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公共话语建构
谈话类综艺节目通过嘉宾的交流与互动,为公众提供了深度讨论和意见融合的空间,让社会公众能够在一个节目里聚集,对某一事件进行参与讨论,可以分析不同的见解,得出结论。谈话类节目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通过它进行文化传播具有独特的潜力。我国谈话节目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晚于西方将近五十年。随着中国第一个谈话类节目《东方直播室》首播,后来的《实话实说》的播出,引发了谈话类节目的热潮。如今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谈话类综艺节目也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样貌。
《非正式会谈》作为一档谈话类节目,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节目中参与的嘉宾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来到中国,汇聚在同一个节目,针对当代青年群体所关注的热点议题展开辩论与交流,节目为议题提供了讨论的空间。各个代表的思想文化碰撞融合、思想文化价值的深化,为文化传播提供一种新路径。本文以公共话语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三个层面,分析《非正式会谈》中文化传播的特点,以及思考谈话类综艺节目如何在节目的制作过程和传递过程中更好优化文化传播的路径。
公共话语与文化传播间逻辑关系
“公共话语”是存在于公众聚集在非私人的公共领域所有言论和话语内容、形式的总和。公共话语发生的场域为“公共领域”。汉娜·阿伦特最早提出,而后由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将其概念化。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中,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描述为:一种用于交流讯息和观点的网络。他认为:在这个网络中,一种特定的方式会将交往的内容进行过滤和综合,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的公共意见或者舆论。公共领域是公众可以平等自由地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的话语空间。
公共话语为文化传播提供空间。公共话语营造了一个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里拥有公共话语的空间,公众可以依靠媒介进行话语参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发,传递给其他用户。受众可以进行分享的前提在于拥有可供分发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拥有多元的用户,用户可以在公共话语空间中进行文化碰撞。公共话语空间是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前提下,公共话语空间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众借助网络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热点议题的讨论中,如在小红书和抖音的新兴平台上,用户可以发表图文或者视频能够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与传统的公共话语空间相比,新媒体所带来的网络社交提供了一种更加开放的话语表达场域。
文化是公共话语空间重要组成。在公共话语空间里,受众参与文化内容的创造、分法、反馈到再造的循环过程,公众的言论和话语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构成公共话语内容的总和,而公共话语内容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公共话语构建的平台上,用户可以表达观点、分享经历,也可以提供不同的文化供其他人欣赏品鉴。这些内容是公共话语空间里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相似的文化经历,容易引起共鸣;差异的文化经历,激发讨论。无论是相似还是差异化的文化,都是构成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内容。
文化传播拓展公共话语空间。文化是公共话语的重要内容构成,文化在公共话语空间中不断得以传播,会形成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文化传播反作用于公共话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公共话语的空间。网络的发展,使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到公共话语中,消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更多的公众参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相应会有更多的文化内容在构建的空间中进行创造和流通,这无形中在拓展了公共话语的空间,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对象和内容。
如今,各个视频平台以及电视台开始着手制作不同题材、形式的综艺节目,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满足公众的消费性和娱乐性基础上,更追求知识价值和社交价值的实现。谈话类综艺节目成为公众讨论的内容,而社交软件成为自由表达观点意见、讨论公共话题的平台,使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成为一种可能。谈话综艺节目的兴起给公众提供了讨论的新形式,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的内容,文化的传播更易于被受众接受。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新颖的方式进入到公众的世界,通过文化谈话类综艺节目,公众在对节目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意见分享,同时节目也提供了讨论的话语空间。
《非正式会谈》中文化传播公共话语空间构成
公共话语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具体、可操作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构成主体、内容和方式,这三者构成公共话语空间的要素。公众是参与的主体,内容是关键,方式成为纽带,由此构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在这种双方良好互动的过程中无形中传播文化。以《非正式会谈》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其在公共话语空间中进行文化传播时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三者联系,分析其在公共话语空间里如何做到文化传播。
参与者文化多元性:从嘉宾到受众。公共话语的主体十分宽泛,作为谈话综艺节目所提供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节目参与的嘉宾,观看节目的受众,以及节目视频在制作二次传播的受众都是公共话语的参与者。他们在观看节目后进行观点讨论,盘活了公共话语空间的活跃度。同时他们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在进行观点输出时为公共话语注入新的活力。
《非正式会谈》作为一档谈话类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参与录制的嘉宾,以及观众和参与讨论的网民都是节目呈现的重要环节,是公共话语空间的参与者,他们组成空间主体的多元性。每位参与者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节目和平台呈现在受众眼前,无形中向用户传递类不同的文化观念。无论是节目的代表团还是观众,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在年龄、职业、阶层等维度不尽相同。他们对于某一议题进行内容的输出,价值传递,对网络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辨讨论。无论是嘉宾还是受众,都是公话与空间中重要组成。
节目的受众是在公共话语空间中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谈话类综艺节目有越来越多的不同群体参与,他们观看节目获取不同文化。区别于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谈话类节目为观众呈现了国际政治话语以外的民间话语,赋予了文化传播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受众在一定程度参与节目,形成公共话语空间的个体互动,公共话语空间的塑造由于多样参与者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
