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颂》与《九歌》的差异及原因——文学论文
《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史的源头,都对远古时代祭祀活动有所记载。《诗经》采贵族乐音与各地民声,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楚辞》“信鬼神,好淫祠”,巫风神话盛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周颂》重现了西周初以周王室为主祭的祭神拜祖场面,而《九歌》则是战国时期由屈原在楚祠民间歌舞乐的基础之上所制。两个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文学产物,必然会存在突出相异之处。通过祭祀对象、内容、情感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在同以祭神为主题的祭祀活动中,《周颂》《九歌》分别呈现出了理性的现实性和感性的浪漫情怀。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化脉络和风格特点,可以追溯到周楚两地不同的社会意识和文化习俗中去。
一、《周颂》与《九歌》的祭祀对象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早在殷商时代祭祀就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凡决策主事皆要问卜请示“鬼神”。西周在这一宗法思想上有了继续发展。《周颂》当中除祭天神之外,还有相当多的篇目记载周人“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尤其以祭祀先人、赞美祖先最为突出,所祭祖先主要有文、武、成、康等。此时周人对祖先与神明已经分而论之,不再神秘化,或颂扬祖先生前功德、祈求祖先佑护,如“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清庙》);或天子诸侯自述勤政、上报社稷,如“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昊天有成命》)等。
南楚同样继承了中原地区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传统,包括对山川、河流、日月等物的崇拜。纵观《九歌》诸篇,鲜少有关于南楚统治者及其先人的歌颂。从《东皇太一》、《云中君》到《山鬼》、《礼魂》,有关自然神的送迎贯穿了南楚祭礼的整个过程。其中,除《国殇》祭人鬼外,其余篇目的祭礼对象皆为掌管山川河流等的自然之神。从性质上可分为“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和“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两类,每一个篇目名称即为所祭之神,并且细化到了目之所及的各个自然形态中去。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历史文化,统治者皆恪守尊祖、奉祖。这种意识与行为早已经由一种王室祭礼深入到民间,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礼教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先秦,祖先崇拜是维系宗族稳定的心理依赖,实际上“是以抹煞宗族成员的自主性,强化宗族整体的虚幻性,导致宗族首领的全面独裁统治为实现步骤的”①。在殷人看来,祖先以神灵的面貌出现,出于血缘而保佑和谴告后代的言行。祖先的神化打通了生人与死者的虚幻世界,而在现实中掌握沟通天人的权力的正是今王,这就为宗法制度寻的了干政、发展的前提。因而在西周时期,表达祖先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往往呈现出宗法与政治的合一性。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殷商时代鲜明浓烈的宗族祖先崇拜观念的延继。常金仓认为祖先崇拜来自于政治因素的制约。在中国,以家族为核心的政权的确立和巩固往往不是出于氏族选举,而是通过武力获得。在此前提下,统治者必然需要“美大王”以感激和纪念祖先的功绩。周朝的祖先崇拜不仅是周王室感激颂扬先人功德的表现,更是将祖先上升为黎民心中精神护佑者高度的一种行为,以达到竖立周王室受昊天之命的至高无上性继而巩固政治的目的。
无论是西周还是南楚,都继承和吸收了殷商时代的宗族祖先崇拜观念。反观《九歌》大篇幅的神灵颂歌,却并不是南楚文化不重视对祖先的崇拜。首先,楚国自古位处江汉流域,自身孕育着百越、苗蛮、氐羌、巴蜀等诸多原始文化。时至战国,楚国为占地辽阔的大国,中原和地域文化的杂糅已然造就了楚文化独有的巫鬼繁盛、“民神同位”的特点,有其地域性和特殊性。因而《九歌》“多为把山川薮泽、日月星体拟人化,不仅神具有人性,在宗教仪式活动中,人也可以具有神性”②。这是庄严的西周祭祀所无法比拟的。其次,春秋之前鲜少有楚国宗庙的相关记载,武王即位后,楚国才有十分系统和完整的宗族祖先崇拜活动,如《左传》、《礼记》等记载了楚王“示武功”、“告成事”、祭祖、告娶妻、问“主社稷”等史实。以上属于以政治、军事等为目的先王崇拜或宗族祖先崇拜,强调决策或活动的郑重性和严肃性,是与殷周的中原文化相磨合的结果。但《九歌》乃“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显然并不是出于这种目的和级别的祭拜活动,自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祖先参预。
二、《周颂》与《九歌》的祭祀内容
“颂”曾被指出最切近于“诗”概念的本意,即被之金竹,用载歌载舞的方式颂祷叙功。从祭祀具体内容上看《周颂》以称颂上帝、歌颂祖先功德、祈求保佑国土子民构成了祝词的基本内容。其语言“约而尽”,多是直接赞美祭祀对象,如用“穆”、“显”等词赞言天神的美德,用“骏”、“德”等称颂祖先的伟绩。周人还将十分重视的农事生产编入颂词中,特别是“秋报社稷”的《载芟》《良耜》两首祝词,“元日祈谷于上帝”,详细描述了从耕种的过程到丰收的喜悦,末尾说明了从古自有这种籍田礼仪。《臣工》和《噫嘻》则用于致戒农人无误农事各司其职。另外,我们还能够找到关于周人祭祀仪式和所用物品的描绘。“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有瞽》),“我将我享,维牛维羊”(《我将》),盲人奏乐助祭,周人献牛羊鱼谷等为祭品,这些都是对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和实际人物的记载,是实录而非想象或比喻。
