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之美对景观设计创意的启示
作者:陈露来源:原创日期:2014-02-24人气:1805
1.引言
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克拉尼曾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的确,大自然是最杰出的设计师,自然形态是设计造型的优秀原型,在人类的造物史和艺术史上都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一点。在变化万千的自然形态中,植物形态一直是设计师借鉴自然之美的重要方面。在景观设计中,美轮美奂的植物形态也为景观设计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启发。
2.植物形态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
2.1 形态学理论
植物形态是自然界本身就具有的形态,它同山川、日月、动物、矿物等自然景观中的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一起构成整个自然形态世界。植物形态经过若干万年的缓慢发展而形成的,其形态的变化也极其缓慢,是因为植物形态的变化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协调,这就使植物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2.2深层生态学理论
深层生态学认为这种试图减轻人类对环境冲击的努力最终会导致人们寻求用技术方法来解决伦理、社会、政治问题[][2]。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景观设计要与生态学相结合就要以深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能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自然,崇尚自然,并从中汲取营养。
2.3 仿生设计学原理
仿生物形态的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设计形态的突破与创新。它主张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的平衡。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而是借鉴动物、植物的生长机理和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设计对象的特点而使其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
3.植物形态之美对景观设计创意的启示
3.1景观设计创意源于对植物形态的抽象变形
从符号学理论来讲人类对于图形的最初认识都是来自于自然形态,而植物形态也是人类模仿的重要方面。在景观设计中,对植物的模仿主要是指对于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的模仿。植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
当然,抽象的植物形态对景观设计创意的影响不是自古就有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设计的认识只停留在植物形态的表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人们对植物形态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透过植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内在本质、线条、空间、色彩、比例等抽象形态。
3.2景观设计创意源于对植物形态的感悟
创意不是一种天赋也不是一种灵感, 它来自于一种态度, 那就是对自然的热爱, 对环境的尊重, 对天地万物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一种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
3.3植物形态的运用可以与功能性相结
景观设计首先是一种人的思想活动,其表现为艺术活动。多样化思潮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景观艺术风格,当代景观设计从表象上看是景观形式的多样化,其本质却是不断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对人类的更加尊重,更深入透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从形式入手,而且要始终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尽可能地为人服务。同时,现代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做成部分,单独的着眼于小范围的景观设计而不符合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不是好的设计。因此就要求景观设计时要从城市规划的功能性、从居民需求的功能性出发。在将植物形态运用在景观设计时不应只从美学价值上出发,可以与功能性相结合,从而提升景观设计的品味,增加景观设计的创意点。例如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商务区街道两旁可以看到由艺术家创作的景观作品。这些景观中很多是已模仿植物形态创作的,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并且兼顾公共座椅的功能,给人景观设计创意很强的启发。
3.4对当地植物形态特点的模仿有助于景观设计创意的产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景观设计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一种趋同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只有充分做到对地域性的关怀才能彰显地域人文和自然的韵味,才能让景观设计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俞孔坚说过:“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的创造,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4]因此,对当地自然地关注对景观设计的模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对植物形态的模仿强调将植物外部形态美感特征与人类审美需求的结合。人们的传统思维往往局限于现有的方法、体系,思维的触角伸展不开,触及不到事物的本源。然而当我们发现植物的一个奥秘,就会增加一种新的设计的可能性,就会带给我们新
的生存方式[][6]。因此,对植物形态的挖掘是我们景观设计创意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不断探索植物形态的精髓极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生态学意义将为景观设计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
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克拉尼曾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的确,大自然是最杰出的设计师,自然形态是设计造型的优秀原型,在人类的造物史和艺术史上都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一点。在变化万千的自然形态中,植物形态一直是设计师借鉴自然之美的重要方面。在景观设计中,美轮美奂的植物形态也为景观设计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启发。
2.植物形态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
2.1 形态学理论
植物形态是自然界本身就具有的形态,它同山川、日月、动物、矿物等自然景观中的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一起构成整个自然形态世界。植物形态经过若干万年的缓慢发展而形成的,其形态的变化也极其缓慢,是因为植物形态的变化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协调,这就使植物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2.2深层生态学理论
深层生态学认为这种试图减轻人类对环境冲击的努力最终会导致人们寻求用技术方法来解决伦理、社会、政治问题[][2]。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景观设计要与生态学相结合就要以深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能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自然,崇尚自然,并从中汲取营养。
2.3 仿生设计学原理
仿生物形态的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设计形态的突破与创新。它主张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的平衡。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而是借鉴动物、植物的生长机理和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设计对象的特点而使其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
3.植物形态之美对景观设计创意的启示
3.1景观设计创意源于对植物形态的抽象变形
从符号学理论来讲人类对于图形的最初认识都是来自于自然形态,而植物形态也是人类模仿的重要方面。在景观设计中,对植物的模仿主要是指对于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的模仿。植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
当然,抽象的植物形态对景观设计创意的影响不是自古就有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设计的认识只停留在植物形态的表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人们对植物形态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透过植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内在本质、线条、空间、色彩、比例等抽象形态。
3.2景观设计创意源于对植物形态的感悟
创意不是一种天赋也不是一种灵感, 它来自于一种态度, 那就是对自然的热爱, 对环境的尊重, 对天地万物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一种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
3.3植物形态的运用可以与功能性相结
景观设计首先是一种人的思想活动,其表现为艺术活动。多样化思潮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景观艺术风格,当代景观设计从表象上看是景观形式的多样化,其本质却是不断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对人类的更加尊重,更深入透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从形式入手,而且要始终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尽可能地为人服务。同时,现代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做成部分,单独的着眼于小范围的景观设计而不符合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不是好的设计。因此就要求景观设计时要从城市规划的功能性、从居民需求的功能性出发。在将植物形态运用在景观设计时不应只从美学价值上出发,可以与功能性相结合,从而提升景观设计的品味,增加景观设计的创意点。例如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商务区街道两旁可以看到由艺术家创作的景观作品。这些景观中很多是已模仿植物形态创作的,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并且兼顾公共座椅的功能,给人景观设计创意很强的启发。
3.4对当地植物形态特点的模仿有助于景观设计创意的产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景观设计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一种趋同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只有充分做到对地域性的关怀才能彰显地域人文和自然的韵味,才能让景观设计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俞孔坚说过:“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的创造,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4]因此,对当地自然地关注对景观设计的模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对植物形态的模仿强调将植物外部形态美感特征与人类审美需求的结合。人们的传统思维往往局限于现有的方法、体系,思维的触角伸展不开,触及不到事物的本源。然而当我们发现植物的一个奥秘,就会增加一种新的设计的可能性,就会带给我们新
的生存方式[][6]。因此,对植物形态的挖掘是我们景观设计创意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不断探索植物形态的精髓极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生态学意义将为景观设计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