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 的在《尖叫》的背后
一、爱德华·蒙克
《尖叫》(The scream,1893年)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19世纪末开始创作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中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也经常会与蒙克的另外两幅作品《绝望》(Despair,1892年)和《忧虑》(Anxiety,1894年)一起,组成“尖叫三部曲”系列。
蒙克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他在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进入了由弗利兹·陶劳(Frits Thaulows)开办的“自由风格学院”,他在巴黎受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影响。但这两派的理念却不能忍受以表达痛苦和沉重情绪为主题的作品。因此虽然蒙克的作画风格接近后印象主义,以表达情感为主,但他的作画主题则属于表现主义。
从1891年开始至第1892年春季的这段时间,蒙克完成了《生命的饰带》组画的主要人物。而《尖叫》一作正是这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关于《尖叫》
《尖叫》这幅作品的名称,在挪威语中写作“Skrik”,意为“尖叫”,也译为“呐喊”。但是显然“尖叫”和“呐喊”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呐喊”所表达的叫喊是具有内容和目的的动作,而“尖叫”则是出自痛苦和压抑的歇斯底里的爆发。虽然“呐喊”的译法更文艺,但就蒙克这幅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而言, “呐喊”远不及“尖叫”一词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冲击。
在这幅作品中,主体形象被置于前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位置。这个主体形象之所以只能被称为“形象”,因为与背景的两人相比较而言,这个形象没有外貌特征,也无法判断性别,甚至并不符合人体的结构和比例,只是一种人格化和具象化的“形象”。它拥有一张与骷髅或幽灵相似的面孔,在橘黄色的光中显得削瘦和枯黄。它以一个正面的角度面对观众,使人无法判断它到底是在将双手拢在面前呼喊,还是在捂住双耳尖叫。但无论是哪一种,这个正在压抑中爆发的形象仍被鲜活地表现出来,彷彿声音透过颜色从画中真实地传递到观众的耳中。它的身躯表现出一种近似于扭曲的弯度。黑色的衣服上,橘黄色的斑点依稀可见——这种将环境色以斑点的形式表现在绘画中的画法显然是受到了印象派作画风格的影响,以蓝紫色来处理衣服的亮部,使得它的面部和衣服在整体的灰调中,由黄色和紫色这对补色相结合而产生出的一种颜色上的矛盾和对立。这种对补色的的使用在整幅作品中多次使用,这样的手法使得画作充满不和谐的对立色,而这些颜色上的矛盾和对立,更是一种对焦虑、恐惧、悲伤和憎恨的成功阐释。
在主体形象的背后,用胶黏状的曲线表现出的背景前,一条栏杆斜插入画幅,并在左边向远处延伸,使这条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透视感。就整幅画而言,栏杆和路面是最为写实的部分。棕黑色的栏杆向左前方延伸,暗色随之变亮,颜色的对比度也逐渐降低,在路面的尽头便显出明亮而又模糊不清的效果。近处栏杆则在颜色和明亮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对比:暗部直接采用纯黑上色,亮部则用非常鲜亮的橘红色的环境色。这种近暗远亮,近清晰远模糊的处理方式,成功地表现出了道路的距离感,也在位置距离和感情距离两方面都拉开了主体形象和背景中两人的距离,在展现主体形象极度的悲伤和痛苦同时,也将背景人物的冷漠的姿态表露无遗。而近处背景中的黑色也犹如一片阴暗的影子,一直跟随在它的周围,进一步加深了画面悲观的情绪。栏杆的透视感使得道路打破了画面的束缚,一直延伸地推向观众。
而关于背景里两人的形象,在蒙克“尖叫三部曲”的第一幅作品《绝望》中也曾出现过,因此并无法就此判断这两人正是蒙克在笔记中记录的两个朋友的形象——因为《绝望》的初稿完成时间早于笔记的记录时间。事实上关于背景的两人,他们很可能也只是个“形象”,一种对于某种感情或某种现象的具体表现。
