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职中外合作项目改进研究
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支持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范围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鼓励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浙江省做了大量工作。
一、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现状
浙江省教育厅外事处统计,中外合作办学在浙江省兴起10年间,目前浙江省高职高专中外合作项目 26个,在校生7千多人,具体情况如下。
(1)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项目时间分布不长
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项目开始于2003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的项目。2007年为最高峰,共有12个项目在该年开始招生,其次为2005年,共有7个项目在该年开始招生,2011年和2012年没有新批的合作项目,目前共26个合作项目。
(2)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项目合作国家分布不均
浙江省高职合作项目分布最多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次是新加坡,第三为美国,另外新西兰、韩国、加拿大也有合作项目。在这些合作项目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他国家都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与浙江省内学校均开设英语,没有开设日语俄语等其他外语有直接关系。
(3)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项目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拥有高职高专中外合作项目的学校,大部分在杭州共计18个,其次是宁波6个,另外温州和金华各一个。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学校,大部分是国家示范高职高专或者浙江省示范高职高专学校,这些学校,相对师资更强,生源更好。浙江省内其他城市,如绍兴嘉兴湖州等,都没有中外合作项目,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相对滞后的衢州丽水和舟山,也没有此类项目。
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优于全国其他省份,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平衡,但是浙江省内高职高专中外合作项目在浙江省内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副省级城市,另外在温州和金华这两个高等教育相对成熟城市有分布,其他城市都没有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究其原因,除了当地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原因之外,学生更加愿意到大城市读书,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4)经济管理类专业位居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项目专业之首
浙江省高职高专中外合作项目中,文科类合作的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开办较多。,比例最高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共计15个,占一半以上。另外,工科专业和艺术专业比例较高,各为5个 和4个,护理和外语各1个。
专业设置的雷同使得一部分专业培养的人才过剩,而且代替性很强,直接导致了高职高专中外合作的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很大差距,两者不能很好的协调发展,导致浙江省高职层次结构的短缺,影响产业升级。高职学生在分专业时所规定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范围的覆盖面较窄。学生往往是一进校门就定所学专业,毫无进行专业选择的准备时间。学生所学专业确定之后,则基本上没有变化的空间和更改的可能。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的改进对策
高职中外合作项目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非均衡,主要是指高校不同学科、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时在总量规模、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上与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之间存在差距,从而出现大学生失业、教育不足、过度教育等现象,浙江省内各高校进行积极探索。下面对高职中外合作项目中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区域结构、课程结构等四个亚结构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提高高职中外合作项目比例
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供求层次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本科中外合作教育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由于浙江省教育资源短缺,高职院校本来就少,其中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更加少。而浙江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未来,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方向,引发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大增,导致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需求扩张。
(1)增加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的数量
高职中外合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为了培养新时期浙江急需的各类高职层次技术人才,各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动,准确地做好高职中外合作人才需求预测,并综合考虑市场等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对中外合作项目的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要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确定本科和专科教育各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保证高职中外合作学科结构在层次上差异互补。2005年和2007年,浙江省分别批准了5个和12个高职类中外合作项目,这些新设置项目的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评价都比较好,他们比非合作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和起薪率都要高,在条件相当时,因为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2)扩大高职中外合作的国家
跟浙江省学生普及的英语教育有关,与浙江省高职高专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国家的母语大部分为英语。而这些英语国家中,有13个分布在大洋洲,还有2个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生源相对不足,更加乐于接受外来学生入学,乃至就业定居。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具有人口多、距离远、费用高、合作门槛更高等特点,他们更多跟国内的本科院校合作,跟高职高专的合作项目相对较少。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德国,成为各高职院校接下来的合作重点,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已经跟德国某技术学院积极洽谈,准备跟他们合作办学。除了引进教学资源,也可以走出去,通过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来扩大中国高职教育的世界影响。
(二)紧跟产业升级,调整高职中外合作项目专业类别
经济结构变动与产业优化、产业调整、产业融合、产业转移等产业升级产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影响,并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才市场的新需求,在就业行业、就业者技能、就业职业、就业者数量的具体表现,通过就业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
(1)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设置合作专业
