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构建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打造考古文博精品图书

作者:张辉兰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9-25人气:364

考古文博类图书在当今出版市场上受到追,然而有一些知识性与可读性兼具甚至名列畅销书榜单的好书,却十分遗憾地出现了一些知识性差错。有些差错较为明显,只要一查证相关工具书就能发现;有些差错则较为隐蔽,需要掌握考古、文物、博物馆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察觉并改正。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该类图书中经常出现的、较为典型的一些差错案例,兹分文字、书法与知识生产以及丝绸、陶瓷等物资生产两个方面,按列举案例、分析原因、普及知识的格式列述如下,以利于编辑构建和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打造考古文博精品图书及品牌

(一)文字、书法与知识生产

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既是中国历代的主要官方文字,也是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交流文字。书法和汉字密不可分,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东方艺术的代表元素。承载着汉字、书法、文化的典籍,则是古人知识生产的产物,是中华古老灿烂文明的见证和现代中国继往开来的底气。而汉字、书法、典籍,无不与甲骨、青铜器、缣帛、简牍以及书刀、毛笔、砚台等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紧密相关。了解汉字、书法、典籍等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书写材料、书写工具的演变,历代书法风格与代表书体的嬗变,以及古代典籍撰写之体例和抄写、刻印等典籍生产方法,才不致于犯下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差错。

1:也许我读懂了你,这片历尽沧桑的土地。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上,读你笔走龙蛇的灵性。

“爬满甲骨文的钟鼎”有误。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成系统的最早汉字书体,也是极具价值的考古资料。距今约三千年的商周人习惯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涉及气象、农业、政治、军事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占卜内容刻写在甲骨卜兆旁边,此即甲骨文。殷商甲骨文首先于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陕西扶风、岐山一代的周原则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上铸刻的文字叫作钟鼎文,又叫金文,流行于商周与秦汉时期。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铭辞较少。西周金文字体齐整,铭辞渐多,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有近500字。战国末年,金文字体逐渐和小篆接近,长篇的记事铭文较少,一般只记督造者、铸工和器名等。

2:“入木三分”典出朱长文《墨池编》,说王羲之书写匾额的墨迹深入木板过三分,可见其笔力之深厚。

“匾额”为“祝版”之误。宋朱长文《墨池编》载王羲之事迹:“晋帝时,书祭北郊文,久乃更写,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祝版,也作“祝板”,写有祝文的木板或纸板,祭祀鬼神或祖先时太祝以手捧之并祷祝,礼毕燔于斋所。 北宋文同《狗溪迎湫祈雨辄应》:“至诚通祝版,灵贶逐香烟。”匾额,也作“扁额”,亦单称“匾”或“额”,指挂在门、墙、厅堂、亭榭上的题字横牌。《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隔扇,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怡红快绿”即贾宝玉居所大观园怡红院大门匾额之题字。

3:淳化三年(992),为便于取法古人,宋高宗将皇家书法藏品刻于枣木之上,然后传拓成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阁帖》。

“宋高宗”为“宋太宗”之误。《淳化阁帖》被称为“法帖之祖”,是现存最早的丛帖,是宋太宗(939997)而非宋高宗(11071187)时刻印的。淳化三年,宋太宗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历代名家书迹选编摹刻成丛帖,并拓印分赐群臣。《淳化阁帖》共收入汉唐书法家103人的书迹420帖,分为10卷: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四为历代名臣法帖,卷五为诸家古法帖,卷六至八为王羲之书,卷九、十为王献之书。每卷末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篆书3行。北宋时原枣木板即已毁佚,原板拓本难得,现仅有上海博物馆所藏四、七、八卷共3册。由南宋至明代,《淳化阁帖》翻刻本繁多,但摹刻质量参差不齐。

