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名城的建筑指导思想
仿古建筑的兴起与后现代建筑理论的传播及在国际范围内掀起的寻根访古热不无关系。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否合乎我国的建筑现状尚待进一步探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后现代建筑理论在本质上有其进步意义。它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提出现代建筑要尊重历史,讲究文脉,装饰,主张“兼容并存”,“多元复杂”。尤其追求建筑的象征隐喻,突破了功能主义理性派的框框。在空间方面,它打破了现代派建筑抽象冷漠的空间(均质,各向同性,界面既定)转入富有变化,多层次,含蓄不定的无限空间,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新的空间模式;在形体立面上,运用变形,分裂,解体等手法,取得层次丰富,光影质感强烈,变化多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对古典装饰的运用则不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而是运用建筑符号学原理提炼抽象,创造了充满隐喻象征的建筑形式语言。总之,后现代建筑创造了不同于现代派建筑的空间模式,丰富了建筑的形体表现,增强了新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延续性和传统的尊重,尽管它有很大的片面性,起前途尚难预料,但毕竟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探索,这与我们为维持“古城风貌”而简单地搞模仿古建筑甚至照搬“明式”,“清式”等“法式”,性质截然不同。对后现代建筑理论的一知半解或打着后现代主义的旗号,大搞仿古建筑必然丧失真正的艺术创造。这断不是我们的建筑师创作无能,而是主导思想误入歧途。“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地方风格,传统风貌都是时代共同演进的生命形式,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活的写实主义。无论是讲民族性,地方性还是传统风格都必须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生活形态。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中国落后的封建经济文化的产物,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思想意识及生活形态造就的,它在当时富有创造性,合乎社会需要,但今天,社会发展了,就不能唯“古”是美,食古不化。借鉴传统本质是为创新,为现代生活服务。
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物质生产力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民族地域之特征及传统文化,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化艺术理论充实自己,冲破传统的约束,尤其是“保持古城风貌”这样认为的约束,在更广阔的建筑领域开拓思路,在环境,功能,物质技术,形象意境,传统文脉等等方面,对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探索,提炼传统建筑的内涵,要有波特曼创造现代共享空间<受传统启发>,柯布西耶创作朗香教堂<敢于在美学意识上冲破传统>,和支撑体住宅建筑的发明<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这样真正的具有哲学高度的艺术创造。我们不要怕失去传统,因为我们从来都是站在前任开辟的道路上,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货承认。靠“仿古”不但不能挽救传统,反而抹杀了我们城市的新的传统和新的特色。我们既不需要冷漠无情的“住人机器”,也不要再“国际式的方盒子”的上贴传统的标签。我们需要多功能,高效率,高技术的“智慧大厦”<新型的现代建筑综合体>;需要亲切宜人的住宅;需要现代交往、游戏的场所,更需要阳光,空气,绿化,实现与大自然和谐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总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我们时代的建筑,我们需要能真正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从来没见过的富有魅力的新的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更需要的是展现时代的甚是未来的社会生活气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