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的综艺化叙事策略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底蕴浓厚,独具魅力,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戏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文化最早可上溯原始社会的原始歌舞,如“傩戏”“角抵戏”等,后经过汉、唐到宋、金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戏曲文化体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逐渐由以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逐渐边缘化、小众化。戏曲文化如何更好地迎合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茶余饭后的艺术谈资,无疑是当前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此社会各界均有义务和责任为之做出贡献。电视媒体工作者自然也不例外,诸如《梨园春》《相约花戏楼》《过把瘾》等戏曲电视节目的成功体现了戏曲电视工作者对弘扬和传承戏曲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当然,这些节目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受到观众的认可,但其更偏重对戏曲知识的传播,而在用叙事的手法来讲好、讲活戏曲文化方面还略显不足。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拿手好戏》《戏宇宙》《最美中国戏》等戏曲综艺不断涌现,而且成为现象级戏曲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好评,也体现出叙事对戏曲综艺节目的重要性,其成功的综艺化叙事理念和叙事技巧无疑为戏曲文化的破壁出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叙事主体多元化,全方位传播戏曲文化
叙事主体是故事叙述行为的承担者和参与者,也即故事的“讲述者”。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依据叙事者和故事的关系将叙述主体划分为同故事讲述者、异故事讲述者、元故事讲述者三类,并将叙事主体的功能概述为“叙述、管理、交际、证明、思想”五种。在叙述过程中,不同身份的叙事主体承担着不同的叙事职能。为了更好地叙述故事和发挥叙述者的多重职能,戏曲文化的综艺化叙事采用了多元化的叙述主体,多重角度解读戏曲文化,充分发挥了叙述者在戏曲文化叙事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
多元主体参与叙事,多维呈现戏曲文化。传统戏曲文化的叙述者主要是参与戏曲表演的戏曲演员,他们承担着故事讲述者的角色。从叙事层面划分,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扮演者属于叙事主体中的异故事讲述者,然而单一身份的叙事者,不可避免存在着叙事职能的缺陷;并且由于受述者的文化差异,在传统戏曲叙事主体的叙事过程中,减弱了戏曲文化的叙事效果。戏曲文化的综艺化叙事克服了传统戏曲节目叙事主体单一的局限,采用了多元叙事主体的策略,戏曲的叙事主体不再仅是单纯的戏曲舞台的表演者,还是戏曲故事的见证者、经历者和观察者等等,从不同身份呈现戏曲故事,从而达到多维呈现戏曲文化的效果。
例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戏曲研学节目《拿手好戏》就采用了多元叙事主体参与叙事的策略。节目的叙事主体既有的董艺和何冰这两位主持人,还有以王宝强、黄圣依、李斯丹妮、王祖蓝为代表的研学嘉宾,亦有以王佩瑜、小香玉、何赛飞为代表的戏社社长,他们在节目中承担着观察者、表演者、体验者、指导者等不同的身份,使得节目中既有来自外行人对于戏曲文化的初步认知,也有来自戏曲专家的深度解读和演绎,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戏曲文化的传播视角。
星素结合,多视角解读戏曲文化。近年来,“明星+素人”的嘉宾组合模式成为综艺节目邀请嘉宾的主要模式,并呈现出素人嘉宾话语地位不断提升的趋势。“星素结合”的模式符合传播学中的“分众理论”,极大地适应了当今观众多重性的受众群体特征,有利于扩大节目的受众范围。现如今,戏曲综艺也在巧妙使用“星素结合”模式来设定叙事主体。
在戏曲综艺中,明星一般指的是具有高粉丝量和知名程度的演员、歌手等艺人,备受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追捧,他们不仅能够凭借明星效应为节目带来巨大的流量,同时也能在社会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有利于在大众中掀起戏曲文化热。素人则指的是普通群众,其包含戏曲爱好者、文化专家、戏曲名家等,素人的参与使得戏曲综艺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如《戏宇宙》的叙事主体设定就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尚雯婕、王珮瑜、张晓龙等明星嘉宾作为戏评人参与叙事,极大地提高了节目话题的热度;另一方面以王蒲实、姚嘉涵、谈元、张靖宇等民间戏曲艺人为创演嘉宾,是戏曲文化展演的主体,拉近了节目与大众、大众与戏曲文化间的距离,增强了大众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此外,文化专家郦波、戏曲名家杨楠等嘉宾对于戏曲文化的解读与演绎,也有效拓展了节目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公众对戏曲文化的认知。
叙事内容时代化,助力戏曲文化的现代转化
