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视角下商港文化传播路径优化
一、引言
温州的商港文化可以追溯到北宋永嘉学派中重商主义与功力主义思想。自南宋被设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港口贸易更加频繁,商港文化随着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商港文化基因指引着温州人闯荡天下,向世界展现了温州人的商业智慧。而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文划定的四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温州这座城市文化与气质的缩影。2022年,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朔门古港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中挖掘出的古码头、古城墙、商船及众多商品物资,无不彰显着街区深厚的商港文化底蕴。街区内部的商港文化基因是街区独特性的表现,也是温州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侵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探讨如何在历史文化街区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优化商港文化的传播,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是街区保护的重要话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二、文化基因与商港文化
(一)文化基因
“基因”一词原是生物学概念,指“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单位”,后续西方学者在对文化基因的研究中将其称为“meme”译为“谜米”。理查德·道金斯和布莱克·摩尔认为谜米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基本单位且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要受到谜米的作用。文化基因是文化传播中可以被复制和传递的基本单元,存储了地域文化信息,蕴含了地域文化的传播规律。作为街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元,文化基因在街区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文化基因的不同导致了文化进程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了文化传播路径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用“基因”“文化基因”等词来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深刻揭示中华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阐述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态度,并在对中华文化基因的论述中不断强调优秀文化基因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的文化基因是指朔门街区文化中能够被传承和复制的商港文化基本元素,是能够体现街区商港文化身份和特性的载体。
(二)温州的商港文化
商港文化指的是某个特定地区或商业港口的特有文化,包括该地区的商港地理位置、商港历史和商港文化传统等共同构成。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温州地处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是浙南、闽东最大的港口,温州的商港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和移民文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汇点。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为温州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也使其成为历史上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从商港发展历史来看,早在战国时期,温州的造船业和航海术就已有了显著的进步,能够使用双身独木舟进行远航贸易。在宋代,温州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特别是在南宋时期,温州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繁荣,便利的海上交通与发达手工业,使得海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同时期,宋朝政府还在温州设置市舶务,系统管理海外贸易,这标志着温州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商港城市。到了明前期,尽管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的做法,但温州在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得到了极大地发挥,一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能够打破体制经济以及思想的限制,率先对市场进行改革,开展民营经济,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商业文化。温州商人的文化和精神是温州商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统上,温州模式的形成与演化受到文化力量的影响。包括历史上的宗族制度、地理上海洋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学术上“永嘉学派”与刘基思想构筑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温州人以"义利并举"的永嘉文化为主线,其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孕育了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和市场意识,而乡土文化的封闭性则使温州文化具有强烈的家族意识和人格化交易特性。商港文化作为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敢为人先和勇于开拓的温州精神,是温州人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柱。
三、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港文化基因
朔门历史文化街区是温州商港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承载地之一,在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港文化传播中,文化基因可以被理解为有助于街区文化传承的、由维系街区认同感的元素所构成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包括依港而生的街巷空间和带有特殊历史印记的诸多历史建筑;隐性基因是指未能被直接看到,但在维持街区独特性、塑造街区居民共同习俗和信仰方面显示出核心作用的重商求实的街区文化精神。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共同组成了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港文化基因,对街区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一)依港而生的街巷空间
朔门是指温州古城的北大门,是古时海运商人进城的重要通道,来往的商人游客通过朔门进入温州城,并在朔门附近进行交易或住店。街区依港而生、依港而兴。频繁的贸易交往与人员流动,带来了开放包容的市场氛围,强化了街区的商业功能。久而久之,围绕港口和朔门形成了商港活动频繁的朔门街区,内部街道和巷弄依港而建,便利货物的运输和商贸的进行,街区格局逐渐呈现鱼骨状,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上住下店的模式,成为街区商港文化的物质载体。至今,街区中的街道巷弄并没有因为现代交通车辆的需要而拓宽,而是保留了街区原本的布局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商港文化。依靠朔门港,街区的空间布局形态逐渐形成,既是商港文化基因的重要部分,也是商港文化基因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
(二)风格独特的历史建筑
除了空间布局外,古建筑及古港遗存也是商港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年,《烟台条约》的签订,使得港口再次成为温州对外贸易交往的重要场所,朔门街区也成为了最早受到外来思想影响的片区之一。频繁的贸易往来与对外交往带来了文化的充分交流,苏慧廉夫妇在《晚清温州纪实》中写到1878年李华庆就在温州开办教会。时至今日,街区内的许多建筑仍旧保留着当时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位于打绳巷的福音堂始建于1934年,其名意为“欲其福音广传”,建筑外立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青砖与西式教堂尖顶相结合,不但是街区居民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中国近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建于民国的叶顺源南货店,解放后改为朔门粮站,建筑外立面为方形壁柱横向划线,有齿状窗间作装饰。此外,街区内部还有大量的古民居。打绳巷112号的叶益麟宅正门以砖结构为主,采用巴洛克风格,门楣上还印有英文字母。中西结合的古建筑是街区居民共同记忆的物化体现,是朔门街区开放包容文化的体现,也是街区商港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街区内的古建筑,朔门古港的考古遗址同样彰显了街区深厚的商港基因。朔门古港挖掘出了宋元时期的完整河道、港口、福船及宋元时期的商贸物资,一系列遗迹重现了宋元时期港口的繁华贸易景象。此外,在被发掘的商品物资中,发现了大量的龙泉青瓷碎瓷片,龙泉瓷作为古代中国外销瓷的主要种类,这一发现证实了温州作为瓷器外销主要起点港的地位,同时也展现了朔门港深厚的商港文化基因。
(三)重商求实的街区民俗
