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丁忠明、巩巧梅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9-04人气:7

 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典型案例分析,提出在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中有效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提高民族院校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思政教育

 

  >>现实背景

 

  ☆国家战略需求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1]推广、普及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从而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社会经济软实力,体现国家治理的综合实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民族院校作为国家语言战略与民族政策的交汇点,肩负着语言推广与思政育人的双重使命。

 

  ☆教育现代化语境下的融合趋势

 

  在“大思政”格局下,语言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日益模糊,二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不仅有利于民众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民众价值观塑造、文化认同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键路径。民族院校因多民族学生构成、语言生态复杂、文化多样性突出等特色,成为教育工作者探索“语言+思政”融合路径的重要场所。

 

  >>理论基础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融合逻辑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理论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环节,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文化认同理论

 

  语言不仅是符号系统,更是文化认同的核心机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过程,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民族院校通过语言教育强化“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

 

  ☆“大思政课”理念

 

  “大思政课”强调突破课堂边界,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第二课堂形式,成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典型案例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国家队”,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重要使命。该校通过组建24支推普实践团队,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累计服务民族地区群众超过1万人次。该活动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形成“语言赋能+思政铸魂”的西南民族大学模式。

 

  中南民族大学在西藏建成7个“高原书屋”,累计捐赠8000余册图书。大学生与藏族中小学生结对实施“笔友计划”。书屋每周开设“共读一本书·同讲普通话”活动,把阅读、朗读、书信写作等融合为语言实践。2023年,书屋共覆盖学生3000余人。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发挥地方高校经典诵写讲实践团队对民族地区基层语言文字工作的引领作用[4],依托乡村语言文化资源,组织乡村群众、学校师生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展示等群众性语言文化活动,促进中华经典文化在乡村浸润传播,实现“语言教育+思政教育+文化传播”的有机融合。

 

  以上民族院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政教育的引领地位,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师生、群众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文化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还增强了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民族院校应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可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和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基于校园推广与社会服务双轮驱动的路径构建

 

  高校应结合当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需要,以提升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高效服务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最终目的,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融入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文化浸润和思想教育,使校内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过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课堂。

 

  ☆校园推广:构建“语言——文化——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民族院校应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纳入思政教育,打造“语言+思政”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语言技能——文化理解——价值认同”三级目标体系。基础层面开展普通话训练、汉字书写、应用文写作等技能课程;进阶层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同等文化课程;核心层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政策与国家认同等思政课程。

 

  二是教材内容重构。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民族院校应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教材,如西南民族大学编写《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读本》,将语言学习与劳动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  

 

  三是教学模式创新。高校要构建“三课堂联动”机制。第一课堂将语言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融合,采用嵌入式教学法,将语言训练与红色故事、民族团结案例相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普通话+红色宣讲”“汉字书写+中华文化”等主题活动。第三课堂建设语言文化融媒体中心,通过小石榴直播间等平台,开展线上语言教学与思政宣讲。

 

  校园文化营造润物无声的语言思政环境

 

  其一,建设校园语言景观。在校园内设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识、中华经典诗词墙、民族团结主题展板。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播放普通话红色故事、民族团结歌曲,开展“普通话诵经典,规范字书中华”等活动,增强语言使用的仪式感。

 

  其二,开展校园活动品牌化。高校结合国家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民族团结一家亲”语言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语言平等与共同体意识,组织学生参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将语言能力与思政实践相结合。

 

  构建“语言+思政”双师型推广团队

 

  学校应对语言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能力培训,提升其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能力;对思政教师开展普通话水平培训,确保其教学语言规范且具有感染力。同时,应将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思政团队建设。

 

  ☆社会服务:构建“校地协同——语言赋能——思政铸魂”的社会服务体系

 

  服务国家战略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途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高校可促进民族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高校将语言推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可以通过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中华经典传承相结合,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

 

  二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民族院校应主动对接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突破传统语言推广单一模式,组建“推普志愿服务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语言培训、文化宣讲、教育帮扶等活动,形成“语言推广 + 铸魂育人 + 文化传承 + 乡村振兴”四维联动模式。学生通过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同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赋能,形成“以语聚力、以文化人”的系统性推广范式。

 

  三是“童语同音”计划。学校通过开展支教、展演等活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教育环境,着力解决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幼儿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奠定良好语言基础。

 

  四是语言赋能基层治理。学校应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构建“语言+治理”协同机制,例如开展基层干部普通话与政策宣讲能力培训,提升基层干部语言素养;组织法学专业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普法+推普”活动,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与语言能力等。

 

  构建“校地共建”语言文化实践基地

 

  一方面,学校要和地方政府共建“高校+地方”语言文化实践模式,建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共育。高校还可以与民族地区中小学共建语言文字教育实习基地,开展教师培训、学生辅导、文化共建等活动,在农牧区设立语言文化角,定期开展普通话培训、中华经典诵读、民族团结宣讲等活动。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公众号,发布推广资源、实践案例、政策解读等内容。学生支教团搭建线上平台,开展普通话教学、红色故事宣讲、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动。同时,各方可以搭建“语言+AI”智慧服务平台,开发“普通话学习App”“语音评测系统”等智能工具,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立体化、全方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民族地区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效率。

 

  ☆构建“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社会教育链

 

  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认同建构“中华经典进乡村”工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经典诵读、书法教学、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学校还可以组织民族团结故事会,通过普通话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培育。学校可以在民族地区组织“升国旗、唱国歌、讲普通话”主题活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象征与语言的联结。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以“红色故事普通话宣讲”“重走长征路·讲好普通话”等实践活动形式开展“语言+红色教育”。

 

  >>结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民族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选择,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民族团结、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未来,民族院校应以“语言为桥、思政为魂、文化为根、实践为径”,构建“校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民族院校的力量。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上一篇: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常见运动损伤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