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与安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1. 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1.1产业转移的内涵
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都未达成共识,只是认同产业空间搬迁现象。该现象按照目的分为扩张型产业转移和衰退型产业转移。前者是因为为争取更多的利润转移,后者则是因为目前的发展形势利润不大,不转移将会被淘汰。
结合本文研究的重点,给出产业转移如下的定义: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资源禀赋或产品需求的变化,伴随着某一产业扩张或衰退,在市场导向或政府政策引导下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空间运动。
1.2产业结构优化内涵
目前国内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未达成共识。周振华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分析被大多数人认可。他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分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并对这两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苏东水 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做了进一步优化,认为它是一个动态进程,能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但是,李红梅却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不同的见解,认为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
结合以上研究,笔者给产业结构优化下如下定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1.3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承接产业转移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会产业影响,这点是无容置疑的,但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学者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
叶燕 研究表示,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利用产业转移的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进入,通过企业间的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改善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杨卫丽 表示尽管通常我们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的提升是有利的,但是有些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问题更多,比如利用外商投资的状况与其优势很不相称,FDI注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的外资来源单一,与技术来源不一致,不加选择地盲目承接,如此对承接的产业不进行筛选,必须也会影响到承接地产业的协调性。
刘遇洲 认为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正在经历产业又一次升级和调整,他们国家有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逐渐转向东南亚。而长三角地区可以趁此机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移出高污染、高能企业,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纵观现有文献,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演化影响研究侧重于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而对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国内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经济数据,对承接产业转移与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做出一些理论创新。
2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2006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加速了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转移。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提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安徽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国家发改委进行调研后,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的请示,并在2009年1月得到国务院领导同意;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由此,皖江城市带便成为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区域。如今,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等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构成的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近60%。
安徽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1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39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出口267.5亿美元,同比增长56.6%,进口125.7亿美元,同比下降11.6%。 安徽省对外来投资一直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2012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6.4亿美元。 其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外资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占全省70.4% 。
表2-1 2006-2012安徽GDP增速、实际利用外资及增速 单位:亿美元、%
年份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GDP增速 |
12.53 |
14.17 |
12.67 |
12.94 |
14.59 |
13.51 |
12.1 |
实际利用外资额 |
13.9 |
30 |
34.9 |
38.8 |
50.1 |
66.3 |
86.4 |
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速 |
101 |
116 |
16.3 |
11.1 |
29.1 |
32.3 |
30.3 |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信息网、 安徽省商务厅官网
2012年全省1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4952个,实际到位资金5283.2亿元,同比增长26.4% 。 全省各市实际到位资金均超100亿元,合肥、芜湖、宣城、滁州、蚌埠、马鞍山六市超300亿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202个,实际到位资金3535.8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省67.0%。从资金来源看,沪苏浙两省一市仍是主要省外资金来源地, 2012年在我省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共3154个,比上年增加375个,总投资额12909.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910.1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省55.1%。 皖粤经贸合作活动效应持续显现,广东省在皖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457个,到位资金568.2亿元,占全省10.8%,居第五位。福建在皖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67个,到位资金325.3亿元,占全省6.2%,居第六位。从外来投资的产业分布看, 第一产业实际引资比重小增,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为2.20%、64.97%、32.83%,一产、三产分别增加0.36和2.40个百分点,二产下降2.7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际引资116.1亿元,第二产业实际引资3432.6亿元,第三产业实际引资1734.5亿元。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项目引资比重占全省 61.5%。
表2-2 安徽历年利用省外资金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
1265.5 |
2160.9 |
3226.5 |
4639.7 |
6863.7 |
4179.7 |
5283.2 |
增长幅度 |
57.9 |
70.8 |
49.3 |
43.8 |
47.9 |
|
26.4 |
数据来源:安徽合作交流网
注:2011年和2012年统计口径为1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
由上表可以看出,安徽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增长迅速,2006-2012年利用省外资金增长迅速。2012年1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达5283.2亿元,是2006年实际到位所有省外资金的3.2倍。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以东部三大经济圈为主。在实际到位的省外资金中,长三角的资金保持较高的比重。 近年来安徽省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06-2012年安徽第二产业利用省外资金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55%以上。同时,第三产业利用区域外资金也呈逐年加快态势。
3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产业转移可以带来安徽经济总量的增长这一点是无疑的,那么产业转移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作用于安徽产业结构进而起到优化的作用呢?