浙江仍将维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其在第二产业中的份额将不断缩小。浙江省将电子设备、医药、服装以及电机产业等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这些产业的发展特征与多元化、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化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相吻合,工科类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好,每年招生的学生人数也很多,比例较大。在高职中外合作专业设置中,要预测浙江社会发展对各学科人才的需求趋势、协调各个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明确各学科门类的性质和特色,增加机械制造、现代农业技术、现代服务业以及铁道、能源、矿产、环保等方面的中外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浙江产业经济顺利提升。例如旅游管理等新型服务行业的就业需求也较大,因此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澳合作酒店管理项目培养具有国际酒店经营服务与管理所需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几年来的教学和就业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目标。
(2)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调整招生人数
招生是高职中外合作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为招到足量的优秀学生,各个学校竭尽所能,尽量提高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保证学生的第一志愿,确保学生的报到率。经济管理类是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形势最好,分数最高的专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中,充分考虑招生情况,选择市场营销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合作,目前已经有三届毕业生,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在90%以上。在每年招生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志愿填报人数,调整两个专业的学生的人数,更好的满足学生期望,新生报到率也高于校内同类专业,取得较好效果。
(三)依托产业集群,鼓励更多区域举办中外合作项目
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支撑点,高职高专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进行中外合作专业的自我规划、自我定位,实现高职高专与地方经济和市场链接。
(1) 依托城市教育发展规划,拓展中外合作专业
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项目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杭州和计划单列市宁波,当地经济基础相对较高,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校内资源相对充裕,以及师资资源水平较高,正是这些条件,能吸引更多学生到这些学校就读,即使相对于普通专业更高的分数,也能完成招生计划,同时比其他高职院校的普通专业录取分数线更高。各个学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在高职中外教育领域获得政策突破。例如教育部和宁波市政府签署正式协议,建立首个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部将在各个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并且鼓励宁波市在中外合作办学、科研合作、留学生教育、师资培养、中小学校际交流等对外交流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
(2)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使学校与企业互为科研基地
企业是学校的用人单位,地方企业的科技攻关内容是高职学校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学校与企业互为科研基地,按企业发展需要,学校进行研究开发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按学校发展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实践场所和师资力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效果。就布局结构而言,要分类指导,各得其所,各有侧重,促使各区域的高职高专中外合作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夺得“中国鞋都”称号,要发挥温州区域经济的优势,发展制鞋类的中外合作教育项目,使学校与企业互为科研基地,区域高等高专院校间应加强互相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优势互补。
(四)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中外合作项目课程模式
(1)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应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职合作办学领域调整合作专业的设置, 重点建设一批新专业,弥补薄弱环节,开发中外合作特色专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不断更新中外合作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加大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新发展。大力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课程在先,专业在后的模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灵活性,增大学生对课程、对专业的选择空间,提升教学效果。从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的反馈来看,社会对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毕业生总体评价“好”和“较好”的比例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较强”比较突出。
(2)大力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
高职中外合作专业设置的“刚性”很强,专业设置过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导致现有的一些高职高专中外合作专业设置已经与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不均衡。浙江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点加强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软件技术、工业设计、物流管理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领域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借鉴国外同类高校的先进经验,引进、消化、开发各专业课程。通过中外合作专业课程的整合、重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3)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也必须紧跟步伐。例如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陈旧,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与考试结果,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训练的现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开设了校企合作的外语模块,增加英语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机会,提升教学效果。推出“竞赛+项目”实践教学模式, “以‘竞赛+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竞赛+项目”,让学生在完成“竞赛+项目”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实践水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中新合作项目学生在全国和全省的英语竞赛中获得12项奖励,获得社会和同行的高度认同。
总之,高等院校应立足当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色,合理调整和配置高职教育资源,主动开设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
[2]李洛,廖永红,陈建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3]卢致俊,曾华,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33).
[4]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 (30).
[5]孙百才,吴克明.多学科视角中的高校专业设置滞后[J].高等理科教育,2006(3).
[6]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柳清秀,杨菲菲.规避高校专业设置风险的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1).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