4:宋代蔡襄撰写过《茶经》和《荔枝谱》,充分展现了文人的闲情逸致。

 “茶经”为“茶录”之误。《荔枝谱》确为蔡襄所写,其家乡福建是荔枝之乡,荔枝品种繁多,蔡襄介绍其品种、产地、种植、储藏、食用方法,并汇编有关荔枝的典故、诗文等,撰成此书。《茶经》作者为“茶圣”陆羽(733—约804),成书于至德、乾元年间(756760),论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器具,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蔡襄(10121067),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将其制作品鉴方法及所用茶具整理归纳成“论茶”和“论器”两部分,于1051年写成《茶录》一书。唐代陆羽写有《茶经》,宋代蔡襄写有《茶录》,两书题名相似,容易混淆。

5:子曰:“绘事后素。”意思就是先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

如此解释既违反基本史实,也不够贴切自然。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书写绘画的主要材料是缣帛、简牍等,尚无纸张。缣帛的特点是柔软轻便,幅面宽广,便于画图,但价格昂贵,一经书写后不便更改。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帛画,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帛画,是迄今为止中国美术史上最早、最完整的绘画作品。一般认为,两幅帛画中的人物都是墓主肖像,他们由龙凤导引或驾驭游龙飞翔升腾,意在表示死者灵魂不朽,飞升天国。“素”的本义就是没有染色的缯帛,《说文》:“素,白致缯。”而宣纸产地在今安徽宣城泾县,唐代属宣州或宣称郡,故名。宣纸的制作始于唐代,其纯用青檀皮或树皮掺杂稻草所制的纸质量最好,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等特点,适合印制书籍、缮写文件和私人书信及拓印金石,尤其适用于书画。《新唐书》载,天宝年间宣城郡将纸作为贡品进贡。虽然宣纸和素都具有洁白、柔软的特点,但如果知晓书写材料演变的历史,就不会拿“宣纸”来比方“素”了。

6:湖笔中的羊毫笔,每根毛都带有毛尖,摸起来像绸缎,白居易以“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它。

上述引文出自白居易《新乐府·紫毫笔·讥失职也》:“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吟咏的是宣笔,而非湖笔。宣笔产地在今安徽宣城泾县,唐宋时属宣州或宣城郡,故名。宣笔制作在唐宋时发展至鼎盛,笔工以诸葛家族和陈氏家族为代表,主要用兔毫、竹杆制笔,其中最为珍贵的紫毫笔成为土贡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馈赠佳品。日本的正仓院珍藏有唐笔十七枝,是采用缠纸绢法制作的有心笔,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书写时提按、顿挫不太灵便,“出锋太短,伤于劲硬”。北宋梅尧臣(10021060)是宣州人,曾多次将家乡产的宣笔赠送给欧阳修,欧阳修开始时并不喜欢,后来却觉得甚是合用,作诗称赞“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安徽合肥北宋马绍庭夫妇墓,江苏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常州常宝钢管厂宋墓,福建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出土有宋笔实物。湖笔,产地在今浙江湖州善琏,是以兔毫、狼毫等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散卓笔,吴兴冯应科、陆颖是湖笔制作大师。湖笔声名鹊起于元代,其后与徽墨、端砚、宣纸并称“文房四宝”,被誉为“毛笔之冠”。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丝绸、陶瓷等物资生产

蚕桑丝织、抟土制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项发明,是解决蔽体遮寒之衣服与烹煮、盛放食物的器具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丝之国和瓷之国。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刺绣等内容。丝绸还催生了丝绸之路,不仅使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还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拥有长达一万年的陶瓷发展史,从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到印文硬陶、夏代原始瓷,高温釉是陶瓷发展之路上新的里程碑。东汉晚期,胎体坚实致密、呈玻璃相、强度较高,气孔率和吸水率非常小的成熟瓷器在浙江上虞的曹娥江流域正式出现,早期青瓷在南方发展起来。北齐后期,白瓷创烧;到了隋唐,“南青北白”瓷器生产格局形成,瓷器在中国普遍使用并远销海外。宋代到清代,颜色釉广泛运用,彩绘瓷、彩釉瓷、雕塑瓷取得辉煌成就。宋元时期,北方的磁州窑系、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等“六大瓷系”异彩纷呈,素面、单色的清雅艺术与反差强烈、文饰丰富的民间艺术各擅胜场。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瓷都”生产的青花瓷行销海内外,并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闻名于世。熟悉古代丝绸和陶瓷等物资生产方面的一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正相关差错。