温州文化以其实用主义和重商精神为核心,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朔门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中也得到了体现和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商业文化的继承上,也体现在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创新上。在朔门街区内兵营巷的墙面上记录着朔门的经济民俗——织渔网。作为靠海的街区,织渔网是古时妇女的一项重要家庭副业也是朔门街区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利用竹制的梭子和“棋”将线织成网,将渔网作为商品去换取家用。如今织渔网这项经济活动已停止,但作为一项民俗活动仍旧在老街区中被宣传着。除传统的手工业外,朔门街区的居民们善于适应不同情况的市场经济情况从事不同的商业活动。温州的卷烟制造史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不过当时的卷烟厂大多不成规模。直到1956年,“温州烟丝生产合作社”落户朔门横街,合作社由14户烟丝店合而并成,并于1978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改名为“温州市烟厂”。1983年由于温州烟厂未被纳入国家卷烟生产管理计划,温州烟厂又转为印刷厂。如今,在永宁巷121号的温州市烟厂旧址,发黄的墙上仍旧可以依稀看出“温州烟厂生产安全防范规则”的字样。重商求实的街区文化传统是街区居民及街区产业得以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关键,同时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又为朔门街区的文化基因注入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精神。
独特的街巷空间与文物建筑是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宝贵的物质财富,与求实重商的文化精神一起在维持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独特性及塑造街区居民共同习俗和信仰方面显示出核心作用。因此,保护街区的文化基因,传承街区的文化特色有助于是街区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
四、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商港文化传播路径建构
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港文化基因承载了街区过去、当下及未来的发展轨迹,其中包含了内隐基因和外显基因两个方面。因此,对于商港文化传播的路径建构,也遵循显性保护与隐形传承的路径。与此同时,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挖掘街区资源,积极面对市场经济的多元挑战,实现文化基因的价值化传承。
(一)保护街区显性基因,维护商港文化环境
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显性文化基因,即那些直观可见、易于辨认的文化特征和物质遗产,是商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这些显性基因,对于维护和传承商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维护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商港文化环境的关键在于应用文化基因理论,结合街区实际情况,保护街区显性基因,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包括街巷空间与文化建筑两个大类的物质载体。首先,要尽可能维护街区依港而生的街区空间。街区的空间布局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不断形成的,带有显著的港口文化特色,是商港文化的空间载体,在对街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更新时,需要注意对原有布局的维护。其次,对于街区内的其他历史文化建筑,如三道封火墙、郑氏住宅楼和七枫巷胡宅、永宁殿等建筑,修复工作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避免现代化改造对历史风貌的破坏,争取做到原材料、原手法,在深入分析文物材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养和维护。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历史建筑的新功能,如将旧仓库改造为文化展览馆,旧商铺转变为手工艺作坊,使建筑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另外,对于朔门古港的挖掘过程要注意避免对文物产生直接损害,古港的文化保护与利用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掘文物遗址的商港文化,继承和发展商港文化精神。最后,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解放军保障部队医院及温州市第二中学等都是街区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单位,不仅是街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撑,也是街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街区的商港文化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
(二)传承街区隐性基因,延续商港文化精神
隐性基因指的是那些不易察觉但影响深远的文化特质、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温州商港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隐性文化基因的传承对于延续商港文化精神至关重要。首先,定期举办传统民俗活动有助于商港文化精神的延续与创新。温州南戏、鼓词、龙舟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温州商港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举办拦街福等文化节庆活动有助于唤醒街区居民和访客对商港文化的历史记忆,同时注入现代元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参与习惯,可以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利于民俗活动的复兴与创新。其次,将重商求实的商业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与社区宣传有助于商港文化的代际传承。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社区讲座等形式,向街区青少年传授商业智慧和务实精神,培养他们对商港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温州市第二中学前身为永嘉蚕学官,是朔门街区唯一一所重点中学,建议学校积极开发并建立街区商港文化课程,深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和体验街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从而增强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同时,鼓励年轻一代社区居民参加街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在参与中感受和理解街区的商业精神和文化传统。通过复兴和延续商港文化精神,传承街区的商港文化基因,既是对街区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温州地域文化独特性贡献精神价值。
(三)开发街区资源,振兴商港文化产业
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港文化产业振兴,需要依托街区独特的商港文化基因,采取创新的开发策略和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首先,依托街区独特资源,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将历史文化建筑、传统手工业、商业场所旧址、区域习俗文化等街区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库,将文化资源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其次,街区商业特色的维护是维护街区商港文化基因的关键。依托街区的商业传统,打造“商港文化街”,将商港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开发商港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同时利用传统手工艺与老字号美食吸引消费者,积极改造街区文化环境,提升街区商港文化氛围。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原则,既要保留历史文化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元素,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最后,鼓励居民参与街区文化产业的运营与开发,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为居民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如手工艺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商业经营策略等,帮助他们提升参与文化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实现社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街区居民是朔门街商港文化的见证者与创造者,振兴街区文化产业需要居民的支持,也有利于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五、结语
朔门历史文化街区是温州商港文化的承载地,蕴含丰富的商港文化资源。本文通过对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港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依港而生的街巷空间、风格独特的历史建筑和重商求实的街区民俗是维持街区独特性及塑造居民共同习俗和信仰方面的核心,是可以被复制和传递的商港文化基本单元。提出通过保护街区显性商港文化基因、传承隐形商港文化基因、开发街区资源等策略,不来维护了街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延续商港文化精神、振兴商港文化产业,优化商港文化的现代传播路径。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