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实践

作者:哈斯德尔·卡依木拉提崔珊珊来源:《尚舞》日期:2025-07-14人气:15

摘要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相融合,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丰富高校舞蹈内容与形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课程体系不匹配、教学模式滞后、师资力量不到位、文化传承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使得两者融合效果不佳。文章通过对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师资力量、完善文化传承机制等实践路径进行改善和应对希望能为高校舞蹈教学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非遗文化传承;融合实践

 

 

1.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的意义

1.1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和剖析,不仅能洞悉历史发展进程,还能领略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在现代化过程中,部分非遗文化却面临传的风险。而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可以为更好地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做出贡献。首先,增强文化认同。非遗文化具有民族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将高校舞蹈教学融入非遗文化,并以舞蹈作品的形式现,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欣赏和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感。其次,拓展传承渠道。非遗文化通常依赖口传心授,这种方式存在传承范围有限、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等弊端。而高校舞蹈教学可以为非遗文化传承拓展新的渠道,比如高校邀请非遗舞蹈传承人前往学校开讲座、办工作坊最后,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非遗文化要想在新时代获得传承与发展,就不能走简单复制和模仿之路,而是要进行创新。比如高校可基于当代审美对非遗舞蹈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促进非遗舞蹈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如音乐、美术、戏剧等使得非遗舞蹈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1.2丰富高校舞蹈内容与形式

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舞蹈内容和形式。首先,丰富舞蹈教学内容。非遗文化精彩纷呈,非遗舞蹈多种多样,如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等应有尽有。这些舞蹈各具特色和文化内涵。将其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可丰富舞蹈教学内容。此外,引入民间传说、故事等创编舞蹈作品,将书法的“神韵”融入舞蹈动作中,有助于丰富舞蹈的文化内涵。其次,打造特色舞蹈课程。非遗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其散发出的“地域美”可为高校打造特色舞蹈课程提供支持。比如吸收蒙古族传统马舞的精髓打造“马舞”课程,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有助于使其获得广泛传播。

 

1.3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可助力培养优秀大学生传承者,激发他们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非遗文化拥有浓厚兴趣时,才能产生学习动力和热情。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带给人美感,也能在无形之中引人深思。将非遗文化以舞蹈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让学生“美”的视角逐步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更投入地学习舞蹈,也能促使以饱满热情不断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二是培养文化传承责任感。高校舞蹈教学既能学生领略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窘境,如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维护美”动力,并逐步演化为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三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本就是创新之举,舞蹈教学立足于非遗文化进行舞蹈改编和创作也能进一步释放“创新”养料,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创新,非遗文化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2.制约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的因素

2.1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对课程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舞蹈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对接和匹配非遗文化传承要求。首先,课程设置中,外来舞种如西方芭蕾、现代舞等占据主导地位,非遗舞蹈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短期工作坊形式存在,这极大削弱了非遗舞蹈系统化教学效果。比如部分高校在一个学期内设置810课时的非遗舞蹈课程,且时间安排松散,难以支撑非遗舞蹈技艺的系统化教学,影响传承效果。其次,课程内容存在“严重拆分”现象,比如高校在基于非遗舞蹈构建课程内容时,往往会截取部分片段,这使得非遗舞蹈难以以“全貌”示人,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比如某高校开设的“非遗舞蹈鉴赏”课程引入了十二个民族舞蹈,但其内容却以动作模仿为主,而其他文化元素如舞蹈服饰、民族乐器、民族仪式等却鲜有涉及。最后,课程体系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在很多高校的舞蹈课程体系评价中,存在过于重视动作标准化而忽视文化解读能力评估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非遗舞蹈时,会将追求动作技巧“形似”作为主要目标,久而久之学生的舞蹈动作可能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缺失了文化传承所需的“神传”,容易造成非遗舞蹈沦为“文化空壳”的肢体表演。

 

