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女性意识解读
(一) 追求自由恋爱意识的萌芽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出身贵族,有着良好的教养。但是高贵的血统却没有给这个善良阳光的小女孩带来理想的爱情生活。安娜的父母早逝,她从小被寄养在姑母家。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姑母就做主将她嫁给了当时有权有势的奥布朗斯基公爵——一个比安娜大二十岁左右的男人。结婚后的安娜很努力地去爱自己的丈夫,她经常向丈夫撒娇,分享她的小情绪。她很努力地想要成为一个贤惠的太太,也很想成为一个合格又幸福的伯爵夫人。理想总是很丰满,但往往现实要比想象中骨感的多。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八年,年轻美丽的安娜并没有得到丈夫卡列宁的心,在卡列宁的心中,只有官场才是他的世界,只有权势才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迎娶安娜也不过是官场打拼的一次应酬而已。在他看来,妻子除了可以绵延子嗣以外,也就如同男人身上的一件饰品,只是用来彰显男人的身份和地位的东西。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封建制度下的包办婚姻导致了安娜婚后压抑痛苦的爱情生活,安娜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她的爱情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极度空虚的。在这种极度空虚的精神生活的指引下,一种自由恋爱的女性意识慢慢在安娜的心底形成。安娜知道自己是“需要爱情而活的女人”,但是自己的丈夫并不懂,安娜认为:“他什么也不懂,什么感情也没有…他不是一个男子,是木偶…他不是人,他是一架官场机器,他不懂得我是他的妻子…”在她心中,需要自由恋爱的意识慢慢的萌芽,然后慢慢长成一根导火索,最终在安娜探亲的途中,被一个叫做沃伦斯基的男人点燃,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二) 长期婚姻压迫下的呐喊与追求
安娜偶遇了沃伦斯基,也很快被这个翩翩风流的青年军官所吸引。在安娜的眼中,沃伦斯基的帅气外形和浪漫的性格都是自己心仪的。他懂自己的美丽,她把他当成是知心的人。沃伦斯基的确被安娜无与伦比的美貌深深吸引,以至于眼中再放不下别的女人,包括吉蒂。他认为安娜的一切都是迷人的。他们寄情在各种能相见的宴会,佩特西公爵夫人也乐得做他们的中间人,为他们搭桥牵线。这样的日子终于让长期生活在婚姻压迫中的安娜尝到了恋爱的甜蜜滋味,但是安娜却亲手将这种生活扼杀了。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典型的官僚主义维护者,他虚伪自私,固执且无趣。但安娜不同,她青春貌美,善良阳光,是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少妇,她需要爱情的滋润,需要恋爱来填补自己情感中的空白。所以她想做的并不仅仅是沃伦斯基的情妇,她想要将这份爱情公布于众,让这种恋爱关系能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公众视野,而不是像其他的公爵夫人那样,只能享受偷情的乐趣。所以,她可以在沃伦斯基摔下马后,忘情的惊呼和流泪,也可以在马车上向丈夫坦白自己的心迹:“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在某些方面来说,安娜是非常勇敢地。她敢于正视自己的感情,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敢于提出离婚。但是,19世纪末期的俄国,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准予离婚的。因为当时妇女偷情是被接受的,同样男人也给予了极大的权力去享受情欲。没有哪个夫人会像安娜一样“想不开”,放着堂堂的公爵夫人不当,偏偏要自己走向灭亡。但是安娜受够了,所以她选择离家出走,选择了与沃伦斯基私奔,她内心深处沉睡的女性意识彻底的被她的热情点燃了。
(三) 亲情与爱情的两难抉择
安娜与沃伦斯基出走后,生活在沃伦斯基在乡下的庄园。在安娜期盼得到真正幸福的时候,厄运却一点一点向她逼近。安娜可以不顾所谓“娘家人”的感受,也可以不顾丈夫卡列宁的脸面,但是有一个人仍然紧紧牵挂着她的心,那就是她的儿子。我们常说,母爱是无与伦比的。这句话放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都是对的。安娜对儿子的爱慢慢演变成对孩子的愧疚,她开始反省,自己并不是一个贤妻良母,自己因为爱情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孩子。此时的安娜又开始生活在了水深火热的矛盾之中。渐渐地,沃伦斯基觉得她变了,她也觉得沃伦斯基变了,他们不再是柔情蜜意的知心爱人,他们会因为一点点的小事而争吵不休。后来,安娜终于明白,沃伦斯基也并不是真的爱着自己,他只是喜欢美丽的容貌和迷人的身段,自己也不过是他满足虚荣心的一个猎物。安娜曾经说过:“我要的是爱情,但是我的爱情没有了…”
她牺牲了一切——家庭、儿子、名誉、地位,只是想换取爱情。但是当她获得了爱情,她才发现自己还有羁绊。这就像我们为商品消费,等商品到手,我们却发现自己也舍不得金钱,到最后很可能演变成财物两空。
