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公共文化作用 提升文化软实力
作者:庄 芸来源:原创日期:2014-02-26人气:2257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2005年党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基本点的转变,即维护、保障、发展公民的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同时标志着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文化是精神活动的产物,除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的存在不仅折射出一个民族过去的文化智慧和文明成果,更蕴含着这种文化走向未来的基因,赋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源源不断的进取力量。这种力量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动力所在,也是职责所在。
发挥公共文化的引领作用,保证发展方向,实现文化强国。
文化是人的思想集合,而人的行为是有思想支配的。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文化的变革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以其公有性、公众性、共享性的基本属性,在文化发展中的社会效益、公众认同与传播效应日益显著。
社会的开放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混杂,泛娱乐化倾向不仅偏离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国民心理、社会风气、价值判断更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公共文化主体要构建自下而上的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为骨干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加入,扩大公共文化的覆盖面。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继承优秀传统、博采众长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文化为核心,使之成为人民价值取向的主导,大众文化的主领,引领发展、引领风尚、引领时代,形成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不断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谐,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经济、政治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发挥公共文化的教育作用,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提升国民素质。
文化的原意就是以文化人。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对于提高全民族精神素质和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增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提供了重要保障。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的,文化也应该是尊重差异、兼容并蓄的。但是包容和尊重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鱼龙混杂。公众的审美观和素质是需要培养和引导提高的。公共文化就是要以其覆盖面广、影响大的公益性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运用产品、服务的教育、审美、娱乐功能,帮助公众提高识别、鉴赏和审美水平,有效促进全社会文化品位和层次提高、促进公众文明素质提升。
以美国为例,由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是美国公众最主要的文化生活空间。虽然政府不得插手这些文化机构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但其活动项目必须响应、配合政府的文化工程和项目,在内容和目的上要适中凸显美国化和民族性。在西方其他的国家,公共文化设施被视为公民文化素质最基本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公共文化设施同样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是孕育和培养现代化社会发展必需的重要因素,必须承担其文化普及、推广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责任。思想文化是为人的利益和需要服务的,同时它也体现人们的世界观。当年,鲁迅先生毅然用手中笔代替手中刀,旨在“唤醒民众觉醒,改变国民精神”,正是看到了文化巨大的教化和启迪作用。要充分借鉴国外公共文化机构寓教于乐、互动探究、潜移默化的方式,以“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化育方式,把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倡导科学、文明的活动样式、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树立起崇尚知识、崇尚文明的风尚,提升公众人文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境界。
发挥公共文化的服务作用,保障文化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一种使用公共文化资源或公共权力来保障公共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观念的确立,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公共职能在文化领域的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目的是维护好、保障好、发展好公民文化权利,更好地改善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基层人民群众。一个城乡、一个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更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在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基本规范上形成共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008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免费开放,切实以文化民生的服务理念,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同时以乡镇文化站为基点,将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心下移。2006年开始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到2009年以新建、扩建446个乡镇文化站,基本实现了乡乡镇镇有达标文化站的目标。并制定乡镇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站人员培训计划来规范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服务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作用。文化惠民、文化民生,就是要求切实树立起服务意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发挥公共文化的推动作用,扩大国际影响,增强综合国力。
公共文化建设,对内可以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共享、鼓励文化原创,以达到凝聚核心价值、将强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对外则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传播文化理念、塑造文化形象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十一五”以来,我国致力于拓展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渠道,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实施了中华文化传播、多语种广播网建设、出版物对外推广等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有效地促使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跃升为文化大国,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样化文化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将地域文化霸权、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融入到国家建设中。每一次的文化变革不仅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发展,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法国思想家朗哥预言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产业已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以全新的方式改革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形态,构建我国的新文化、新经济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完善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引导、公共服务的广覆盖、高效能及产业化道路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泉。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推动了全面进步、普遍提高的文化繁荣,更在社会社会转型期,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包容开放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对文明礼仪进行传播、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对风气进行净化,促进了社会公平、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