1: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的半个蚕茧,让仰韶文化在华夏腹心地带的存在得到确认,也让很多人联想到中国作为丝绸之国的悠久历史,以及黄帝之妻嫘祖养蚕缂丝制衣的古老传说。

“缂丝”为“缫丝”之误。

嫘祖是传说中养蚕缫丝的创造者,被奉为先蚕圣母。缫丝,将若干根茧丝从煮熟茧茧层上离解并合并抱合成符合一定质量和规格要求的生丝的过程。按照缫丝时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沉缫、沉缫等3种缫丝方法。现代的缫丝工艺过程包括煮熟茧的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捻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以及生丝的卷绕和干燥。

缂丝,亦称剋丝、刻丝,是中国特有的丝织手工艺。织造时,以细蚕丝为经,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又称“通经回纬”。缂丝成品的花纹图案正反两面如一,如刻镂而成。唐代,缂丝技艺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洪皓(10881155)《松漠纪闻》:“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剋丝,甚华丽……”言及唐末至北宋时回鹘人于秦川织剋(缂)丝作袍。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张雄夫妇墓出土了一条几何菱纹缂丝带,以八色彩丝显花,被剪作随葬女舞俑的束腰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可靠的缂丝织物。甘肃敦煌和青海都兰等地都曾出土唐代缂丝。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也藏有传世的唐代缂丝带。宋代,缂丝兴盛至极。初时主要用作书画包首,即保护书画手卷的外装裱(旧称“锦褾”),如辽宁省博物馆藏《紫鸾鹊谱》缂丝包首。包首缂丝由少府监文思院“克丝作”和内侍省后苑造作所“克丝作”来织作,专供皇室使用。两宋之交,缂丝技艺与院体绘画艺术相融合,由工匠技艺向纯粹艺术转变。南宋时,缂丝画技艺发展到高峰,江东朱刚(字克柔)、吴郡沈孳(字子蕃)等名家辈出。朱克柔独创“朱缂法”——长短戗缂工艺结合“合花线”技术,并且采取适宜的密度和细度。所谓“合花线”,是指两根不同颜色的纱合股而成一根线,比如蓝和白两根纱合股作为一根蓝白花线的纬线,放入一个梭子中。上海博物馆藏《缂丝莲塘乳鸭图》就是朱克柔以“朱缂法”织缂的杰作,织有“江东朱刚制”款。明清时,缂丝用线和技法变化多样,明代独创的“凤尾戗”技法及清乾隆时期的实景山水缂丝书画都别具一格。

2:唐三彩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颜色的釉,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种色彩。

“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颜色的釉”有误。唐三彩,中国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以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黏土为原料制坯,先将素坯烧至1100℃左右,冷却后施釉,再以900℃的窑温烧成。唐三彩釉质中含有铁、铜、钴、锰等多种呈色元素,以铅为助熔剂,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呈现出黄、绿、蓝、紫等多种斑驳而自然流淌的颜色。唐三彩大多是陪葬用的明器,只有少量生活用具。器类主要分俑、动物、模型器、建筑构件等四大类。出土唐三彩最多的是唐代的两京地区,即今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一带。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了著名的三彩骆驼载乐俑,这是唐三彩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大交流的盛况。

从认识古代名物开始,逐渐深入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广泛而深刻地认知当时的社会日常生活、文化精神生活,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知识生产、礼俗文化等方方面面。这不仅能使我们对古人抱有“温情与敬意”、给予“了解之同情”,而且有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把握时代背景和历史脉络,敏锐察觉文本中或琐碎细微或关键至极的差错,还能使我们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认知层次得以深化、学养境界得以提升,从而为考古文博精品图书的打造、相关图书产品线的延伸和品牌培育提供坚强支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古为徒、与古为新,此乐何极。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