文化话题的公共性:从生活热点到共同价值。谈话类节目为公众建构了讨论的公共话语空间,在公共话语空间中,节目提供受众可以讨论的议题,从而引发受众思考,由此议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网络将世界各地的人民联结在一起,对于事物的看法可以进行跨时空的分析观点。因此议题的选择要具有公共性,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无论是从生活出发关于身边的热点事件,还是引发公共关注的大事件,应该要以受众为主,从而参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文化的传播。
《非正式会谈》秉持开放性地看待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每期选择的议题从大方向出发,以一个小角度切入,选择的议题做到可以引发不同观点,从而产生辩论。节目的话题是网络上需要面对并且具有矛盾的现实问题,具有的讨论价值,正是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下产生多元碰撞。各国代表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展示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文化,这其中有关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文化视野,受众可以通过节目嘉宾观点的交流感受到不同的国家文化差异。节目从生活中公众关心的事物中所拥有的共同价值,无论是何种观点,达成一种意见自洽。
谈话类节目要做到尊重差异,更进一步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的意义空间,寻找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融合”。“融合”表明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在互动中能够被不同背景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是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有共通性的。关于美、爱的文化意义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不同民族人民的情感共鸣,甚至被人们认可接受,自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场域文化开放性:平等交流到双向互动。谈话节目不仅有意识地为受众提供可谈论的议题,也为节目与公众的平等对话与双向互动提供了可实施的文化传播的场域。在节目营造的文化场域里,用户可以在自己喜爱的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赞同或者辩论,这是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传受双方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之中,在平等关系的前提下,开展友好的双向互动,提供了文化传播的良性空间。
《非正式会谈》节目组在不同社交平台建立官方的账号,鼓励网友提供当下可供参考的话题,再筛选出有意义的话题,成为节目的议题。议题的选择聚焦青年群体的热点,促成节目内容生成,同时也增加受众节目的参与度,节目组与观众达成一个良性互动。节目组利用合作的视频平台特性,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节目会利用不同平台互动特性,与受众进行互动,为公众在公共领域的话语表达提供了途径。不同互动形式形式的出现,公众的话语空间得到延伸,同时每个用户可以将自身价值体现,谈论的内容也与节目中所传递的议题有关。
谈话类节目的模式并不是从一而终就固定,而是随节目发展不停的进行调整和优化,它所提供的场域也是在补充的动态过程,是不断进慢适应节目的升级和受众需求的步伐前进。节目从最初的“我们说,你听”,受众处于被动局面,到如今平等对话与观众进行意见交换,双向的互动,做到维持一个良好的节目群体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更容易达成文化的交流。
谈话类综艺对文化传播话语空间建构的启示
谈话类综艺在近几年不断增多,它们各有特色,建构了多场域的公共话语空间,为公众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和内容。而《非正式会谈》作为一档经久不衰,持续录制的谈话类节目,并且获得不错的口碑。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各个国家的嘉宾代表聚集在一起,独特的嘉宾团,以及处理他们对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观点的结合,节目的统筹安排对于其他谈话类综艺传播对应的文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以情感表达助推公共空间中文化传播。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提出了“弱传播”的理论。弱传播的四大规律之一情感律阐述了这样一个规律:感情比事实更能打动受众,引发受众的讨论与转发,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麦奎根在拓展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相关概念时发现,人们重视认知表达,却忽略情感力量,而在文化公共领域中公众对一体的讨论是以审美和情感的方式。重视情感的表达能够给文化的传播带来更深的情感连结,文化不仅仅是具象的事物,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正因为情感的内涵存在使文化的传播能够真正触及人心,打动受众。因此,文化传播可以转变传播的思路,适当增加积极的情感表达,同时鼓励公众在公共话语空间促进文化传播,在增进情感认同中加深彼此理解,表达中蕴含的情感应该是正向而非负面,进而产生更理性的价值思考。综艺节目可以利用不同文化中共通点寻求突破,利用情感引发受众的共鸣,达到传播节目主旨和文化传播。
在公共话语空间中以开放姿态促进文化传播。文化与国家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每个国家有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之分,公众对于文化传播应该以一个开放和接纳的姿态去看待不同民族文化。在建立的自由公共话语空间,让公众在公共话语空间中进行文化传播,对不同现象产生意见表达,能够进行外向的阐述。在观点的交流中找到文化的共性,发现在传播过程可能存在的痛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谈话综艺节目给受众提供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受众可以对于议题的看法可以发表在这个空间里,但是空间中每个受众的态度和心理是不一样的。节目应该树立平等、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在台前幕后要对受众起到引导一定作用,如果产生不良的态势,及时干预,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弘扬优秀的文化,在线上线下友好交流中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以生动的公共话语传递优秀文化内容。互联网的发展丰富公众的社交方式,促进信息的传递,创造新的文化,搭建了解新知识的网络空间。学者高贵武认为:“知识内容的严肃性与专业性与当前互联网生态娱乐碎片化大相径庭的背后,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好地传播知识,需要贴近年轻群体的话语体系勾连两者的心理认知,成功将互联网受众引进入知识的学习中。”相较于严肃性的文化内容和传播话语,公众更愿意接受轻松和有趣的话语所传递的内容。但是轻松和有趣并不意味着结构文化内容的专业性,利用轻松的话语进行传播依然要坚持内容的价值,传播的应该是优秀文化。节目的制作应该利用丰富的媒介手段,以生动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将知识趣味化传播,能够满足受众对知识的追求和参与表达的欲望,增强公共话语空间的内容,提高公共话语空间讨论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承担着传播的重要功能,以媒体为依托的综艺节目自然而然地承载着传播的功能,而谈话类综艺节目对于受众公共话语的构建起着引导作用,要给予受众公共话语空间。我国拥有优秀的中华文化,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意识公共话语空间中文化的传递至关重要,从而在其中进行文化传播。从《非正式会谈》中可以看出,谈话类综艺节目应立足优秀文化,价值升华,通过公共话语空间的主体的参与、议题的选择和互动的方式,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融合,秉持平等开放的态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达到传播效果。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