2.2教学模式滞后

在非遗文化传承领域,活态传承是至高追求。基于此,高校舞蹈教学模式也要积极创新和调整。但在很多高校中舞蹈教师仍然将“示范—模仿—纠正”三段式教学模式作为主导,将民间舞蹈动作转化为程式化动作,使得民间舞蹈动态风姿无形之中被抹杀。比如贵州某高校引入苗族芦笙舞,将其改编为固定队形的集体舞,使得该舞蹈原生态的“即兴对舞”难以体现学生错失了感受民间“以舞对话”文化内涵的机会。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开始在舞蹈教学中引入数字技术,并且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这对于重现非遗舞蹈精彩魅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教师仅将其非遗舞蹈动作分解演示,未能发挥其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的作用。此外,教学模式滞后还体现在教学场景局限方面。很多高校开展舞蹈实践教学时,仍旧将教室作为主要空间,这无形中割裂了舞蹈与民俗活动的空间联系,比如某高校基于傩舞开展教学时,由于场景未营造到位,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舞蹈内涵,无法传递出非遗舞蹈神韵。

 

2.3师资力量不到位

舞蹈教师是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的“有生力量”,素质和能力对融合效果具有极大影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目前全国舞蹈专业教师中具有非遗传承人资格的不足3%,而多数教师对非遗舞蹈的了解不够,可见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性缺陷,难以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传授非遗知识,且由于教师缺乏对非遗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导致在教授非遗舞蹈时通常会采取“降维”做法,如有的教师会将祭祀舞改编为健身操,一时间,原本严肃神圣的文化韵味消失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表层的热闹和欢快。基于此,部分高校采取了“校地合作”的方式,旨在通过非遗传承人充实舞蹈教师队伍,但其教学开展往往以“一次性”讲座为主要模式,传承效果不佳。此外,师资力量不与教师培训错位也有密切关联,即便是国家级舞蹈教师培训项目,与非遗相关的内容占比也处于低水平,并且培训内容集中于动作采集、动作演练等方面,而对于文化素养培养不够重视。如此导致教师在非遗文化解读和阐释上短板明显,容易出现“文化误读”,进而误导学生。

 

2.4文化传承机制不完善

高校舞蹈教学要想充分发挥其传承作用,需要文化传承机制的有力支撑。但当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首先资源保障机制不到位。很多高校为非遗舞蹈教学拨付经费时,往往是借某短期项目的“东风”,而项目结束后,经费拨付也随之停止,这不仅会影响非遗舞蹈教学进程,还会造成很多初有成效的工作被迫叫停,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其次,学术研究机制存在功利化倾向。非遗文化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事,必须耐心研究和精心耕耘。但很多高校存在着功利化倾向,教师为了升职称、争绩效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发表论文上。此外,非遗舞蹈教师的学术研究通常聚焦于更为直观的动作谱系整理上,对文化层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使得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的融合难以从化内涵层面获得灵感。最后,共享机制缺失。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不完善,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被阻滞,比如有些高校基于同一舞蹈展开研究,由于资源共享不到位,造成很多研究工作是重复投入,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3.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的实践路径

3.1优化课程体系

想要优化非遗舞蹈课程体系,需打破传统课程框架。首先,将非遗舞蹈设为专业必修课,例如在舞蹈学本科课程中设置“非遗舞蹈基础训练”“区域非遗舞蹈专题”等核心课程,保证每学期不少于64课时的系统教学且要开发跨学科课程群,如开设“非遗舞蹈与民俗学”“传统乐舞关系研究”等交叉课程,实现舞蹈本体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达到更高层次地系统教学提供助力。其次要充分、全面整合课程内容。为了全面汲取非遗舞蹈中的文化“养料”,可采用“文化单元制”设计方式,即整合课程内容时,要从三个维度去分析和挖掘非遗舞种,具体包括技艺整理、文化解析、田野实践三个维度。其中技艺整理聚焦于挖掘非遗舞蹈的动作要素,如胶州秧歌中的“拧、碾、扭、韧”;文化解析是以深挖非遗舞蹈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等为目标,具体进行时应重点从人类学视角入手,比如对羌族羊皮鼓舞进行文化分析时,比文化、白石崇拜等信仰体系应得到重点分析,才能进一步探寻该舞蹈背后的文化动机;田野实践是现场参与近距离接触非遗舞蹈,进而达到更深入理解的目的,为技艺整理和文化解析提供素材。最后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将文化阐释能力纳入考核指标,采用“技艺展示+文化答辩+田野报告”的多元评价模式,其中文化阐释部分占比不低于40%。这样能引导学生注重文化感知和理解,从而使其在非遗舞蹈文化传承中做出更大贡献。

