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策略
人物报道是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塑造公众人物形象和引导舆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人物故事具有时代性、社会性、贴近性等特点,我们总是期待看见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故事。人物报道帮助我们记载了时代中有价值的人物,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刻画出时代的本来面目。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正式上线,该杂志以原创深度报道为鲜明标志,每天一篇原创人物报道,在其“发刊词”《我们恰好在今天与你相遇》一文中写道:“我们选择客观记录,我们坚持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之下。对我们来说,准确这个词无比珍贵,它被奉为至高无上的靶心。”
黄旦先生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他认为,正是19世纪30年代产生的以独立、中立为追求的便士报之发展以及19世纪60年代前后独立报刊之出现促成了其形成。“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术语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从不同定义中可归纳新闻专业主义其内涵: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不同时期,其范畴不断被消解和重构。“每日人物”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消息报道,但其属于新闻报道中人物特稿的类别。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表现得很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作过程必然要受制于职业观念与社会思想,他们必须要遵循客观事实,必须要追寻事件背后的真相。
“每日人物”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融合
追求真实性: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故事讲述。“每日人物”这一新媒介背景下新兴的人物专题专栏,并未走入“流量陷阱”的怪圈,它在阅读量、市场需求和特稿内容三方面寻求了平衡,也就是以详细而丰富的数据为基础的叙述方式。
首先是在一些特稿文章中,例如《演唱会最疯的一年,哪个歌手最赚钱?》这篇特稿的开头便是一段关于歌手周杰伦巡回演唱会热闹现状的一段叙述:“周杰伦的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3城12场全部秒罄,大麦“想看”人次累计突破500万,最热门的场次300万人参与抢票,大多数人都只能“陪跑”。”紧接着是官方统计描述2023全年的演唱会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共举办演出34.2万场,累计观演人次达1.11亿,票房收入315.4亿元,均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并有大幅增长。2023年演唱会票房为90.72亿,观演人次达1286.5万,分别占据音乐类演出市场的81.7%和65.6%。可以说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的火爆,大部分都归功于演唱会的复苏。在这一段关于演唱会场次、观众、票房的数据呈现中,作者的叙述直截了当地说明了2023年的演唱会到底有多火爆的景象。没有了这些可视化的数据,读者在阅读时就无法感知到事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就不会对构成文章主题的这个主体有更清楚的认识。
平衡主客观性:重构零散新闻事实。在稿件中,记者也是一名记录者,事实是支离破碎的,故事是零碎的,而新闻工作者和编辑则是把零碎的事实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将其按照正常逻辑、精准文字重新构建起来。在《打工人,“烦死”年会了》和《2024,消失的年会》这两篇特稿中,“每日人物”的记者采访了很多为筹划年会奔走在一线不同岗位的打工人,有其外贸行业、互联网行业、环保行业等诸多从业者,在众多信息素材中,编辑对文章每部分结构的信息都有意义进行舍取,从小的人物这个切口出发,描述了新年之下这些不同行业打工人面临相同的职场加班、职场PUA、阿谀奉承、敬酒文化的困境,以人物特稿的形式呈现出了普通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平衡自尊与生存。最后表明了时代的变化,那个人们热衷于参与、讨论和攀比年会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既是降本增效的微妙注脚,也是时代情绪的映照。
“每日人物”在合理的数据支持下,对零散的事实进行整理,从而构建了基于事实的故事重新构建的全过程。在特稿中,这种平衡使文学技巧与事实依据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故事的结构与论证的逻辑相吻合。
