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之“宰予昼寝”——文学论文

作者:孙玲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09-30人气:1427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是孔子七十二徒中言语科之第一人。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公冶长》孔子对“宰予昼寝”评价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关于“昼寝”的内涵及孔子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末小说《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以别具匠心的小说之笔将“宰予昼寝”演绎成一则妙趣横生的故事,对其作出了全新的阐释。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是明末一部独具特色的话本小说集。此书共计四十卷,以四书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每卷演绎一个人物事迹。小说卷之四即以宰予“昼寝”为轴心,搜罗了先秦典籍中关于宰予的琐屑的言论,将其整合、敷衍成有理有趣的故事。小说宰予昼寝之情节大致为:作者首先虚构出一个既不属于九天之上,也不归于九天之下的“别有天地处”之三个境界——醉乡、梦乡、睡乡。其中最佳处为睡乡,睡乡又分九乡,最高境界为可治身、治国、治天下的“黑甜乡”。小说大谈特谈“黑甜乡”之妙处,言黄帝、尧、舜俱为“黑甜乡”中人。起先宰予与子贡谈言论道,彼唱此和,不觉一发多言。孔子见之慨然叹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门弟子中,或嫉妒之,以言语奚落,或爱惜之,箴归一番,即使是无怨无德之人,亦传说一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三千弟子皆知宰予言语不当其实。宰予闻之如铁针刺腹、冷水浇背,之后幡然悔悟,便死心塌地从了睡乡之学,“孔子犹恐他不能直证黑甜乡,故把朽木、粪土的比喻提省他”。小说对“宰予昼寝”的阐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小说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对“昼寝”的内涵提出了识见。昼寝词义到底为何,诸说纷纭,历来是解经者、注经者以及现代学者关注、争论的焦点。而影响最大者、最易为人接受者莫过于“昼眠说”。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言:“寝,眠也。宰予惰学而昼眠也。”宋邢昺《论语注疏》云:“昼日寝寐也。”除此之外,还有数说。一谓“昼居寝说”。宋王楙《野客丛书》曰:“寝者,寝室。昼当居外,夜当居内。宰予昼居内,未必留意于学,故夫子讥之。”一谓“画寝说”。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道:“昼当为画字之误也。”持相同观点的另有唐李匡义《资暇录》、宋周密《齐东野语》、清曹之升《四书摭余说》、清李联琇《好云楼集》等。延至今世,学者杜贵晨、杜斌《“宰予昼寝”新解》提出“午睡说”,赵建伟《“宰予昼寝”与古代禁忌》、赵科学《“昼寝”探疑》秉持“昼御说”。及至《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作者则以小说家的独特眼光与会心诠释了“昼寝”之意。小说言明“睡乡之学有分昼分夜的节次,有睡心睡目的功用”,而“子我绝不开言,竟象哑子一般,在圣门中又唤做第一个不会言语的了。终日只是睡了醒,醒了又睡,不分日夜,故此人人都说宰予昼寝。”可见,小说所虚构的睡乡并没有跳出现实世界的樊篱,依然有昼夜节次。但作者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言宰予之睡不分日夜,以此表明宰予从睡乡之学的坚决与彻底。推此可知,小说对昼寝的理解基本上承延了“昼眠”的说法,只不过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心裁与匠心。

    二、小说较为详细生动地分析了宰予昼寝的因由。促使宰予昼寝的因素是 什么,《论语》当中并没有提及。针对这一问题,后世学者各抒所见。章太炎先生提出宰予昼寝另有其因,非懒惰而致。他以《吕氏春秋·慎人》中的一则材料为根据,即“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得出宰予七日未曾食粮,身体虚弱、疲惫而昼寝之论。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宰予身体不好而昼寝。《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以《论语》中的材料为根柢,稍加变动,辅之以丰富的想象,于事件的叙述中自热而然地说明了宰予昼寝的原因。将《论语》中的言论按照逻辑顺序加以分析,可以厘定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宰予昼寝→孔子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感慨:“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而小说中的故事顺序发展为:宰予与子贡辩论,不觉多言→孔子批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门弟子议论纷纷→宰予醒悟,慕黄帝、穆王之道,从睡乡之学→宰予昼寝。如此可观,《论语》当中宰予昼寝之现象是引发孔子以言取人议论的开端,而小说当中,这一顺序恰好颠倒,孔子之议论转变成宰予昼寝的诱因。小说正是在事件发展进程的叙述当中,一步步揭示了宰予昼寝的因由。另外,作者于细节处踵事增华,并发挥了想象的艺术魅力,使粗陈梗概、枯燥无味的注解、言说变为完整详赡、生动有趣的故事,增加了趣味性与可读性。

