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河南加强国保省保文物数字化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

作者:袁晓东,刘璐,徐景灏,路一帆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4-12-05人气:442

国保省保文物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是河南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背景下,全省各地城市更新中的关键。为了解决可能在今后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国保省保文物面临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存放处置不到位、保护修缮不彻底、利用范围受限制等问题,笔者研究团队通过实践调研分析了,当前我省“数字+文保”的相关优化措施如:文物数字留存、遗迹扫描测绘、三维残损智能分析、修缮工艺模拟、形制施工技术深化、环境提升虚拟设计等内容,该系列优化措施在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许昌市、南阳市、三门峡市等省辖市的部分文保单位修缮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极大的满足了我省国保省保与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新颖有效的数字化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

一、数字化保护方面的优化措施

(一)数字监管与预警

我省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寺、内乡县衙等国保省保单位加快安装温度、湿度、位移、振动等系列传感器。此举便于全省早日形成一体化的文物智能传感器网络体系,全面实现对全省国保省保文物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此类传感器例如,在针对类似内乡县衙、开封山陕甘会馆这类木结构古建筑时,当智能传感器网络体系监测察觉到古建筑内部的湿度、温度或质量突然变化,可能会导致房屋结构木材腐朽、损坏时,系统会立即发出危机预警,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解除危机。

(二)数据采集与存储

2020年至今,郑州城隍庙、开封山陕甘会馆、禹州神垕古镇等全省各地国保省保文物单位,积极通过建立数据采集与储存体系,对所属文保建筑群综合运用三维建模、高分辨率图像采集、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等技术,进行全面、细致、精准的数据采集工作,并对所采集到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分类、标注和编码,制定了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格式,建立了文物的“身份证”信息,有些单位还采用了分布式云存储技术,做到了不同类型的文物数据相互兼容和对比。

例如,国保单位郏县文庙开始利用无人机、电子数字测量仪等设备对22栋建筑进行全景拍摄和空间建模,获取了大量建筑的整体形态和周边环境信息,并对于71间文庙内部的精细结构和装饰,使用高分辨率相机和微距镜头进行图像采集、捕捉。

二、数字修缮方面的优化措施

(一)数字修缮方案制定与评估

2023年4月,安阳高阁寺开始修缮,修缮组通过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分析和模拟尝试了不同修复方案和技术,为实际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并为施工选择了最优的工作方法。同时,前期的三维数字模型在修缮完工后,还可以再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展示给公众,便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保对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修缮前数字保护组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高阁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分析,建立数字化勘察与分析初步计划,包括:对原建筑结构遗存的检测、材料的分析、病害的诊断等。例如,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古建筑墙体内部的空鼓和裂缝,利用材料分析技术确定了其材质和成分,为制定修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高阁寺修缮组结合前期数字化勘察结果和历史文献资料,组织文物保护专家、建筑学家、材料学家、历史学家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团队,制定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高阁寺修缮方案,并利用数字平台的交叉融合技术支持对修缮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验证,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施工过程管理

2023年初,在安阳殷墟遗址的保护施工中,充分利用了数字化技术对修缮施工的各项工程进行跟踪监测,并持续对修缮效果进行监测,对比修缮前后的数据变化,以及根据实际建设情况评估修缮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施工过程全面做到了将修缮方案转化为数字化施工图纸和模型,为施工人员提供详细的施工指导。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查看施工图纸和模型,了解施工的具体要求和步骤,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另外,项目管理方时刻利用视频监控、传感器等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监控,确保施工过程符合修缮方案和相关标准。同时,记录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施工时间、施工工艺、使用的材料等,为后续的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提供依据。特别是还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构配件等进行追溯管理。利用二维码、RFID 等技术对材料进行标识和跟踪,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来源可追溯。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活化利用方面的优化措施

(一)文化旅游融合

2019年1月,洛阳文旅根据全市42处国保文物的特点和分布,通过互联网平台设计开发了主题文化旅游线路,以历史文化为主题,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物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具有历史文化深度的线上旅游线路,并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将具有民俗特色的文物景点和民俗活动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2022年2月,洛阳市,持续投资开发了龙门石窟(数字化展示中心)导览系统。使来访游客可以通过手机 APP、智能导览设备等获取相关石窟、文物的详细信息、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不同的导览路线和讲解内容。

(二)教育与培训

2022年9月,伴随着开封州桥遗址的挖掘与其相关所开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展览、互动游戏等,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提供了支持。州桥研学教育机构通过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鉴赏以及传统工艺体验等培训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让参加州桥研学教育的学生深刻了解到了州桥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州桥遗址的挖掘保护中,文保单位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协作同时,定期组织线上文物保护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创意产业培育

2024年6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共同公布了全省首批14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名单。提倡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孵化基地,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产业支撑。其次,鼓励文物保护单位与各类数字化创意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文保单位文物活化利用的数字创意项目,全面提高我省国保省保文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天全省各国保省保文物保护单位以本单位的各类文物为创意元素,开发了众多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旅、文创产品,并通过数字化设计和生产技术,将文物的图案、造型、历史故事等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提高了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

以上即是加强我省国保省保文物数字化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的具体优化措施。此外,未来还可以通过跨区域、多类型的国保省保单位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数字化保护技术的普适性和适应性,并将修缮全过程形成的数字化信息进行融合,支持其形成精细化运维管理和绩效分析的工作模式,进而深入考量社会文化、经济可行性、环境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因素,构建更为全面和均衡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框架,并向全社会进行推广。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