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森江·萨迪克作品中的生态意识——文学论文
亚森江·萨迪克是位当代维吾尔族作家,来自叶尔羌汗国的古都——莎车。自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他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沉默的大地》、《我的心在哭泣》、《月亮遁去的夜晚》,长篇历史小说《魔鬼夫人》,中篇小说《干涸的河流》、《被毁的土壤》、《沙漠》等,并在1999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骏马文学奖。其《干涸的河流》是亚森江·萨迪克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巅峰,于1997年发表后即在维吾尔文坛引起轰动。⑴《民族文学》2006年第6、第9期刊载了亚森江·萨迪克的作品(汉文)《沙漠》、《干涸的河流》。
亚森江·萨迪克的小说创作大都围绕着他的故乡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南疆)生存着的少数民族的农牧生活展开,这里的自然既有赤裸无情的沙漠,也有戈壁、绿洲上特有自然风情的诗意书写。南疆地处偏远,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欠发达,直到上世纪末,随着全球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袭击,这块原生态的农牧文化才被惊醒。现代文明带给维吾尔民族物质享受的同时,它的负面魔影也渐次加深,尤其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社会腐败滋生带来的精神贫瘠,这双重危机促使亚森江·萨迪克在作品中深入反思现代人性的迷失,严厉谴责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行为犹如猛兽,其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生态意识。
生态思潮最早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以一个流派的身份得以确立。生态批评理论家格罗特菲提(C.Glotfelty)对生态批评的定义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和物质环境的关系。”(2)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在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持一种健康、合理的态度,应有的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其要义在于尊重物类的存在,维护生命的权力,顺应自然运行的归路,谋求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⑶本文正是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去解读亚森江·萨迪克的系列作品,开掘少数民族文化、边远地区所积储的丰富的生态资源与生态智慧,以消解当下生态危机,营造理想的生态环境。
一、自然生态圈
新疆尤其南疆地理环境特殊,西、北、南分别被帕米尔高原、天山和昆仑山环抱,盆地中央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即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其盆地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从自然环境看,南疆这样的一个干旱地区时刻面临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威胁,沙丘、戈壁滩、盐碱、绿洲,如此神秘莫测、瞬息万变的自然地理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其地——水,尤其水对人类及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存至关重要,围绕水资源形成的绿洲、戈壁滩——绿洲与沙漠的过渡带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几经变迁积淀形成了地区的自然生态圈。
亚森江·萨迪克在《干涸的河流》《沙漠》等系列作品中尤其关注南疆地域的自然生态圈。这里水资源奇缺有限,加之土地盐碱化,耕地面积少,长期以来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对人类居住而言,其生存环境的第一层生态圈:草地、果树,草地养肥的牲畜不仅为人类提供营养,也是人类的帮手和朋友。由此,在维吾尔族信仰体系中,对大自然一草一木都视为真主对人类的“恩赐”。例如《沙漠》中的扎克尔老人认为,“树木花草、大地的绿色是真主对人类的最大恩赐。所以果园结出的果实不用生火烧烤就可以成熟,既可以充饥,又可以治疗许多疾病。树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啊!”⑷如果说草地、果树为生物食物源,那在草地、果园周围的沼泽生长着大片的芦苇则是其第二层生态圈。