画面右上角的背景所描绘的是挪威海峡。这个背景作为“尖叫系列”的另一个重要的构图特点延续下来。天空的颜色由红色和黄色的条带交织而成,其中覆上的几笔蓝紫色的线条使天空的颜色更加丰富。大地则是用黄色、深蓝色和冷暖相间的灰色调组成的三个色块相接而成。海湾的风景几乎无法看出任何具象的细节,而是一大块由颜色组成的柔软而胶黏的形状。单从颜色看,观众很容易形成背景中所描绘的是一篇蓝黑色的海水包围住黄色小岛的错觉。在这幅作品中,海水的描绘方式最具有印象派的风格:注重用变化的色块来表现晚霞在水中反射出的橙黄色,而基本舍弃了海水的固有色,只在海陆相接的部分添加上一层冷色,海水上依稀可见几条船只,而沿海的城镇则是由蓝黑色来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后印象派的表现风格,这幅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颜色并不一定是蒙克所看到的真实景色,在绘制中色彩的选择受到了作者自己的情绪和感情的影响。在这种表现方式令画面的颜色同感情的宣泄直接联系在一起,使得在传统绘画中作为表现工具的颜色开始能够表达作者情感和理念。而蒙克所表达出来的,正是他那种源自对世界过分敏感的感受。而这种过分的敏锐也是他在创作中倾向于自主表达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蒙克这组绘画——包括《尖叫》在内——于1893年12月3日在柏林市林登19号一楼的几间房子力办的展览中展出,并成为其中最吸引人的六幅作品之一。这联名为系列《爱》的六幅作品,是之后他所完成的《生命的饰带》组画中的一部分。《爱》系列组画包括了《心声》、《吻》、《吸血鬼》、《妒嫉》和《尖叫》。这组画显示了性爱从青春期的变化开始发展出来,是如何逐渐成熟而最后全部的感情全部都融入了嫉妒和失去的痛苦与愤怒之中,而《尖叫》所体现的正是其中代表“失恋”的一环。在这幅作品中,因失恋所体现出的纯粹的激怒情绪由一种新的形象体现出来,这种刨除了写实束缚的表现形式使一切笔触得以单纯为表达主观情感而存在。
三、重复创作
《尖叫》这一题材共有四个版本:流传最广的版本是用蛋彩、粉彩、厚油画纸,绘制于1893年,91×73.5cm,现藏于奥斯陆国家画廊;第二个版本为作于1893年的金属板蛋彩画,83.5×66cm;第三版本为作于1895年的石版画,35×25.2cm;第四版本为同样作于1895年的粉彩画。后三个版本均现藏于奥斯陆市立蒙克美术馆内。
重复创作是他绘画生涯中的另一个特色。蒙克一向喜欢隔几年或者十几年后,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重新创作某一幅作品。画面的构图不变,而作画的风格、手法以及画面所表达出的情绪、气氛和内涵则会有所变化。这一特点在他很多作画题材上都有所体现。对于他重复创作的理由,如果我们推测这纯粹只是出于市场和委托人的需要难免有欠妥当。
蒙克希望以这种方式,对他早年的生活及后来的努力和痛苦作一个回顾。而他所的每一幅作品,实际上都是他对事物第一印象的感受的深入刻画,并将记忆重复、深刻、保留下来的结果。随着时间、感情的积淀和他对新范畴的探索,蒙克令同一个题材的作品通过重复创作表达出了不同以往的内涵。“我并不是画我现在看到的,而是画我过去看到的。”这里所谓的“画我过去看到的”,其真正的意味其实正是对在记忆中失去的事物的一种回顾和补偿。
四、“写出你的生活”
蒙克的绘画,摒弃了一切艺术创作的规范,并完全与正统的画廊、学院和艺术机构想对立。他试图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观作品在当时并不得到公众的理解,并被认为是自创的、绘画基础不稳、可怕而危险的创作而无人问津。蒙克本人也遭到世人的嘲笑和诋毁,甚至被当做一个精神错乱、轻率散播不正常思想的病人,极少有人能与他意气相投。这些艺术的革命者通常都会在需要认同和追求真理与理念的矛盾中挣扎,他们的作品没有买主,找不到赞助人,没有官方的社会艺术团体的庇护——反而会因为他们的“特异独行”受而到责备和攻击。
在1892年柏林美术家协会的展出中,蒙克的作品遭到了柏林各界人士的批评,最终甚至被柏林美协宣布将他的作品隔离起来。然而他的作品仍然得到了一部分具有革命精神的艺术家、特别是年轻艺术家的了解和欣赏,因为他的作品并非为了迎合大众安全感的需求,而是一种对生活和存在本质的深入探索。而蒙克本人在这次事件中则显得异常激动和乐观,他在给凯琳姨妈的信中写道:“从来没有过如此有趣的一段时光——像画这样清白的东西也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