“文章合而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传统的戏曲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对生活的提炼、概括、美化而得,又因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特性,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普罗大众的追捧与热爱。当人类社会迈向新世纪,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新时代,古老的戏曲文化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但也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古老的戏曲文化在新时代注入新鲜血液,与现代文化艺术相结合,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时,戏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才会更加彰显,戏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才会得以体现出来。基于此,戏曲综艺在讲述关于戏曲文化的故事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时代价值的戏曲文化内容,巧妙使用现代化艺术手段,创造性展演戏曲文化,创新性呈现戏曲文化,让戏曲文化借助电视荧屏焕发出新光彩。
传统与现代碰撞,为戏曲文化增添时代内涵。传统戏曲文化是历经千年积淀而造就的独特艺术形态,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戏曲文化的综艺化叙事就是以满足当今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诉求为宗旨,力图实现戏曲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戏曲文化增添时代内涵,实现戏曲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如随着“女性意识”话题热度的兴起,在戏曲综艺节目创作中也融入或凸显“女性意识”。在《拿手好戏》第二期中,研学嘉宾张彦齐打破了《花木兰》中以“刘大哥”为代表的古时男性对于女性“请吃坐穿”的误解和偏见,在研学作品《相豫》的创演中,以新时代男性的视角歌颂新时代优秀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此外,在《最美中国戏》第二季第一期中,班主何冰带领嘉宾王宁、吴宣仪等人研学戏曲《穆桂英挂帅》,以现代人的全知视角,结合戏曲、影视资料、历史文献等,全方位剖析关于穆桂英的巾帼故事,揭示了何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巾帼精神,并且由歌手吴宣仪、冬奥冠军徐梦桃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以跨界合作的形式,融汇戏腔与歌曲等元素,创作出了致敬时代女性精神的作品《浮世英魂》,从而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沉浸于“忠国之美”“女性之美”的氛围之中。由此可见,戏曲综艺节目在用综艺的形式来讲述和演绎戏曲文化的过程中,融入时代意识,以现代视角解读传统戏曲,进而创造出新时代戏曲新形态。
经典与流行融合,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戏曲综艺的综艺化叙事中,其综合性特征更是被强调和突出。戏曲综艺节目通过将经典元素与流行元素融合,创新戏曲文化,创作出新时代创新型戏曲文艺。如在《戏宇宙》中,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416”组合,以戏曲文化中的“佳人”为题材,重构戏曲样式,将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并与助演嘉宾谢慧慧、终点娜共同创演了戏腔歌曲《佳人戏》,使得传统戏曲文化以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呈现于公众视野。此外,绸吊杂技演员支雅南与京剧演员张国辉合作,将杂技绸吊与京剧《霸王别姬》融合,创作出惊艳凄美的《虞兮叹》;“鲜克”乐队与京剧演员李保良合作,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摇滚相融合,创作出令人心潮澎湃的《朝天子·辛弃疾》;吕剧演员张守一、吕淑娥、王全寿共同创演《回忆巷》,实现了民谣与吕剧的跨界融合,等等。由此可见,戏曲文化的综艺叙事,将传统戏曲文化与歌曲、舞蹈、杂技等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助力传统戏曲文化的现代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者应在经典与流行融合尺度的把握中坚持“戏曲为主,流行为辅”的原则。正如在《戏宇宙》中王佩瑜对“416”组合创演《佳人戏》中的点评:“一个京剧演员唱一首带着戏曲韵味的歌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难的是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回归到戏曲的专属剧场,去感受戏曲艺术真正的美。”其强调的正是戏曲的创新应坚持“戏曲本位”的原则,彰显戏曲之美。例如,在《拿手好戏》中,百花戏社的研学作品《黄土高坡》实现了秦腔与说唱的融合,其既有秦腔的高亢,又有说唱的跳动,为秦腔这种古老的戏曲样式赋予了新的艺术样态。正如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在戏曲综艺节目创作中,创作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对戏曲创新“度”的把握,对于戏曲文化的创新,应以继承为创新之基,做到“创中有守、新不离正”,在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将历久弥新的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叙事表达综艺化,增加戏曲文化的趣味性