    三、小说针对孔子对宰予昼寝的评价作出了与众不同的理解。孔子七十二徒中,宰予是争议颇多的弟子。后世学者对宰予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蒋伯潜在《诸子通考》中说:“‘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毁其真。’窃疑于宰予为特甚。”学者对孔子的评价亦从正反两方面出发加以阐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载:“言其志气昏惰,教无所施也。”朱熹是从正面出发分析孔子言论。与之相反,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分别引范宁、释慧琳之语云:“夫宰予者,升堂四科之流也,岂不免乎昼寝之咎以贻杇粪之讥乎?时无师徒共明劝之教,故托夫弊迹以为发起也”,“宰予见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以发父子切磋之教,所谓互为影响者也。”可见,这是从反面出发来理解孔子的论断。正面阐释者,认为宰予懈怠、志气昏惰,持否定的态度;反面阐释者,认为宰予假昼寝以行劝教,持肯定的态度。

    显而易见,《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将宰予塑造成一位从睡乡之学、无为而治的先哲贤达,其形象是正面的、光彩的、高尚的。这就与孔子的评价截然相反。总的来说,作者将孔子的评价由“贬”转“褒”。

    导致这种转变的因素是什么?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评价主体身份的转换。《论语》当中,孔子是以师长的身份作出的评价。古时君子治学极注重勤勉不怠。《大戴礼记》卷四载:“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念,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个极其勤奋好学之人,曾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老师尚且勤奋,何况学生?古人常言师徒如父子,故孔子对宰予的评价带有“恨铁不成钢”、“恨子不成龙”的主观色彩。朱熹认为:“言其志气昏惰、教无所施也……言不足责,乃所以深责之。”无论昼寝的含义有多少种,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宰予在学习的时间做了其他不该做的事。故身为老师的孔子责小过以大恶亦在情理之中。《演义》作者是以后学的身份对宰予作出的评价。宰予位列言语科之第一人,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孟子言:“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小说创作之前,各家学者对宰予的精辟论断俯拾即是,毁者有之,誉者亦有之。如此,作者可以借鉴众家之说,汲取前人智慧的精华。加之,古人思维当中一以贯之的“好古”“崇古”意识,所以后学能以比较客观的眼光看待前贤,对前贤带有敬仰、赞赏的情怀实属自然。

    第二评价标准的转变。孔子主要是以儒家“礼”的准则来评判宰予。孔子重礼,认为言行举止都要合礼。《礼记·檀弓上》:“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斋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可见先秦时期君子非致斋、非疾病不得昼寝。故孔子以此来批评宰予。而《演义》作者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点进行评价。宰予昼寝,获齐简公赏识,暗合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作者把宰予塑造成一个智者、贤者。

    第三时代风俗的变迁。先秦之人无昼寝之习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夙兴夜寐”是其一般的生活规律。及至宋代,昼寝尤其是午睡变得较为平常。[元明承宋之遗绪,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这一现象。《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三次造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即在午睡。这也表明昼寝现象明代已屡见不鲜。《演义》作者对宰予评价的转变可能受此风俗的影响。

    总而言之,《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对“宰予昼寝”的内涵、因由以及孔子的评价作出了全新的阐释。由此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之时,既以《论语》等典籍中的材料为根柢,又羼入了合理、丰富的想象,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这种以新鲜活泼、灵活自由的小说形式来演绎神圣崇高、庄重典雅的经典著作又将雅内容与俗形式巧妙结合。且小说使上哲之流寡淡无趣的言谈说教变得奇幻、新艳,原本分途相隔、间如鸿沟的理与趣融为一体,“自此书出,理非仅事,趣不单行。”《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在经典著作的传播以及文化普及方面功不可没。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