坚守与选择:深度挖掘与传承记者准则。“每日人物”的主创人员都来自传统媒体,《新京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这群媒体人同时也继承了传统媒体的职业伦理和价值观。“有不能说的真话,但不能说假话”、“内容和经营要严格分开”……冯翔举例,“拿我个人来说,在南方报业做了六年记者,我没有收过一个红包,也没有利用记者身份为自己获取好处。”在内容生产方面,他们也在认真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对每一个人物和事件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取证,来达到全面和客观。比如,《“今天,所有VC的会上都在谈Sora”》在2024一开年就谈了一则估值800亿美元的新故事,从各大资本投资人的角度从国外到国内、从关注度到用户规模、从理论到落地有理有据分析了Sora的诞生对科技企业、一级市场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影响。轰动一时的江歌案开庭审理时,“每日人物”的记者在日本采访了一个星期。而对绿城保姆纵火案的受害人林生斌,他们跟踪采访了几个月。为了理解林生斌,记者专门去了林生斌常去的寺庙,访问了寺庙里的主持和僧人。这是一种新媒体对专业的追求,“每日人物”在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方面做得小有成就。新闻传媒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就必须要坚持真实、真实、准确地把握现实与人物。
“每日人物”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策略分析
人物采访的价值选择。1.聚焦个人命运主题。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提出“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以现代化风险为特征的特定社会形态,所产生的风险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感知范围。比如持续三年的全球新冠大疫情即为“风险社会”的现实表现,其危害程度,影响深度、波及人数,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危机的暴发往往是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的,而且,这种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人物专题报道的媒体,能够利用其强大的传播能力,记录并书写出时代大潮中个人或群众的命运,它的时代、关注度、命运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本身就是具有传播价值的。
2.对象具有典型公共价值。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栏目的人物报道和某一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平台上的人物专题报道,而这类媒体的报道主体多为单一的垂直性,所针对的人群并不是很广,没有什么可借鉴的价值。“每日人物”自2016年创刊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天更新的频率,“每日人物”所选取的人物也并非只有一种,有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有热门新闻事件的相关人员,有代表意义的年轻人,有受欢迎的电视剧和电影里的典型角色,也有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每日人物”的“人物报道”更具代表性。
人物叙事方式。1.真实细节性生活叙事。《人物》杂志编辑张卓曾经说:“好的稿子就是你读着读着不自觉地进入记者编织的一张故事的网,而文字的细节就像树木的纹理,好像自己亲自抚摸过一样。”一篇特稿中的小细节,有可能让整个故事的阅读带来不同的感受。每日人物于2020年7月6日发表的特稿——《看不见的疾病,与不被理解的亲人》时,有一处细节描写:“34岁的赵佳音今年初怀上双胞胎,但又恰好遇上丈夫不得不频繁出差。直到数据能量化她的身体状态,丈夫才发现她明明晚上十点就躺在床上,但数据显示两个小时后才真正入睡。他主动关心妻子,才明白妻子因为生理反应“睡得不好”的原因和细节。孕中后期,赵佳音夜里入睡还会呼吸不畅,丈夫还会观察她的呼吸频率,准确表达关心,主动询问家里需不需要备氧气罐”……这一段对于主人公赵佳音生活状况的描写细致入微,每天孕期生理和心理都描写得非常仔细,记者对赵佳音生活的记录,就像一个跟踪的摄像机镜头,记录下了这些微小的瞬间,更是因为在这样的描写下才更加突出了面临生活问题时的人物真实生活现状。
2.叙事加口述性结合叙事。在“每日人物”的特稿文本中,很多在对话处于舆论焦点中的当事人时,其叙述的结构会采用叙事+口述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高途陈向东:我不会挖董宇辉,那不是人做的事》中,“每日人物”的记者与高途陈向东进行了对话,在此过程中记者观察到了一些与竞争对手的相似之处,例如陈向东出身新东方,曾是新东方执行总裁,他离开新东方后第一次创业,做了跟谁学(后改名高途),跟新东方是直接的竞对;第二次尝试直播带货,做高途佳品,跟东方甄选还是竞对。记者通过这个细节对他进行提问,推动了整体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向外界展现了陈向东的商业一面。同样,在《让宫颈癌消失的“最后一公里”》中,讲述的内容涉及广阔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低卫生资源地缺医少药的状态。作者选取了两个行业领域内代表性的人物,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和健康普惠实验室负责人高辰两人视角入手,讲述了从个人实际工作中面对宫颈癌筛选工作覆盖不到位的担忧和重视,涉及到专业医学层面的知识比较多,在写作中,笔者采用了开头的叙述,后半段的对话式,使全文真实可信。
3.朴素平实性话语叙事。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好的故事,是“每日人物”写作特稿文本的时候的一个叙事特征。在《被嫌弃的狗头萝莉的半生》这篇特稿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她裹着毛绒睡衣,缩进凳子里,语气平静地讲述起自己饱受嫌弃的过去。她也试图反思,自己身为女性,为什么偏偏缺乏对女性的共情。“我已经麻木了。我觉得人和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我擅长给男性让利,但一直不知道女性想要什么……从我小时候讨好父母开始,我一直都在为别人而活。”“小时候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以为我是个男孩子,我才能活下来。”“你看到这么多人来买我的饼,肯定会为我高兴的。“我想去学跳舞,想去多看书,想去多见识一些原本不属于我世界的东西,不单单有喜欢我的人,可能还会有讨厌我的人,审判我的人,或者是不认识我的人。”平实性的叙事语言,表达了她能想象出的,平行世界里,狗头萝莉的普通女孩的人生。它既没有浪漫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叙事结构逻辑,但是平实性的语言在特稿中又会显得极其真实和贴切。