软实力之所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因为对内构成民族的凝聚力、对外展现出对他国的吸引力、影响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引领、繁荣文化创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文化是精神活动的产物,除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的存在不仅折射出一个民族过去的文化智慧和文明成果,更蕴含着这种文化走向未来的基因,赋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源源不断的进取力量。这种力量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动力所在,也是职责所在。
发挥公共文化的引领作用,保证发展方向,实现文化强国。
文化是人的思想集合,而人的行为是有思想支配的。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文化的变革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以其公有性、公众性、共享性的基本属性,在文化发展中的社会效益、公众认同与传播效应日益显著。
社会的开放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混杂,泛娱乐化倾向不仅偏离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国民心理、社会风气、价值判断更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公共文化主体要构建自下而上的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为骨干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加入,扩大公共文化的覆盖面。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继承优秀传统、博采众长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文化为核心,使之成为人民价值取向的主导,大众文化的主领,引领发展、引领风尚、引领时代,形成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不断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谐,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经济、政治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发挥公共文化的教育作用,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提升国民素质。
文化的原意就是以文化人。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对于提高全民族精神素质和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增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提供了重要保障。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的,文化也应该是尊重差异、兼容并蓄的。但是包容和尊重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鱼龙混杂。公众的审美观和素质是需要培养和引导提高的。公共文化就是要以其覆盖面广、影响大的公益性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运用产品、服务的教育、审美、娱乐功能,帮助公众提高识别、鉴赏和审美水平,有效促进全社会文化品位和层次提高、促进公众文明素质提升。
以美国为例,由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是美国公众最主要的文化生活空间。虽然政府不得插手这些文化机构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但其活动项目必须响应、配合政府的文化工程和项目,在内容和目的上要适中凸显美国化和民族性。在西方其他的国家,公共文化设施被视为公民文化素质最基本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公共文化设施同样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是孕育和培养现代化社会发展必需的重要因素,必须承担其文化普及、推广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责任。思想文化是为人的利益和需要服务的,同时它也体现人们的世界观。当年,鲁迅先生毅然用手中笔代替手中刀,旨在“唤醒民众觉醒,改变国民精神”,正是看到了文化巨大的教化和启迪作用。要充分借鉴国外公共文化机构寓教于乐、互动探究、潜移默化的方式,以“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化育方式,把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倡导科学、文明的活动样式、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树立起崇尚知识、崇尚文明的风尚,提升公众人文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境界。
发挥公共文化的服务作用,保障文化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一种使用公共文化资源或公共权力来保障公共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观念的确立,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公共职能在文化领域的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目的是维护好、保障好、发展好公民文化权利,更好地改善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基层人民群众。一个城乡、一个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更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在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基本规范上形成共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008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免费开放,切实以文化民生的服务理念,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同时以乡镇文化站为基点,将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心下移。2006年开始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到2009年以新建、扩建446个乡镇文化站,基本实现了乡乡镇镇有达标文化站的目标。并制定乡镇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站人员培训计划来规范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服务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作用。文化惠民、文化民生,就是要求切实树立起服务意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信息传播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发挥公共文化的推动作用,扩大国际影响,增强综合国力。
公共文化建设,对内可以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共享、鼓励文化原创,以达到凝聚核心价值、将强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对外则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传播文化理念、塑造文化形象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十一五”以来,我国致力于拓展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渠道,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实施了中华文化传播、多语种广播网建设、出版物对外推广等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有效地促使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跃升为文化大国,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样化文化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将地域文化霸权、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融入到国家建设中。每一次的文化变革不仅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发展,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法国思想家朗哥预言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产业已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以全新的方式改革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形态,构建我国的新文化、新经济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完善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引导、公共服务的广覆盖、高效能及产业化道路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泉。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推动了全面进步、普遍提高的文化繁荣,更在社会社会转型期,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包容开放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对文明礼仪进行传播、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对风气进行净化,促进了社会公平、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
软实力之所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因为对内构成民族的凝聚力、对外展现出对他国的吸引力、影响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引领、繁荣文化创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