二、 阶级限制与女性意识的冲突
(一) 上流社会婚外情的罪
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是封建制度统治的社会。那个时候俄国的农奴制刚改革后不久,制度的变更更多的是引导了社会风气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包括婚姻观念。安娜这个形象就是托尔斯泰将当时社会的萌芽的女性意识镶嵌在一个个性鲜明的贵族夫人的精神中所形成的。安娜同其他的公爵夫人没什么不同,都要出入各种宴会,结交同为上流社会的其他公爵、伯爵的夫人,同时要为各自的丈夫“撑门面”。而她们本身与各自的丈夫之间,很多都没有爱情的存在,就像陶丽和列文。但是这些贵族夫人们却可以享受所谓的爱情,就像我上文中提到的,太太们的偷情是被接受的,就算是自己的丈夫知道了也无所谓。帮安娜和沃伦斯基牵线的佩特西公爵夫人就是上流社会中一朵有名的交际花。而男人则有更大的权力去沾花惹草,只要做的不是太过火,完全不会有舆论压力。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安娜,在意识到她根本的不到丈夫卡列宁的爱的时候,遇见了沃伦斯基,也顺利坠入爱河。一切都无可厚非,即使这段感情被其他人知道,甚至被卡列宁知道了,他们还是可以自由来往。这都不算是罪,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但是安娜做的太过火了。她想要的是光明正大的爱情,是她个性的释放以及对自由恋爱的追求。所以她要求离婚,离婚不成就离家出走,她的这种做法犯了大忌。就连佩特西公爵夫人都觉得安娜犯的罪太大了,定要与安娜绝交才可以。因此安娜失去了甚至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地位。
(二) 该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真心觉得安娜应该生活在现代。高贵的出身,美若天仙的容貌让她注定要成为女神。但世事往往事与愿违。安娜偏偏生活在那个万恶的父权主义时代,尽管她勇敢的想要冲出牢笼,但最后仍然走向了死亡。沃伦斯基曾经对她说:“你心情烦躁主要是由于不明不白的状况。”沃伦斯基所说的状况,就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规矩”,以及安娜已经没有家庭的这个事实。还有就是安娜企图打破当时社会的一些“潜规则”来彰显她的个性,来追求所谓的自由恋爱这种荒唐行径。不得不说,安娜的女性意识是超前的,但同样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她的局限性就来自于社会教条和贵族修养。
安娜接受了二十几年贵族女孩应该接受的教育,她们应该有得体的着装、优雅的谈吐以及上流社会需要的一切社交礼仪。父权主义已经在她的心里根深蒂固,她最先想到的是“他”而不是自己。所以就算安娜成功出走,也没有办法摆脱背弃家庭来换取爱情的愧疚和自责。其实安娜本身希望自己是一个贤妻良母,这就直接导致了精神的分裂。一方面她想要扮演合格的公爵夫人,另一方面,她不甘心没有爱情滋润的生活。女性角色与女性意识的天人之战,最终将她自身打败,引领她走向死亡。
三、 安娜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注定是个悲剧。首先,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十九世纪70年代的俄国,当时仍是封建制度的俄国正遭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大力度攻击,俄国社会也是动荡不安、敏感尖锐的。但是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其实很推崇封建制度下上流社会或者说当时贵族的文化道德。像安娜这种超前的女性意识在大背景下是不容肯定的。所以说,虽然托翁将安娜设计的这样可爱美丽,但是同样生活在封建社会下的托尔斯泰,不可能给安娜一个好的结局。
其次,安娜为了获得爱情背弃家庭的做法,严重与当时的人文道德相悖。就像托翁为安娜描写的内心斗争一样,托尔斯泰和安娜一样重视家庭,当安娜离家出走以后,大的社会环境就决定了安娜将会失去一切——家庭、名誉和爱情。安娜的个人性格太过鲜明,她与同时代的其他贵族妇女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这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引导了小说的发展,同样,这种个性也必定会被当时的社会所吞噬。
四、结语:
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女性注定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女权斗争的胜利。安娜的悲剧告诉我们,在没有经济和个体独立的情况下,迸发的女性意识只会由庞大的社会背景所湮灭。安娜是一个非凡的女性,托翁将美丽与悲情汇于她一身,表现出了一个可悲可叹、可歌可泣的女性形象 。
参考文献:
[1]陈秉义. 浅论女性意识——《致橡树》的解读 [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
[2]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