综艺化的叙事,不仅体现在综艺化的叙事内容,还体现在叙事表达的综艺化。戏曲文化的综艺化叙事表达,充分吸收真人秀“真”与“秀”的叙事特色,增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叙事要素,让戏曲文化更贴近年轻观众的审美体验,也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真”与“秀”结合,增强戏曲叙事的吸引力。首先,戏曲综艺借助纪实影像打破方寸舞台的时空限制讲述戏曲表演者的幕后故事,跟踪记录嘉宾学习或创演戏曲的真情实感,体现情境之真、表演之真、情感之真,带领观众体会他们对戏曲文化的认知,从而彰显戏曲人文精神。其次,戏曲综艺通过剧式化的表达和戏剧化的场景构造,以“秀”的形式建构起具体的叙事情景,打造沉浸式观感体验,增强戏曲文化叙事的吸引力。1.真:以情动人,彰显戏曲人文精神。“艺术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戏曲综艺打破了传统戏曲观众观看角度的局限,将叙事的焦点由单一的台前表演延伸至幕后之情。呈现在荧幕前的画面,不再单单是程式化的戏曲动作、假定化的戏曲场景,还有幕后戏曲叙事主体的真情实感。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中提出“情感经济”的概念,认为受众的观看选择和决策行为受到情感的影响。由此可见,情感在叙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戏宇宙》的叙事不仅聚焦于台前创演节目的精彩演绎,还延伸至台后戏曲艺人的真情实感。如在第一期创演节目《挂帅》中,除了聚焦于创演嘉宾孔曦、张雪飞、刘雯卉、柏青等人舞台前的精彩演绎,还展开了对豫剧《穆桂英挂帅》创作者马金凤故事的叙述。通过马金凤的儿子和徒弟的讲述,受众了解到艺术家马金凤在耄耋之年依然热衷于戏曲教学,为戏曲文化奉献一生。在第八期中,节目向投身革命事业的英雄致敬,创演节目《沂蒙情深》,创造性地把吕剧与歌剧融合,将沂蒙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节目组还邀请了出生于1933年的“吕剧不老松”李岱江,由他亲自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由此可见,综艺化叙事的真,不仅让观众了解到更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更以真情打动观众,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节目的叙事效果。
2.秀:以事感人,沉浸式展演戏曲文化。综艺化叙事中的“秀”可以理解为游戏化、剧情化的建构与表达。首先,通过游戏化的赛制任务迭代建构具体的戏曲叙事情景,沉浸式展演戏曲文化,拉近戏曲文化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从而增强观众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如在《最美中国戏》第六期中,作品通过“红楼判词连连看”“飞花令”“即兴作诗”“眼神传递”等游戏环节建构起戏曲文化叙事的具体场景,增强了戏曲叙事的代入感,使得观众沉浸于戏曲叙事中主动地接受戏曲文化。其次,剧情化的建构与表达让嘉宾通过角色体验进入到特定情境的假想剧情中,促进叙事的进程,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在《拿手好戏》中,主持人董艺和何冰担任“好戏见证人”的角色;戏曲名家王珮瑜、小香玉、何赛飞、赵志刚、吴琼、惠敏莉担任“戏社社长”,戏曲演员潘柠静、刘帅毅等以及跨界戏曲爱好者李斯丹妮、王宝强、郁可唯等担任“戏曲研学学者”。根据不同的角色设定,在好戏见证官的见证下,由各大戏社社长带领戏社研学学员完成戏曲研学作品,观众最终根据研学作品打出属于它们的品鉴值,选出优秀的戏曲研学作品。
年轻化表达,增加戏曲文化的灵动性。新时代的戏曲综艺节目应突破传统戏曲节目创作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思维”,转变为“受众”主动获取信息的“用户思维”,并以年轻化的表达赋予戏曲文化灵动性,吸引青年观众群体。
首先,戏曲综艺的创作不再单纯从传者角度出发,以信息的传播者为主导,而是充分站在受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用户思维”书写青年语态。例如,《戏宇宙》充分采用了年轻化的话语表达,将音乐、杂技、舞蹈、武术等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戏曲文化之中,创作出《佳人戏》《单骑救主》《梦回长生殿》《墨彩人生》等新型戏曲节目,丰富了戏曲文化的表现形式,将戏曲艺术雅俗共赏的特征充分展现出来,增强了戏曲文化的灵动性。除此之外,二次元风格的虚拟主持人“优小梦”、“戏曲小百科”的文化贴士、充满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舞美设计等,也改变了传统戏曲文化节目知识传播的枯燥和呆板,让戏曲文化传播更具年轻态和时尚感,同时也为戏曲爱好者与年轻观众打破知识壁垒和降低认知门槛。
其次,传统戏曲文化节目采用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单线叙事方式,不再适用于吸引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年轻人,综艺化叙事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复调式”叙事,更易吸引青年群体。如《拿手好戏》中采用了“复调式”的叙事模式,叙事的主线为戏社成员的研学过程,即以“入戏、练戏、引戏、演戏”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而不同戏社之间的竞争评比则构成了叙事的副线,推动主线的发展。在《戏宇宙》中,碎片化、片段化的叙事策略更为明显,每期节目由三场表演构成,每场的演出时长大约20分钟,每一场中又由不同的叙事板块构成,如节目表演前的准备或创演嘉宾的介绍、节目的表演、演出后的嘉宾评述、嘉宾故事的讲述、现场观众的投票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集中地传播了戏曲文化的核心内容,打破了传统戏曲叙事的呆板与乏味,同时也适应了当代观众碎片化信息接受的习惯。
结语
立足于新时代,综艺节目是戏曲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综艺化的叙事策略以戏曲文化为基,通过多元化的主体参与、时代化的内容建构、综艺化的叙事表达三个话语层面,扩大戏曲文化的叙事张力,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为戏曲文化的现代化叙事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