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水墨绘画的古今论道——文学论文

作者:马丽霞,王坤茜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09-29人气:766

    到20世纪末,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大环境是“多元并存“,因而水墨绘画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于“现代性”的不断认识和追求,寻求水墨绘画新的载体、技法和形式,其代表人物为徐悲鸿和林风眠;另一种表现在,墨守常规保持中国绘画的独立体系,要求画家具有反时代潮流的大无畏精神,保持水墨绘画本来面貌,使其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其代表人物为齐白石、黄宾虹。

一、水墨绘画的“古”

    中国绘画的意识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善,是一种创作的精神状态描述,其绘画的深层艺术意蕴并不完善,因而只是一种绘画的萌芽意识。

    魏晋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完整的绘画体系,此时品评绘画体系也逐步建立,初步的品评绘画的框架逐步形成,其具有代表性是谢赫的《古画品录》,其在作品中提出绘画的六法: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形象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1]其是绘画的准则还是品评绘画的方法,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话题,如:“气韵生动”不单单是绘画品评一种模式,其更是精确的体现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和与顾恺之提出绘画创作绘理论近似。追求的目标与中国文学审美精神交相呼应,因而,发展至今仍然是对现今水墨绘画创作起到深远影响,同时也蕴含了中国文学审美的核心精神——儒释道。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稍纵即逝,但是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同时对于唐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唐代绘画是在魏晋绘画基础上发展的,其绘画重心有所偏移,绘画题材更加世俗化,新的绘画画论框架逐步形成,乃至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都以此为标准向前发展。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其创作的《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进行了从新演绎,其是以现实为理论依据而衍生出的绘画创作理论,同时山水绘画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了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之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意境, 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2] 同时其也是书、画、诗同源的创始人,因而水墨绘画在这一时期中国水墨绘画走向了一个新纪元。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时期,水墨绘画的发展形式与当时的人文,社会矛盾紧密联系,人文画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其在唐代王维的倡导和基础上使人文画画论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其代表是米家父子的“米家山水”,“二米”的山云是以泼墨技法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的,并且以积墨和破墨表现形式加以点缀,其绘画画面的紧要处,又常以焦墨来提其神韵,因此其画面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的极为精准,画面层次分明,精准的表现了江南的云山雾水。“二米”的山水属于大写意,其把水墨技法提高了一个层次,对于我国的水墨绘画起影响极大,其绘画形式在宋代极具特色,为元朝绘画的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水墨绘画发展到元朝时的特点是“逸”与“气”的交叠,与宋代绘画的思想风尚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水墨绘画特有的意境美。元朝时期,汉人遭受异族统治和压迫,前朝遗民处于极大困苦中,文化成为他们的宣泄方式,因而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的题材倾向于山林隐逸。这一时期的画家对于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画里画外,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志趣,都清晰可见。其代表人物为赵孟頫和黄公望,赵孟頫的书法和绘画造诣极高,在其绘画中强调诗、书、画的相互影响,其以特殊的历史声望和绘画才能,提出此论点,为后世展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頫的传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到晚年其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如(图1)举世闻名,其在元代的文人画中是一幅实地写生的山水画,其笔势雄伟,笔意简远而逸迈,体现了“逸”与“气”的交融。元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为后世水墨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发展依据,在绘画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明清时期水墨绘画发展到巅峰时代,各类优秀的水墨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此时的水墨绘画可以精确的表达其文人的逸趣和思想情感,即:是融合儒释道核心思想的产物,是寄情于山水的山水精神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禅宗的顿悟思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相互交融的产物。都是为了强调创作主体与宇宙万物的相互融合、相互交融,追求山水一体,万物皆一的自然唯心主义。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独具特色如(图2),其绘画笔逸恣纵、意气恒升,不求完整但得完整,其绘画受黄公望和董其昌影响很大,晚年绘画浑朴酐畅中又不失明朗秀气,其绘画作品蕴含中国核心思想,儒释道精神,体现天人合一,万物皆空的山水精神,是一种逸趣的体现。

    明清之后的绘画将随中国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取得光辉成绩。

二、水墨绘画的“今”

    现今社会处在一个相互融合,多元并存的时代,其为水墨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相互融合,就必然受到外来文化和绘画形式的影响,其不仅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同时为中国绘画注入新鲜血液,丰富了水墨绘画技法、形式和载体,同时也为水墨绘画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将“多元化”的发展观念运用水墨绘画中,必然将水墨绘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纪元,同时促使当今水墨绘画衍生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画派,传统派和融合派。传统派水墨绘画的绘画论点是墨守常规保持中国绘画的独立体系,要求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是保持水墨绘画本来面貌,使其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保守历经千年传承发展的水墨绘画语义——儒释道精神,使其自由发展,其代表人物为齐白石、黄宾虹等。融合派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不断追求,对于水墨绘画的载体、形式、材料不断的认识和研究,寻求新的绘画表现形式,使水墨绘画不断的融合多元文化,其代表人物是一批对于新的绘画形式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具有大无畏经神精神的时代先锋画家徐悲鸿和林风眠。融合派对于水墨绘画向前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年轻的画家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一味的求新,而丢失了中国水墨绘画的内在精神“意”,这就为水墨绘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内容和载体的不断创新的同时,切记中国水墨绘画的原则重“意”疏“物”。

三、总结

    纵观古今水墨绘画的发展,无论是唐宋元明清,还是现今水墨绘画的发展,都能看出:自古以来中国水墨绘画重意疏物,其“意”是指衍生于画家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感、以及对于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的感悟。其不单单至是一种山水精神,更加强调创作主体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力,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主流精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今水墨绘画如果以为的追求式样,而不注重绘画的精神,那么将偏离水墨绘画的精髓,值得后人深思和警示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何加林.论“意”[J].美术观察,2013(02):48-49.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