芦苇湿地蓄水能力强,可为直接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缓解周围植被的干旱,而且还可以降低风沙扬尘调节气候;不仅如此,芦苇还具有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在自然生态圈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胡杨林、红柳、沙枣树等,它们是防护塔克拉玛干沙漠侵袭的最后屏障,也即地域的第三层生态圈。《干涸的河流》中那片胡杨林在阔坦冬村的百姓眼里就“像祖坟一样神圣”,它孕育着丰富的“宝藏”而富有神秘色彩,林中生存着众多野生动物:黄羊、羚羊、野兔、野鹿和野鸡等,林里的湖泊、沼泽丰富的自然河水又是周边一切生命的源泉。这里的自然生态圈尽管呈现了特异的自然风景,但又极其脆弱,正是由此,这里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维吾尔民族以信仰伊斯兰教形成的文化,敬畏生命,崇拜自然的和谐思想;人类尊重自然的存在,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形成了伊斯兰教的生态自然观。他们首先认识到要保护自己必须爱护生态环境,这种生态意识根深蒂固,已铸成他们的信念融入到生活习惯中。他们一面坚守着畜牧生活方式,维持着水资源的平衡;一面在打猎时不伤害带身孕的动物,不准夏季狩猎以备动物繁殖。他们种植爱护树木,当狂风吹掉成熟的水果他们不心疼,但对狂风吹折、劈裂的树枝却如火烧般疼痛,如婴儿般爱护着成活的树枝。质言之,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着这方脆弱的生态圈。
二、生态冲突
然而,现代文明承载着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跨入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胜利以极大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为主旨。当人是发展中的主体时,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矿物及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则成为发展的工具。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态度不仅狂妄自大,还把自然中的动物当做俘获的胜利品。无疑,南疆地区经缓慢演变的自然生态圈遭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一旦破坏形成必然影响到地区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然而自然生态的变迁如同时间的一唯性不可重复,生态冲突的危机使亚森江·萨迪克在作品中拉响生态预警的号角。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现代工业化的需求,诸如提出全民大炼钢的政治策略,结果炼出的钢铁是废品,而为此对树木滥砍滥伐引发生态危机。《沙漠》中的库木克沙尔村庄几年下来原本绿意盈然的山坡已是一片荒芜,旁边的沙丘在没有树木这样防护带的防御便直驶村庄,在此情形之下村民不得不几次放弃家园搬迁。更有甚至,以唯发展主义为目的人为活动强力改变地区的自然生态圈。在《干涸的河流》中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断垦荒种植棉花,首先,毁坏草地、果园,“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夷为平地,沼泽也被填平”,放火烧毁了保护家园起防沙作用的红柳,就连胡杨林也作为“无效森林”改造为棉田。此外为解决农田用水问题,将“半条河”截口,建成的水电站人为控制着自然生灵的生命源泉。如此人为因素与地区自然生态的冲突显然引发了生态危机:棉田由于水资源不足而减产,胡杨林的野生动物涉临灭绝,最大的生态灾难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肆虐,村庄将被黄沙淹没;作者用魔幻手法展现生态危机的神秘,寒冬腊月天下雨,乡长葬送在烧毁红柳的大火中,当人们去营救灭火时才发现“半条河”已经干涸了。如果说现代人在改造自然无所不能,那么自然也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的灾难。
自然生态圈的破坏也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态圈和精神生态圈。人类掠夺自然的过程也滋生着腐败、贪婪、欲望的膨胀。由于水电站站长扼着动物、植物、村民们的咽喉,所以他为了个人私欲不断以各种理由到村里吃喝,且要吃年幼的黄羊肉,即使临走都不忘带上这些野味和水果。贪婪的本性让他们肆无忌惮地残害野生动物,无止尽地向黑胡杨林索取“美味”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刁难村民,让老河口流出来的水堵住。为了水源村民不得不打破狩猎的规矩备上“野味”去送礼,以求站长开闸放水。如此循环,胡杨林里的黄羊、野兔、野鹿等就被这些“猛兽”吃光了。结果,当村民们按照往年惯例要在冬季打猎时,穆莎书记带来一个噩耗,胡杨林里野生动物稀少的可怜。实际上,由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遭到破坏,黄羊、野鹿开始到田间寻觅食物。甚至人类对动物的残忍也发生在人类的弱势群体身上。