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论勃朗宁诗歌中的不完美观

作者:程永艳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5-05人气:1058

19世纪以前的文学往往歌颂真善美,将恶等不完美形式视为洪水猛兽,仅仅用来反衬极致的完美。而在19世纪末,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让浪漫派追求完美的理想越来越像是一种空想之后,勃朗宁等人率先歌颂不完美,将不完美作为审美对象纳入艺术领域,大胆提出了不完美美学观。

不完美是与完美相比较而存在的,完美一般意义上是针对感性认识而言,它把概念放在第一位,要求美的形象符合预定的概念和目的,而不完美则是对预定概念的偏离。相对于完满无缺、始终如一的完美来说,勃朗宁认为不完美也是美的一种形态,它是残缺的,是动态发展的,其美学价值在于同完美拉锯之间存在的张力。不完美作为审美对象的出现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勃朗宁在诗歌《莱凡》中直接传达了不完美美学观,而在其他以爱情,艺术,宗教等为主题的诗篇中也体现着这一美学观点。

 

一、 不完美是美的一种形态

    早在18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就已经将丑这种极端的不完美形式引入高雅的文学殿堂,但他的“丑”是作为文学写作原则,并未纳入审美对象的领域。勃朗宁则率先将不完美作为审美对象纳入艺术领域,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不完美美学观。

在勃朗宁一系列诗作中,爱情不圆满主题占据了重要位置。亲身经历的婚姻生活以及屡见不鲜的家族利益缔结的婚姻和婚外情使得他不得不质疑爱情的完美性。不完美的爱情在他笔下大多以悲剧收场,但是悲剧美往往更震撼人心。例如在《青春和艺术》一诗中,诗人通过一个女歌唱家的独白,讲述她和雕塑家为了追求艺术,在爱情面前止步不前,众多现实因素阻碍了他们追求爱情幸福的脚步,最后“我嫁了个富有的老贵族,/你被授予爵士和院士衔头”,“可是我们的生活都不满足,/这生活平静、残缺、拼凑、应付,/我们没有尽情地叹、尽情地笑,/没有挨饿、狂欢、绝望——没有幸福”。这段错过的不完美的爱情发人深省,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勃朗宁将不完美作为审美对象,丰富了美的形式,打破了完美在审美领域的垄断局面。

其次,不完美是一种带有残缺的美。诗中女歌唱家时刻流露出惋惜伤感之情,“一生只可能遇到一次啊,/我们却错过了它,直到永远。”因为错过,因为缺憾,那失去的浪漫爱情更牢固地占据在她脑海中。其实正是由于这些缺憾,美的意义才会得到升华,美的真谛才会受到珍惜。

 

二、不完美是动态发展的美

不完美,不仅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深层次,更有内涵,动态发展中的美。在勃朗宁看来,“不完美——进化——是活/完美——停滞——是死——不好”。            

在《安德烈,裁缝之子》中,诗人塑造了一个追求完美的画家形象。画家安德烈渴望画出杰作,他追求完美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不仅因为自己创造中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就觉得如鲠在喉,更具象征性的是,他笔下的人物露克蕾吉亚为戴珠宝而“扎穿如此美好的耳朵”,在他看来,一个小小的针眼也是完美的破坏者。身为完美的信徒,安德烈的每一幅作品都“宁静而完美”,人们可能会惊叹于他的画工,但却不会被它感动,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无一具备蒙娜丽莎般的神韵。由此,勃朗宁传达出完美静止,空洞,缺乏灵魂,毫无生气的属性。

而在《莱凡》中,诗人通过外星人之口,向厌世的地球人诉说莱凡星上的生活。在莱凡这个星球上,“全是极度”,“没有生长”,“处在永恒的停滞状况”,“我”生活在那里,对完美感到厌腻,“渴望在事物和事物中,/有区别而不是全相同”。通过地球和莱凡星的对比,勃朗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度完美,一切至高至善,没有变化生长的冷漠星球。最终外星人“我”选择来到地球,因为不完美才能赋予他追求的热情,而极致的完美只会“助长惰性的平静”,毫无进步发展的空间。从这一点上来看,勃朗宁进一步揭示了不完美的动态性,批判完美的停滞等局限性。