“每日人物”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独特性
叙事聚焦平民化立场。“每日人物”杂志在创刊之初,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记录值得记录的人。”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每日人物”所关注的人很多,他们可能是各个行业的人,也可能是那些身处社会危难,却又无法发声的人。通过对“每日人物”专题文章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较之传统媒体,它的叙述重心更偏向于“人”,从“人”开始,从“个人”开始,然后由“个人”指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实。“每日人物”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小人物身上,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小人物可以将人类的光明和阴暗面都展现出来,他们身上代表的精神和折射的问题,是每个平凡的人去关注和前进的地方。
核心事实显著情感动人。特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时会受到自己的主观情绪影响,这一点在写作中也不例外。在海量的信息资源面前,要选出一个重要的主题和角度,用其他的信息来补充,同时不能掺杂任何的主观情绪,这才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在《被年龄门槛卡住的这一年》和《争考社工的年轻人,没有编制也想上岸》这两篇特稿中,这也是一段关于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故事,“每日人物”让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些年轻人的采访,了解到不同的青年群体,就业、追求梦想的故事,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的,比如不被理解,比如就业的艰辛,比如梦想的受挫,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道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一篇专题报道,虽然有讲好故事的作用,但也未必就是一篇好故事。与他们交谈,能感受到他们的自尊,他们的生活有自己的标准。“每日人物”的记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摒弃了对年轻人的刻板印象,只强调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群年轻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让他们在人群中展示弧光。情绪的诉求只是一个补充,其终极目标仍然是要把事实呈现出来。
选题跟踪热点。“每日人物”作为新媒体时代中成长起来的特稿平台,每天发布推文的频率高达每天一次,一篇特稿从选题资料、采访、编辑到审阅和成稿,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效率,也毫不逊色,其特稿的发布途径也更高效、更方便,这对特稿平台来说能更快地对社会热点做出反应。“每日人物”栏目的专题栏目中,有不少是与当时社会热点、人物、事件密切相关的专题,2月1日至6日,湖北全省出现大范围寒潮,以及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每日人物”立刻在2月7号发布了一篇名为《电车车主,困在春运暴雪里》的文章,其中提到自驾电车回家的游子被堵在高速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如厕难以及为了省电,不开空调,只能裹紧羽绒服艰难过夜的情景。在报道和分析的过程中,这篇报道的逻辑很好,也很有说服力,让读者们对这次大范围寒潮,以及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叠加春运堵车的情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这篇文章的发布,距离湖北全省将出现大范围寒潮,以及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才过去了一天,这既是对记者的敏锐,也是对记者知识、逻辑分析和撰写能力的考验。
口述写作是“每日人物”栏目在叙述方式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与革新,但对于读者来说,虽然“口述”的每一段文字都很有趣,但在思考的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想知道,这些文字是不是经过了加工,因此对文章提出了疑问:“主角是不是真的这么说的?”一篇人物特写阅读一般要花上十几分钟,有些还超过了长度,有些作品因为情节的曲折,会导致文本的拖沓,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可能会让读者中途离开。面对这些问题,“每日人物”栏目作为在新媒体背景下形成的特稿平台,须将“讲故事”与“叙事”进行准确的平衡,展现特稿的新闻性与时代性属性,因而,“每日人物”理应担负起这一职责,而作为个人记者,更要警惕“讲故事”的“圈套”。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