《九歌》则呈现出另一番生动热闹的面貌,祭祀程序经迎神到来、请神享祀及送神而去,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仪式上仍由巫来主持,并男巫、女巫分唱不同的祭歌。在这里,诸神细化到分管不同事物的自然神,又根据这些自然神的特点,以香草美人的模式衬托出神明的高洁,并赋予了诸神不同的外在形象。“东皇太一”太阳神有着青云衣白霓裳的丰神俊朗,更有箭射天狼的勇武干练。《山鬼》所描绘的山神女,不仅有宜笑窈窕、惹人怜惜的身体外貌,还披香戴芳、车兽相从,极述山神女的高贵纯洁与美好。各篇目往往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性,使得祝词充满了趣味性和表演性。如《湘夫人》表现了湘君思恋湘夫人,却在久候未至中品尝了百感交集,宛如人间男女苦恋之涩。
《中国美学史》提到,北方神话在发展上不及南方,主要是出于北方早于南方进入阶级社会。周初礼乐制度初建,“周公制礼作乐”融合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主要是淡化礼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民族色彩,强调行‘礼’仪式中人事的成分,赋予礼仪以‘德’的抽象内涵,从而使礼仪更具象征性,抽象性,使礼成为周人以德政操持政治的机炳”③。实质上,制礼作乐的系统化和制度化根本上在于适应周人的统治。因而《周颂》中没有《九歌》那样浓烈而多彩的巫神欢娱的气息,而是突出了“以德配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事。范文澜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诗经》是‘史官文化’,《楚辞》属于‘巫官’文化”。周代较早进入阶级社会,已经由“史”取代了“巫”。周朝祭祀是官方既定的礼制仪式,含有更甚于南楚的较鲜明的宗法等级观念。《周颂》正是反映了周朝祭祀活动是由统治者和诸侯为主祭的官方行为,已经比较正式化且趋于礼的较严肃的仪式。
相较《周颂》的严谨正式,《九歌》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自由奔放,更贴近于原始神话。楚地民间巫风《九歌》与夏启《九歌》古乐章有相同和相通之处,都属于原始性宗教歌舞性质,因而《九歌》来源与古夏和古楚巫风娱神的原始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到《周颂》所记录的祭祀场面已明显趋于史官主持和录载于史的特点,因而较为理性。而《九歌》整个祝词内容由巫、觋演唱,说明了原始巫风仍旧盛行于楚,也证明了在南楚巫的地位仍旧较高的事实,使得《九歌》呈现出感性文学的优美与浪漫。
三、《周颂》与《九歌》的情感内涵
周人重农,臻于现实,因而《周颂》用字严谨,反映的是周人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最朴实和现实的愿望。其祝词遵循着一定的礼法规定和祭祀规则,鲜有对祭祀对象具体形象的刻画和比喻,字里行间充满了保国安民的积极意识,不断竖立着一种严肃而不容怀疑的、带有正面而积极意义的、放大美化式的神祇崇拜。
周人对神祖的敬畏之情首先必然出于周代宗法等级严格划分的观念,是对天神祖先象征着皇权甚至高于皇权、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认可。神明和祖先应当具有自己的意志,而不包含凡人主观所具有的丰富情绪,同时,由于祖宗先王也曾存在于现实世界,过多的形象虚构包装也显得不合时宜和缺乏尊敬。在这个前提下,简单明确而有直接指向性的神祖形象更符合祭祀活动的政治需要。其次,修海林在《周代雅乐审美观》中谈到,周代制礼作乐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但礼仪制度通过诗乐舞蹈使人们产生了审美意识,而审美意识伴随着教化意识,实现了制礼作乐的文化功能。天人谐和的愉悦造就了审美的快乐。可以说,《周颂》中所蕴含的情感正面积极、具有肃穆不折的阳刚之气,这其中有出于教化的考量。可以说《周颂》极大程度上的削弱了对神明的丰富想象,强化了神明崇拜,而南楚其祠则保留了更多的神话色彩。
《九歌》里,各方神明则以带有凡人的特征的形象出现。古人云荆楚南音多悲风,南楚“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楚辞章句》)。“乐”不及“告”之正式肃穆,却拉近了神人之距离,充满了神人交融的自由和热烈的情感。他们不仅有威武高大或柔美高贵的外表,还被赋予了丰富的人间情绪。楚地不甚森严的等级宗法观念,弱化了祭祀的政治功用性,且更看重全民性崇拜精神的巩固和地域性文化传承。由于《九歌》缺乏强烈的政治目的的支撑,祭祀活动的兴盛和延续必然要求仪式的趣味性与大众性、要求内容情节通俗浅近,以满足民众心底的情感认同。因而《九歌》能够把神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接迎到凡人身边去,反映人间的爱恨情绪。“‘娱太一’固然是八神表演的目的,但兼以娱人,也是在目的之中。这就与后世的所谓社戏、赛神会一样,同时也在满足着参加祭典者,观众的文娱要求。”④在南楚的神话意识里,神不是一个个干瘪的片面性的想象,他们贴近于凡人的思维与生活,是鲜明而宛在眼前的。
《诗经》《楚辞》两部经典所特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在《周颂》与《九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周朝继殷而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远远领先于自古被视作蛮荒之地的南楚。因而由于政治集权发展程度、社会意识形态等存在差异,两者在祭祀对象、内容和情感上都分别有所侧重。在一定程度上《周颂》代表了政治需要下趋于理性的祭祀文化,而《九歌》则表现出了南楚以往的悲风浪漫柔曲的感性特质。
注释:
①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②④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第305页。
③韩高年:《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1页,第206页。
参考文献:
[1]张庆利.文学的研究与研究的历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
[2]许婷.诗经与楚辞祭祀诗的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7).
[3]高婉瑜.论祭祀诗反映的南北文化——以〈周颂〉〈九歌〉为考察中心[J].浙江学刊,2002(1).
[4]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5]褚斌杰.楚辞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韩高年.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