《沙漠》中上下层的工作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敷衍了事,县领导检查工作只是贪图吃饱喝足,根本不管不顾学校的危房、村民的利益。而基层干部在强权的领导面前是孙子,而在村民及弱势前犹如“猛兽”,他们把患耳聋的村民及善良的阿不都(作为教师本应该免去义工)叫去做义工,结果阿不都为救患有耳聋的村民被石头压伤致死。生命的逝去并没能引起这些基层干部良心发现,反而强行霸占扎克尔老人的果园,这是因为果园利润的诱惑使然。果园是老人治沙保家,一心一意的爱护才有的丰收。他们不仅随意带着领导来果园吃,同时要带走一筐筐的果实去“送礼”,老人其实不介意客人来果园吃,树上的果实足够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但是,扎克尔老人认为带走果实则是人的贪欲要收费,这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此嚷着让老人交出果园要重新承包。极端自私的现代人性在欲望、权势等诱惑下得以的迷失。
由此可见,现代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必然会带给人类灾难,而现代人性的贪婪、权欲的膨胀致使美好人性丧失、道德败落。亚森江·萨迪克以整体利益观关照人类的活动,显然自然生态圈是基础,影响着社会生态圈和精神生态圈。
三、家园的守护者
就人为因素与自然生态冲突引发的生态危机,亚森江·萨迪克在作品中塑造了两类形象,一是县长——乡长——水管站长——村书记,作者笔下的这类人物甚至没有姓氏,有的仅是对权力的称呼。他们是制度、官僚的象征,代表着现代社会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强力强权;二是家园的守护者——老者形象,有《干涸的河流》中的穆莎老书记、《沙漠》中的扎克尔老人等。作者对他们却倾注了情感和敬仰。首先,老者都是深爱着生养他们的土地,珍惜土地,爱护建造林园,熟谙生态法则,自觉维护生态、传递着保护绿色家园的文学理想。如《沙漠》中的扎克尔老人,面对被风沙侵袭的贫瘠土地,村民和儿子都搬迁了,尽管后来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希望接老人到城里住,但老人就是不舍得离开自己的祖先和家,而是在祖先们的墓地旁边种植果园治沙保卫家园。扎克尔老人的精神就是维吾尔族人不弃土、不离乡,加倍对土地投入情感和心血的见证。其次,他们都是智者,智谋超群,胸怀坦荡,见多识广,受到众人的崇拜。穆莎老书记在猎人眼里就犹如圣人一样,他饱经世事、熟知生态法则,能洞察胡杨林野生动物稀少的真正原因,其锐利的眼光能预见开荒种棉引发生态的危机的未来性,并以一位老党员的职责向政府预警生态的危机。此外,他们敬畏生命,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准则。穆莎老人让自己的老婆喂养黄羊幼崽成长,等长大后再放回黑胡杨林让他们自由生存;为的是黑胡杨林野生的动物能有繁衍生殖的机会,他严守打猎的原则和禁忌,不在夏季打猎,不打怀孕的动物,一旦生态破坏他自己买肉招待劝说猎户们放弃冬天打猎。当然,老人虽是猎户,但猎杀是以自然发展的承受为限。最后,老者肩负教育培养后代为保护家园增加后备队伍,他们身边有自己的子孙,也有有理想的知识青年。如《沙漠》中年轻后生阿不都,还有决定留下来发展教育和治沙防沙的教师阿曼尼莎。面对强权对自然和弱势的压迫,家园的守护者——老者的沉默、无声让我们感到无奈,也即作者对传统文化及传统生活方式逝去的无奈。但在《沙漠》中,亚森江·萨迪克让我们看到年轻人的勇气,面对强权不再沉默,而是依据科学、正义、法律的力量保卫自己的家园和生态理想,阿曼尼莎没有让扎克尔老人的果园落在书记手中,经过斗争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我们看到了生态理想的曙光,家园守护者不能仅是对传统的墨守,而是应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同时强化培养后代对自然生态的可承受的发展观。尽管这方面亚森江·萨迪克在作品中表现的暧昧或过于简单,但在守护生态理想上让我们既反思现代文明也反思传统文化。
基于上述,亚森江·萨迪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承载着作者的生态意识,也渗透着作者努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根基。同时,面对现代化的强权,自然生态、弱势群体的无奈,作者寄希望于教育来培育生态意识改变生态危机。
生态思潮并不是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是提倡人类能在自然可承受的限度内发展,不是满足人类的贪欲。亚森江·萨迪克在《干涸的河流》《沙漠》等系列作品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谴责批判,揭示其生态危机的多重性,生态预警唤醒我们大家的生态意识,让我们自觉站在家园守护者一列,让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营造美好的生态理想。
参考文献:
⑴买买提·吾休尔.从木卡姆之乡奔出的两匹骏马[J].民族文学,2006(3).
⑵格罗特菲提.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M]. 1996版
⑶姚文放.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⑷亚森江·萨迪克.沙漠[M].民族文学,2006(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