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的研究
【摘要】舞蹈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审美逻辑的媒介,舞蹈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应通过推广舞蹈美育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价值观与审美文化观。鉴于此,文章深入剖析东北秧歌元素与舞蹈美育融合的价值、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丰富舞蹈美育教学内容,传承与弘扬优秀民间文化,助力舞蹈美育课堂实现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东北秧歌;舞蹈;美育课堂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下,舞蹈美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对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身体协调性以及情感表达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下舞蹈美育课堂面临教学内容同质化、文化内涵缺失等困境,难以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艺术需求,亟需注入新的活力。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涵盖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拥有独特的动作语汇、音乐节奏和表演风格。将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为打破舞蹈美育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1.东北秧歌元素与舞蹈美育融合的价值
1.1丰富舞蹈艺术教学内容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秧歌的动作元素极具特色。“手巾花”“颤步”“十字步”等东北秧歌舞蹈动作体系,配合鲜明的东北秧歌音乐节奏,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片花、缠花、绕花等独特的韵律和技巧,可拆解为细致的教学动作组合,让学生逐步掌握,提升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表现力。在舞蹈美育课堂中融入东北秧歌元素,可构建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起全面且丰富的舞蹈知识与技能体系,拓宽艺术视野,为其在舞蹈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如将“手巾花”技法拆解为基础训练组合,配合东北民歌《月牙五更》进行节奏训练,既强化学生肢体表现力,又使其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
1.2释放民间文化引领功能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生动载体,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民俗风情与精神追求。东北秧歌承载着关东地区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其“高跷秧歌”“地秧歌”等表演形式蕴含着驱邪纳福、节庆祭祀等民俗内涵。在舞蹈美育中引入文化符号,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如在教学中融入“跑旱船”“舞龙灯”等民俗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传统节庆文化。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东北秧歌的过程中,能亲身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的责任感,从而使优秀的民间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1.3优化舞蹈美育课堂教学
东北秧歌的活泼性、趣味性、即兴性为舞蹈美育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为课堂创新提供了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设计即兴创作环节,给出音乐主题或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编舞蹈动作和组合。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东北农村地区原汁原味的秧歌表演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表演氛围和文化底蕴,构建沉浸式教学环境,加深学生对东北秧歌的理解与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从而使舞蹈美育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2.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教育关联性
2.1文化传承与教育目标关联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当地人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及情感表达。将东北秧歌融入舞蹈美育课堂,与教育目标中的文化传承高度契合。教育的使命之一便是传递民族文化基因,舞蹈美育课堂通过教授东北秧歌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节奏韵律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还培养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让东北秧歌这一文化瑰宝在教育的土壤中持续绽放光彩。
2.2风格特点与审美教育关联
东北秧歌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特点,其动作泼辣豪放、风趣幽默,舞蹈节奏明快多变,服饰色彩鲜艳夺目。这些风格特点与审美教育紧密相连。在舞蹈美育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动作姿态,如“前踢步”“旁踢步”等,感受肢体动作在力度、幅度上的变化之美,培养对动态美的感知能力。明快的节奏促使学生把握韵律节奏之美,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鲜艳的服饰则从视觉层面给学生带来强烈冲击,让他们领略色彩搭配的艺术魅力,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塑造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
2.3教学方法与课堂互动关联
在将东北秧歌元素引入舞蹈美育课堂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促进课堂互动。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亲自展示东北秧歌的动作要领,让学生直观学习,同时鼓励学生模仿并互相观察纠错,增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情境教学法也十分适用,教师创设东北秧歌表演的场景,如庙会、节日庆典等,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和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此外,小组合作教学法可组织学生分组排练东北秧歌片段,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交流创意,共同探讨动作编排、节奏配合等问题,在互动中加深对东北秧歌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4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关联
舞蹈美育课堂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具有深远影响。通过长期参与东北秧歌的学习实践,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在反复练习动作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不断提升。在排练和表演东北秧歌节目时,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强化,他们需要与同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舞蹈动作和整体编排,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在掌握秧歌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对舞蹈进行创新改编,设计独特的动作组合或情节,提升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的问题
3.1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美育教学效果
只有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舞蹈美育的良好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教材内容陈旧、知识点不全面,缺乏专业且系统介绍东北秧歌的教材,无法展现东北秧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多样的动作技巧。与此同时,合适的音乐素材稀缺,难以获取原汁原味、高质量的东北秧歌音乐用于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对东北秧歌独特韵律的感知。此外,教学设施也不完善,舞蹈教室缺乏展示东北秧歌文化的相关布置,多媒体设备陈旧,影响教学效果。
3.2教师专业能力较弱,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是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有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部分舞蹈教师对东北秧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在将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时,可能只了解一些表面的动作,对于东北秧歌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格特点以及复杂的动作技巧缺乏深入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精准地向学生传授东北秧歌的精髓,教学内容浅尝辄止,难以激发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与热爱。
3.3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欠佳
当前舞蹈美育课堂在融入东北秧歌元素时,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当学生对东北秧歌这类传统民间舞蹈的兴趣普遍不高时,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更倾向于流行舞蹈,认为东北秧歌不够时尚、新颖,与自己的生活距离较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互动效果,不利于东北秧歌元素的有效融入。
