观众能顺利且快速准确地提取到节目相关信息,为主持人的角色化创新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的双重意义。《典籍里的中国》里主持人运用了大量表演元素,扮演当代读书人、时空穿梭者等角色,完成从单一的“传统式”主持模式到多元化的“表演式”主持模式的转变与突破。适度的表演元素的加入,有利于受众产生身份认同,产生情感沟通,更为灵活自如地串联节目进程。因此,主持人应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表演素养,体验深度参与,方能提高主持人与节目的黏合度,做到守正创新。
结语
主持人所面临的角色弱化一现象,在当今融合媒介传播条件的发展下愈加显现。如若打破这一发展困局,就要汲取新型多重角色化主持模式之所长。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便是一副优秀且经典的创新范本:积极拓展主持人的角色化定位,同时注重提升主持人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表演素养,提高主持人与节目的黏合度。节目积极且深入的探寻典籍“文本”与综艺形式的构建和融合模式,以“主持人角色化创新”,对打破当今传统主持人面临的角色弱化危机,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且树立了当今主持传播领域的美学典范。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