安徽的产业结构优化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效率、产业结构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高,这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可以使安徽在资源配置方面进一步优化,使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
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产业内部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产业结构高效化、高度化和合理化。对于安徽而言,承接产业转移可以提升安徽产业的高度化,而产业移入后使得安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可以解决产业结构高效化的问题,加上政府对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与规范作用,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安徽产业结构的优化。
3.1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安徽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上升过程,也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升级。安徽目前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最终目标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安徽转移时不仅仅是带来先进产业,而且也会带来生产要素,比如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等。首先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为安徽带来资金,缓解省内资金短缺的问题,有了资金就可以用于购买先进生产设备。第二,产业转移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使安徽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整体提高,而安徽通过对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学习,还可以形成技术创新,对省内产业形成技术扩散效应,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安徽技术结构得到优化,而技术结构的优化又可以给安徽的整体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完成安徽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即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再者,在技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壮大安徽的科研、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形成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推动安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安徽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方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而且由于产业转移的承接,必然也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的技能,这些都可以促进安徽的企业效率提高,促进技术观念与管理观念的更新,从而间接性地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3.2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遵循再生产过程对合理性的要求,追求产业规模适度、增长速度均衡和产业联系协调。但是从产业的发展来看,产业自身是不太可能自我进行合理调节的,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就需要由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规范和引导。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来看,需要由安徽政府在进行引起产业、项目时,要优先将资金引入到增长较慢的基础产业上去。因为基础产业的投产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投资回报率又相对较低,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选择投资项目时,往往不会主动进行基础产业的投资,而是更愿意投资在高回报、见效快的项目上,但是安徽的基础产业发展始终比较缓慢,由于政府资金实力偏弱,投资能力有限,所以基础产业的发展已经制约到安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
所以,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通过政策进行政策性的引导,将外来资金引入到这些行业中,比如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可以实行信贷利息优惠、减免税收等,以及必要的政府补贴,从而使基础性产业可以得到发展,由于这些产业的基础性,因此,只能由政府负责进行安排。另外,安徽政府对承接的产业重点引导到具有一定的配套企业集群的地区,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如将承接产业引入到“示范区”,使得产业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联系,因为产业的集群效应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集群内的产业上下游企业交叉、交错联系的越紧密,越能够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通过政府对安徽承接产业的合理引导,让承接产业进入到能够带动地区产业整体发展的地区,可以有效加强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协调与联系,从而达到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的,完成产业结构优化。
3.3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安徽产业结构高效化
安徽产业结构高效化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通过降低低效率产业在整个产业的比例,而提高高效率产业的比例,使得资源在各产业中的分配更加优化,从而使安徽的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得到提高。首先,承接产业转移会使安徽的市场竞争提高,而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就可能因为高效企业的进入而被淘汰,使资源的配置结构得到优化,也促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其次,承接的产业往往会安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产业本身也在选择对其发展更为有利的条件,所以承接的产业在安徽因为具有比较优势,将更容易得到快速发展。另外,以产业转移方式进入安徽的企业通常带动生产要素一起转移,这些企业在安徽由以往的间接竞争变成省内同行业的直接竞争,而这些企业又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所承接的产业在安徽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的结果将是低效率企业退出,而原来用于低效率企业的资金则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中,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也会也充实了商业、餐饮等第三产业中,可以促进安徽第三产业的发展,间接优化安徽的产业结构,或者是低效率企业被兼并,并购后促进企业整体的实力提升,使企业的规模优势更加明显,也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最终使安徽的产业结构高效化。
4.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已是必须趋势,那么安徽应如何承接,总体思路是什么?这决定了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效率高低。首先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发展规律为基本原则,在承接时提高主动性,利用好安徽邻近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并且充分考虑安徽的资源优势和科教优势,借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主动加入到区域分工中,努力承接合适产业,并有意识地培养出产业群,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次要重视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说,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有优势、有条件、有利于结构优化的产业要主动承接,对于条件相对不足,但是具有发展潜力,且对结构优化有重要作用的产业要努力创造条件进行承接。
具体来看,笔者认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主要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要有选择地承接。必需要明确,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促进安徽的产业总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安徽的第二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已经比较大,第一、三产业比重却较小,因此,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时,对于第二产业更应当是有选择的,承接能耗低、效益好的产业是首选,比如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往往有着较好的发展潜力,因此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应是主要的承接产业。第二,承接产业要结合安徽的发展优势,安徽的优势主要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优势,其中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安徽在非金属矿产、以及金属矿产中的铜、铁等有着较高的储量,在煤、碳方面也有着自然资源优势,因此,对于这些安徽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也可以是安徽承接的主要产业。第三,对于第二产业的承接要注意承接的同时必须以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为主导思想,且要努力将资金引向第一、三产业。
参考文献:
[1] 翟应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 魏亚平.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
[3] 李鹤虎.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4] 周晓红.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政策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3):192-193.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