 

3.2创新教学模式

推行“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局限。空间维度上构建“教室田野数字”三重场景:在智慧教室开展基础教学,运用动作捕捉系统获取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的每个细节,建立维吾尔族舞蹈动态数据库;每学期安排20%课时在文化原生地实施,如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中,将课堂移至喀什古城的手工艺街区;开发VR非遗舞蹈实验室,还原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大会的全息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舞蹈的仪式语境。方法维度实施“双师协同制”,非遗传承人负责技艺传授,专业教师进行文化解码,两者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如教授哈萨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说唱艺术时,传承人示范特有的说唱节奏和手势,舞蹈教师则解析其与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关联。过程维度建立“观察体验创作”递进链:低年级通过田野影像志制作记录舞蹈形态,中年级参与民间舞队实践,高年级开展文化主题创作。比如,在新疆专业高校建立“非遗舞蹈创编工作坊”,要求低年级学生以掌握刀郎舞基本步伐为目标,中年级要结合现代编舞技法重构“刀郎麦西热甫”场景,高年级则要创作出完整作品来实现传统基因的当代转化。

 

3.3优化师资力量

实施“四维赋能”师资建设工程。结构优化方面,建立“高校教师+传承人+文化学者”的三元师资结构,设置非遗舞蹈特聘岗位,明确要求传承人年均授课不少于48课时。河北某高校与杨八郎秧歌传承人签订五年期驻校协议,保障教学连续性。知识更新方面,将非遗研修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完成200学时的非遗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文化人类学、民俗仪式学等跨学科课程。建立“传习反哺机制”,规定教师采风成果必须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川北师公舞的田野记录需整理为包含36个核心动作的教学视频库。校地协同方面,构建“院校传习所文化馆”协同育人平台,实施教师与传承人的“双向驻点”计划。高校教师每年赴传承基地实践不少于1个月,传承人定期参与院校教研活动。云南艺术学院与剑川木雕歌舞传习所共建教师实践基地,实现白族舞蹈技艺与高校教学的实时对接。

 

3.4完善文化传承机制

构建“五位一体”传承生态系统。资源保障层面,设立非遗舞蹈专项基金,明确教学经费占比不低于专业总预算的25%,重点支持田野采风、数字化建设等项目。如江苏某高校建立“非遗传承基金池”,通过社会募资保障教学持续性。活态传承层面,创建“三阶递进”传承人培养模式:在校生通过非遗社团参与基础传播,毕业生择优进入传承人研修班,优秀者纳入地方非遗保护体系,比如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鼓子秧歌传承计划,已培养23名持证传承人。数字化建设方面,搭建区域非遗舞蹈共享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校际资源确权与共享。长三角八所高校联合开发的“江南舞蹈基因库”,已归集126个非遗舞种的4K影像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田野采集学术转化教学应用”全流程版权管理体系,规定采风成果实行传承人与院校的共有版权制。产学研协同方面,推动非遗舞蹈教学成果向文创产品转化,如将赣南采茶舞的“扇花”技法开发为体感游戏,反哺民间传播。

 

4.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与非遗文化的传承融合是一项大工程,需要精心耕耘和运作,才能获得更好结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组建专项团队极为必要,以确保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支持形成良性循环的内部体系,为高校舞蹈教学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均能获得良好效果打下基础。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