三、不完美美在张力

不完美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美学形式,其美学价值在于同完美之间存在的张力。张力从美学角度来讲,是指“审美对象内部各要素之间所形成既彼此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在勃朗宁看来,不完美与完美之间存在着冲突和摩擦,世间万物的本质是不完美的,如果有什么堪称完美的话,那就是朝着理想的不断追求和逼近,这一动态拉锯的过程是其“美”所在。

在诗歌作品中,勃朗宁描绘了充满张力美的奋斗过程。例如《语法家的葬礼》中,语法家“追求的是伟大的事业——而至死未穷其理”,他“察觉衰老,却更傲然前行”,“当死神的手已扼住他的喉咙,——他仍为语法刻苦”。尽管穷尽一生仍未登上艺术高峰,但他朝着理想不断奋斗前进的过程无时不刻不在散发着美丽的光芒,引人驻足赞叹。相反,如果安于不完美的现状,不去奋力改变,那样的不完美则毫无意义可言。在《骑马像和胸像》中,勃朗宁从佛罗伦萨宫殿里的胸像和广场上的骑马像入手,为我们展示了很久以前的爱情故事。公爵和婚礼的新娘一见钟情,因为爱情他们的生命开始复苏。但女郎的新婚丈夫要求妻子永远不能迈出房门一步。女郎为了父亲的名誉不敢逃离丈夫,只能透过窗子远望爱人的面容;公爵仍需要女郎的丈夫为他和使节们周旋,因此只能骑马经过她的宫门瞥一眼窗前的爱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女郎和公爵总是有借口拖延他们追求爱情的步伐。诗中,公爵曾信誓旦旦地说“这杯幸福酒”“我是喝定了,不管它要我付出/身心两方面的代价有多高”;女郎心里高呼“在我数到下一粒念珠以前,/我就要逃到爱我的公爵那里,/坐在他身边,嘲笑忧愁和伤感”。这样的自白将深情款款,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敢者展露在我们面前。然而不断的拖延,“我的热情必须多等一晚”,“明天不可以”,他们“总是有再等一天的新理由”。因为这对恋人缺乏勇气,不愿反抗不完美的现实,最终他们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机会。而他们两人为了留住青春和爱情,在宫殿和广场竖立的胸像和骑马像恰恰是屈从现实,不愿改变不完美的爱情现状,不愿为爱“尽全力去奋斗”的表现。诗人表现的这种不完美对读者来说毫无美感可言,因为它们没有张力,缺乏奋斗的过程,缺乏不断趋近完美的冲劲。

 

四、结语

勃朗宁的不完美观揭示了芸芸众生不完美的本质,它刺激着人们对完美的追求,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具有重要的现世意义。而从诗学意义来看,它主要有以下表现:

首先,表现为开创了新的诗路。勃朗宁率先打破了浪漫派追求完美的桎梏,推崇不完美,拓宽了诗歌题材,以关注现实和创新的精神“让原本以抒情为主导的诗歌具有了现代综合艺术的神采”。为了更好地传达不完美观,勃朗宁还进行了各种诗歌技艺的尝试,将心理、戏剧独白、舞台、情节剧等各种类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从而达到了客观逼真地向读者灌输这一思想的效果。

其次,表现为不完美观成为改革创新的理论先导。“不完美——进化——是活/完美——停滞——是死——不好”,勃朗宁在诗中反复传送的观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科学理论相呼应,影响了后来诗人如哈代的“进化向善论”观点的形成。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为诗歌界乃至社会各领域的革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不完美观是对美的一种新的认识。勃朗宁几乎与法国象征派鼻祖波德莱尔同时将不完美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波德莱尔提出“恶中掘美”论,提倡写恶是为了引导人们反省和解脱于丑恶的社会现实,最终恶服从于美,表现美。 从这点上来看,勃朗宁的观点更进一步,不仅在诗歌中表现了世间的种种不完美,还深入批判了完美的局限性,激励一代代人为目标奋斗。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