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余集》所折射的文学创作精神——文学论文
《梦余集》收李肇亨鼎革前夕至顺治十五年间作品。这十余年中,诗人历经清朝入关,社会动荡之后,一改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奔波、躲避战乱中,常于梦中作诗,惊愕而醒。其“小引”曰:“予尝梦中作诗,醒辄记忆,间以语客,或诧为奇……盖自癸未甲申,迄今戊戌十余年间,欣戚悲愉,惊愕骇恫,无不历。寐语所缀,亦无不有。近乃汰其不必存者,存其不必汰者,得如干首。委之副墨,命曰梦余。”此本为残本,存卷一至四,收诗至顺治乙未,佚丙申至戊戌间诗。《梦余集》卷四“一笑还看少壮时,岂知转眼遂衰迟”诗前小序曰:“天启丁卯(1627),余年三十有六。”则李肇亨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当鼎革之时其年龄为53岁。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年六十八。此书不避康熙讳,应为顺治末年所刻。
是集所收多唱和、题画,咏物之作,风格大抵如《檇李诗系》所评:“如秋碉流泉,虽波涛不兴,亦自清冷可悦。”典型诗句若“树深连别坞,溪尽得幽栖”(卷一《题招隐图》)”,“千林飞叶雨,一枕撼牕风”(卷二《九月十三连日雨》),“群峰昨夜过梅雨,岚翠蒙蒙画影连”(卷四《题写小景》)之类。诗人甲申乙酉之际所作,因其身遭避地漂泊之苦,故而多发悲怆愁苦之音。尤其以元旦除夕之作,在万家灯火庆祝春节之时,其诗作中的离乱之苦体现得淋漓尽致。如:
崇祯甲申除夕:手披残历意怆然,犹是先皇旧纪年。岁月忽迁难难后,江山仍在震隣边。一生诵法思酬国,半世行藏欲问天。明日春风吹阊阖,中兴谁矢未央篇。乙酉元旦:斗杓东指地南旋,瑞霭朝凝半壁天。想望欃枪消害气,共于耒耜祝丰年。梅花喷玉偏宜笑,柏叶浮尊亦可怜。欲向光风忧漆室,镐京春宴有群贤。
除夕之夜诗人手翻旧朝黄历,触景生情,慨叹自己“一生诵法思酬国,半世行藏欲问天”,表达了期盼国家复兴之情。隔日元旦之时,作者“想望欃枪消害气”强作欢颜,以“镐京”喻避地一方的南明小朝廷,仍不失挥戈北上之豪情。 再看乙酉除夕与丙戌元旦之作:
乙酉除夕:旧历频看倍怆情,纪年垂尽恋残更。艰难岁月催人老,倾洞乾坤入梦惊。野屋愁吟消漏永,谁家团坐笑灯明。东风强为吹庭竹,近晓萧萧起冻声。丙戌元旦:避地偏惊岁月催,春风又早入庭梅。千茎白发从他长,一寸丹心未许灰。试手偶拈诗笔健,破颜空忆舞衣廻。田家箫皷喧晴画,野老聊同覆一杯。
一年之后的除夕之作,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肇亨再没有国家刚刚沦亡之时的豪情,甚至连希望也在无谓的等待中破灭。同样是翻看旧黄历,怆痛之情倍增,慨叹岁月流逝,梦惊时局已定,诗中展现的是愁、老、惊、冻的情感,读来令人心酸。隔日元旦之时肇亨同样作有小诗,诗中展现的是另一番情景:垂暮的老人怀揣对旧朝的一寸未泯丹心,追忆着往昔歌舞盛况,在诗画技艺中与友人一同醉倒,再不复问时事了。
李肇亨出身嘉兴望族,自幼受到父辈及家藏名家的熏染,中国传统书画功底颇深。曾言:“吾禾近日文人多喜作画,然而既无师承又少见古人真迹,不免率意为之,不入于溟涬荒诞说野狐禅,则刻划豆飣下拾工匠之唾矣。尝叹画虽小道,而山川草树云霞晦明与天地相翕受,无识见、无胸次、无神理、无法式,不可为也。元宋而上无论既迩者文沈盛时吴下诸君子受观摹之益,发性地之灵,大小各自成家,流传至今可宝,盖有繇也。”李肇亨与当时名画家项圣谟、鲁得之最相善,故集中保存项、鲁佚闻颇多。如《题项易庵朱图道影》,其小序记项氏“痛愤崇祯甲申三月十九之变,有诗云‘剩水残山色尚朱,天昏地黑影微躯。’因倩张君玉可墨写小影,作悲哽之态,而自以辰硃布景,树石林峦,洞然皆赤,志存国姓,以表忠怀。”《项易庵道影变相歌》小序记圈项氏写小影数十帧“其间有悲思故国,慕恋母氏,参请翰墨名公,及现韦驮身以护持善念者”。殆可见清初江南士人群体之心态。其题自画诗在《梦余集》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其中许多展现了易代之际,作者的心路历程,惜画未曾寓目,惟见其诗:
题自画:山中之人看山熟,云烟变幻在俄顷。谁知世变亦如之,兴卞瞥眼不及瞬。山中不如画中好,风烟往往惊鱼鸟。溪楼相对是何人,容易莫言思避秦。
题画小册·又,(时水乡多盗,辄称义兵,实肆杀掠,人鲜安居,漫为纪事。)水树幽深曲港多,屋前屋后尽通波。繇来泽国同鱼乐,其奈虾军鳖将何。
题项易庵写湘竹·甲申中秋,同易庵过雪峰禅院,观易庵写竹,因有感于二妃之事,廼系数语。苍梧泪涌不忍说,洒向霜柯成劲节。龙髯忽坠心胆裂,鹧鸪枝上啼残月。千古渍来留碧血,斑斑点点终不灭。忽思化作二丈矛,杀贼刚肠锐如铁。
《梦余集》的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情”与“意”的交融。“意”与“情”既密切关连、相互沟通,在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阶段:情与外界事物相连,所谓感情,感而生情之谓也。“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的五官对外界具体事物有所接触便产生感觉,感觉稍一深化,便会动情,所以,感情是一个人对他所遇到的具体事物最初的、直接的(当然不一定外露于形)表态。由此可见,情的产生,处于人们认识世界的感性阶段,明代的焦竑说:“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垂世而行远。”如题字画。历史上每一次王朝的更替,相伴而来的必然是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社会动荡。为躲避这种社会动荡,诗人不得不远离故土,在外漂泊,历尽生活艰辛,饱尝羁旅之苦。由此生发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的感慨。感情的产生、积累并进一步深化,便产生了“意”。对于真理的追求,便是人的感情的升华,形成了人的思想意识。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受到政治、经济、生活环境、个人遭际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各方面的影响,又都是通过感情来传导的,众多的“意”组成人的思想意识,使他对周围世界有个总的看法,由此可见,意的产生是由于感情的深化而进入的人认识世界的理性阶段。“题项易庵写湘竹”,诗人借湘妃二事以咏古。清朝入关使诗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国破家亡,但是诗人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性追求,仍热血澎湃,“千古渍来留碧血,斑斑点点终不灭。忽思化作二丈矛,杀贼刚肠锐如铁”,渴望抗击贼人,收复故国。这即是李肇亨的理想追求,即“意”。正所谓“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结语
李肇亨一生跌宕起伏,明亡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优越生活,继承父辈衣钵,并蓄名家之优,博取方家之长,诗画兼擅。明亡后,他避难南方,寄情山水,优游林下,诗画会友,结社娱情。《梦余集》是其鼎革前后的心路写照,记载了多数结社唱和之作,反映了特定时期一个诗画群体的整体创作旨趣。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