4.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的实践措施
4.1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持续改善教学环境
4.1.1举办校园秧歌文化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校可定期举办校园东北秧歌文化节,文化节期间设置多个特色板块。在秧歌表演比赛板块,学生们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参与,从服装道具的精心准备,到舞蹈动作的反复排练,每个环节都认真对待。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将课堂所学的东北秧歌技巧充分展现,如灵动多变的“手巾花”技法、富有节奏感的“颤步”与“十字步”等。
例如,举办“关东秧歌文化节”,设置“传统秧歌展演”“现代创编作品赛”“秧歌舞步擂台赛”等板块。为了让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秧歌动作技巧,邀请民间艺人对手绢和扇子进行装饰技巧的教学。在排练过程中,从最基础的“手巾花”动作开始反复练习,为了将“片花”“缠花”的动作做到位,每个同学每天都要练习上百次。比赛当天,他们伴随着欢快的东北秧歌音乐,整齐地舞动着,将“颤步”“十字步”与“手巾花”动作完美结合,富有节奏感的表演赢得了台下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激发了学生的表演热情和自信心。
4.1.2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利用学校宣传渠道,如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等,定期宣传东北秧歌文化。宣传栏可展示东北秧歌的历史图片、动作分解图、学生优秀作品等;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东北秧歌音乐,介绍东北秧歌知识;校园公众号推送东北秧歌相关文章、活动报道、教学视频等,让东北秧歌文化在校园中无处不在。此外,对舞蹈教室进行精心布置,在教室墙壁张贴东北秧歌的海报、剧照,摆放东北秧歌的道具,如手巾、扇子等,营造浓厚的东北秧歌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2提高教师艺术素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4.2.1提供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机会,与东北地区的专业艺术院校、文化机构合作,邀请东北秧歌领域的专家、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班或讲座。教师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东北秧歌,并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东北地区的农村、城镇,实地考察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民俗活动,亲身体验东北秧歌的文化魅力,同时,与民间艺人交流,收集一手资料。
例如,学校与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联合举办东北秧歌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东北秧歌的历史文化、动作技巧、音乐解读、教学方法等。如在动作技巧训练环节,非遗传承人亲自示范,从最基础的脚步移动到复杂的“手巾花”组合动作,教师们可以学习如何根据东北秧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编排舞蹈动作,使舞蹈与音乐完美融合。培训期间,教师们跟随专业导师系统学习,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4.2.2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创新舞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情境,如东北农村的丰收庆典、传统庙会等,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东北秧歌的表演氛围,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舞蹈动作。同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东北秧歌作品的排练、创编等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讨论、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次以“东北农村丰收庆典”为情境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编排一段在丰收庆典上的东北秧歌表演。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收集资料,了解丰收庆典的传统流程和氛围;有的负责设计舞蹈动作,将“手巾花”“十字步”等元素与丰收的喜悦情感相结合;有的负责挑选合适的音乐。在排练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互相纠正动作,使每个小组都呈现出精彩的表演,既展现东北秧歌的特色,又体现团队合作的成果。
4.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师生共同参与
4.3.1高效融入流行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入手,将东北秧歌元素巧妙地与流行音乐、舞蹈相结合。选取当下热门的流行歌曲,重新编排舞蹈动作,融入东北秧歌的特色步伐,创作出既具有现代感又保留东北秧歌韵味的舞蹈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先展示这些创新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创作。
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当下热门的流行歌曲《小苹果》,重新编排舞蹈动作,融入东北秧歌的“手巾花”和特色步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视频,视频中一群年轻人穿着时尚的服装,在充满现代感的舞台上跳着融合了东北秧歌元素的《小苹果》舞蹈,瞬间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这些创新动作,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很快就能掌握基本动作。
4.3.2组织课外社团活动,强化师生共同参与
组织课外东北秧歌社团活动,社团定期开展排练、交流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社团活动,教师在活动中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社团还可以参加社区文化演出、文艺比赛等活动,通过舞台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东北秧歌的热爱。此外,开展校园东北秧歌主题活动,如“东北秧歌日”,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东北秧歌的学习与表演,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东北秧歌的魅力。
4.4提倡家校社合作,获取有效资源支持
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能够为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多的资源支持。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舞蹈美育课堂,观看学生的东北秧歌学习成果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向家长介绍东北秧歌的文化价值、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家长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到东北秧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家中给予学生更多支持与鼓励。学校与社区紧密合作,开展社区东北秧歌文化推广活动。组织学生和教师走进社区,举办东北秧歌培训班,为社区居民传授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在社区文化广场举办东北秧歌表演活动,学生、教师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4.5建立长效评价机制,提高美育教学效果
4.5.1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发展
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评价机制是保障东北秧歌元素持续有效融入舞蹈美育课堂的重要手段。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舞蹈技能掌握情况,如动作的规范性、协调性、表现力等,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东北秧歌作品创编时,重点考察学生对东北秧歌元素的运用是否恰当、创新点是否突出,以及对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否深刻。
4.5.2评价方式多元化,积极给予学生肯定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指导,在学期末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家长评价则从家庭角度反馈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和参与度。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将评价结果与学校的奖励机制相结合,对在东北秧歌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和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如设立“东北秧歌学习之星”“优秀指导教师”“东北秧歌特色班级”等荣誉称号,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语
将东北秧歌元素融入舞蹈美育课堂,为舞蹈美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独具特色的动作语汇、音乐节奏,到释放民间文化引领功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责任感,再到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艺术创造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改善教学环境;教师不断提高艺术素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强化家校社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保障教学质量,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东北秧歌舞蹈美育体系。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