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译者: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者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当下,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互动日渐频繁,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名片,其构建与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正经历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转变,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法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是连接中国与法语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纽带。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故事在法语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使法语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发展理念,是译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视域下,国家形象传播已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转向多维叙事的故事化建构,侧重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突破文化壁垒,建立国家形象。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背景,翻译不能局限于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而应成为文化传播与形象建构的重要桥梁。过去,译者常被定义为“语言中介”,其职责主要聚焦于源语与译语之间的语义传递。而当翻译活动被置于文化传播、身份建构与形象塑造的多维语境中时,译者便需超越语言转换的工具属性,承担更为复杂且富有创造性的使命,做好形象建构者和国家身份的话语主体。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应主动参与国家身份建构工作,基于对源语文化特质与目标语接受语境的深度理解,创造性运用翻译策略,将抽象的国家形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符号。例如,在典籍法译中,译者需要精准诠释仁、道、和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保留其文化内核,使其以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话语形式呈现,在译文中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共识的国家文化形象。面对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逆差现象,译者作为形象建构者需承担话语主体的责任,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学术著作、影视文本等多元载体,主动展现国家在历史传承、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立体图景。这种建构过程包含对文化符号的筛选、对叙事视角的调整、对意识形态的隐性传递,最终在目标语语境中形成有关中国的积极认知框架。
作为国家形象的主动建构者,译者在汉译法过程中,既要坚守语言文化特质,又需回应跨文化传播的现代性诉求,从语言、情感以及叙事三个层面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语义解释层面,跨越符号鸿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义解读给法语受众。中国话语体系中存在大量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小康社会、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其语义往往会超越语言符号的表层含义,形成跨文化传播的符号鸿沟。译者需采用解释性翻译与语境化重构策略,将特色化词义符号解码并展示给法语地区的民众。例如,对于部分政治性语义,译者可以将政治叙事转化为公共事务叙事。如“脱贫攻坚”可译为“La conquête de l’ éradication de la pauvreté”,而不是将攻坚直接翻译为“lutte acharnée”(斗争),以“conquête”(征服)的隐喻弱化政治色彩,强化行动导向。译者也可以采用注释翻译法,解读特色词汇。比如在翻译“一带一路”时,可将其译为“La Ceinture et la Route”,保留“丝带”这个意象的浪漫意象,同时,通过副标题“Un nouveau paradigme de coopération internationale”(直译为国际合作新范式)强化内涵。通过合理的语义转换,让法语受众真切感知中国话语的深层内蕴与文化肌理,助力中国特色语义在多元符号场域实现有效传播与深度认同。
在情感联结层面,挖掘文化公约数,追求身份认同和价值共振。中法文化虽存在差异,但在人文精神层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译者可积极从中国历史、社会等领域挖掘普适性价值观,将其以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翻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可突出青年习近平与群众同吃同住的细节,类比法国思想家卢梭回归自然的民本思想,引导外国民众认同中国领导人的亲民形象。这种情感认同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使法国及其他西方文化背景的受众能从自身熟悉的思想体系出发,深入领会中国领导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感与紧密联系。在传播中国“双碳”实践成就时,可引用法国环保作家尼古拉·于洛的观点,将中国故事嵌入法语受众熟悉的绿色转型话语框架。通过这种方式使法语受众迅速理解中国“双碳”实践与全球绿色转型目标的一致性,成功实现中国方案与全球议题的联结,使中国在全球“双碳”行动中的努力与贡献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需要注意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应避免单向度的自我言说,而是采用他者见证的叙事视角。例如,在翻译中国扶贫案例时,可加入法国志愿者在云南参与乡村教育的访谈内容,从亲历者的视角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这种他者叙事策略,可以削弱宣传色彩,提高外国受众对中国故事中情感元素的理解程度。
在叙事方法层面,结合法语叙事习惯讲述中国故事。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法语受众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模式呈现出显著特征,他们更倾向于借助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理解和把握抽象概念与宏大主题。在向法语受众传递诸如“中国奇迹”等内涵丰富的议题时,单纯的宏大叙事往往难以引发法语民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认知认同。鉴于此,译者需要实现叙事视角的根本性转换,将宏观层面的国家发展成就与社会变迁图景,拆解为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法语受众能够通过熟悉的叙事模式,真切感知与体悟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例如,在讲述中国高铁发展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时,相较于罗列技术参数、发展历程等宏观信息,聚焦于具体人物的个体经历能够更加有效地拉近与法语受众的距离。如以一位参与京沪高铁建设的工程师经历为蓝本构建叙事线索,将国家层面的宏大工程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个体体验。以这位工程师的内心独白及其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内容,展现他对中国高铁建设所彰显的中国速度、中国质量的赞叹,及其对中国基建成就的认可。这种价值认同的转变,从个体层面反映了中国国家工程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法语受众能够形成全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译者是国家形象的隐形代言人。通过语言策略的精准适配和叙事框架的创造性转化,法语译者能够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国家形象。未来,译者既要深耕法语世界的文化认知图谱,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法式表达逻辑的话语体系,又要探索动态化翻译策略,进一步对接法国受众的情感共鸣点,为国家形象的精准传播开辟更广阔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708.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