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体系、多元特征及路径选择

作者:朱艺璇,秦璨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5-03-05人气:140

 

数字文化产业属于经营性行业,即立足于工业标准,借助数字技术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其主要包括数字内容、数字娱乐、数字传媒、数字艺术等各个领域。当前,我国数字化文化产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技术方面,我国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媒体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产品方面,以数字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影视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逐渐丰富,内容质量和观众体验得到提升我国数字文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者需求也不断升级。我国国民的内需消费过程得到刺激,促使经济“内循环”过程更加高效深入。在政策方面,我国近年来出台了《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各地也纷纷紧跟出台了落实文件致力于推动我国数字化文化产业健康、稳步、快速、可持续发展促使数字文化产业在我国数字经济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字产业发展的价值体系

1、反映大众需求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具有反映大众需求这一时代价值。从根本上说,数字文化产业自身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数字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能够帮助产业快速找准市场定位,在这一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再展开相应的文化活动。因此对于数字文化产业来说,文化是其自身发展的基准点,不同的数字文化领域有不同的文化属性,例如在游戏这一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中,其自身的文化就在于游戏的娱乐性,就目前的游戏市场来说,移动游戏逐渐占据游戏市场主体地位,以多人合作为基础的移动游戏受到大众欢迎,对于这一类别的移动游戏来说,其自身的娱乐性就是在多人合作游戏的基础上展开的。而对于视听领域来说,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在于视频创作者以及直播主播所创设出来的视频情境,在这一视情境中,主播以及创作者可以和用户实现无障碍交流,以此来形成一种线上实时交流的文化模式。由此可见,不同领域内的数字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而这些文化属性代表着时代的潮流,文化是时代潮流的具体呈现方式,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其能够反映时代潮流。

2、赋能科技创新

数字文化产业所涉及的内容和服务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高新科技提供思路和灵感,促进更好的创新。数字文化产业中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也可以被应用在高新科技的创新中。同时,数字文化产业覆盖面广与许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很强的关联,如游戏、文化旅游、电影、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可以与这些产业协同创新,为高新科技提供创新资源、市场机会和营销渠道,促进创新发展。此外,数字文化产业拥有大量的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在数字文化产业中的工作和经验可以为高新科技提供宝贵的借鉴和经验。同时,数字文化产业也可以为高新科技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机会,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例如从游戏领域来说,通过创新化的发展模式,我国游戏市场发展出了益智类moba类等多种类别的移动游戏,这使得我国游戏市场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进步

数字产业发展的多元特征

1、产业规模化凸显

近年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的推动下,在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拉动下,数字文化产业迎来了规模化的大发展,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已具有规模化的特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根据《数字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显示,2023,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43.83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3%,占GDP比重为34.77%,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同时,根据《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0~2022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生1218起融资事件,融资规模为4517.05亿元,分别占同期文化产业融资事件数的52.61%、融资规模的55.96%(不含银行贷款渠道融资)。其中,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动漫和数字游戏等四大领域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具体来看,从内容生产与消费领域来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表现突出,包括网络文学、数字动漫、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领域,其中各项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389.3亿元,同比实现了8.8%的高速增长;此外,2023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已达6.68亿,2023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029.64亿元。就数字出版来来看,我国数字出版领域是数字文化产业中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202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达到16179.68亿元。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数字艺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字艺术展览和数字艺术品市场也逐渐成熟。同时,数字教育是数字文化产业中规模化的表现之一,近年来在线教育成为风口,2023年中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4133亿元,同比增长14.17%,用户规模达到3.49亿人,发展前景广阔。

2、产业集群化涌现

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形成了多个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例如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山文创产业园等。这些集群区域成为数字文化产业“重要产业链足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域集聚数字文化产业在国各地区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在一些地区会出现聚集化现象。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都形成了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二是形成了良好产业互动:集群化不仅仅是数字文化产业内部的互动,还包括与其他行业的互动。数字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游戏、动漫等行业相互交叉,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三是产业链协同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化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上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下游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中游企业则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多元化产品线。四是实现了人才共享: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化形成了更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集群化使企业之间的人才得以共享,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文化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产元素的创新配置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字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加速产业升级:

1、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文化产业

数字化文化产业能够在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内的产业链中应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为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产品需求丰富的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因此,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增强创新性,要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提升数字技术运用效率,提高文化领域创意水平,为繁荣文化产业贡献力量。文化产业要重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数字化赋能文化作品的开发。二是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对文化作品进行情感分类和有效筛选,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文化作品版权的保护和分发。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的全面融合形成多元化、全媒体传播态势。三是发挥数字化传媒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拓宽数字文化产业传播路径,拓展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数字文化产业通过全媒体传播模式,与新媒体、新社交媒介等进行接壤,增强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将文化产业产品由“单一”发展为“多元”,由“感受”发展为“感知”。

2、拓展数字文化边界,推动技术链演进升级

高水平协同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各环节密切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它涵盖从内容生产、传播、表演到营销销售等系列过程。数字文化产业的升级依靠纵向或横向一体化,进而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和规模,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数字文化产业务必须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在产业领域进行细分,在新业态上做大做强,数字文化产业边界不断拓宽,推动技术链条演进升级。一是加快高层次技术链的优化升级,借助产业政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应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技术链在技术范式的引领下,实现动态、渐进且持续的演进。通过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以其外溢转化为技术、生产、产品以及管理创新等多种形式,持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知识重组。一方面,应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 IP、设计专利、发明专利以及著作权等显性知识进行挖掘、汇总、整理与分析,完成对它们的编码与解码,并通过在数字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各分工环节的交易、流通、传播和共享,达成知识的扩散、外溢与转移,促进知识在产业链中的深度整合与应用,推动全链知识创新与价值增值,为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构建全链条培养模式,提供产业人才储备支撑

充分发挥数字化人才在支撑数字化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是《加快培育数字化人才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正式发布的核心目标。在此背景下,必须切实增强高等教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的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成为落实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路径。高校需要主动融入现代数字文化领域,重塑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理念,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全面贯穿培养学生数字化发展思维、管理理念、分析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由此,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跨界融合的能力要求,为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筑牢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充满创新与变革的领域里,能够跨越不同领域的界限,做到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和运用,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而交叉学科建设正是为培养适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实现这一跨界融合的重要支柱。

四、结语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具有多元特征以及时代价值,在这些多元特征以及时代价值的加持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路径。从根本上说,数字文化产业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大。而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在高速更迭中的。因此,对于数字文化产业来说,其要想跟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必然也要对自身的诸多发展理念进行优化。对于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来说,其可以从游戏领域以及视听领域出发,对自身的发展体系进行优化。产业可以在直播营销,视频输出以及人才培养三个角度出发,来优化自身的发展进程,使得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迎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需求。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