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静静的顿河》的生态意识——文学论文

作者:张丽艳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日期:2014-10-28人气:3072

    肖洛霍夫的著作《静静的顿河》,以其史诗般的风格,记述了20世纪早期,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反映了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下,个人的命运与抗争。就题材而言,《静静的顿河》算不得一部生态文学的作品,但是全书中充满了对于顿河两岸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文本中对于“自然”那独特的再现方式,迫使人们对于“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母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多重的阐释,那点点滴滴的生态思想的火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书中人道主义的观点和革命真理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特别的价值标准。

“土地之子”与肖洛霍夫的生态思想

    肖洛霍夫并没有关于生态思想的专门著述,但是孕育他的这片土地却赋予了他对于生态与自然的深刻认识。肖洛霍夫出生在维约申斯克镇,他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位于顿河的北岸,被称为哥萨克之乡。

    早自公元十四世纪,由于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压榨以及沙皇政权的迫害,众多农奴、城市贫民以及农民纷纷出逃,流浪,他们中的很多人聚集在俄罗斯南部的辽阔草原,这里地广人稀,加上远离权力中心,沙皇政府鞭长莫及,所以成为了这些流浪者的栖身之所,他们就是哥萨克的起源。

    自由的人们生活在这里,他们最初以渔猎为生,直到17世纪,哥萨克的生产方式逐步演变为农耕,“土地和自由成为哥萨克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公社式的农耕生活使得他们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自18世纪以来,哥萨克被沙皇政府用作保卫边疆的武装力量,他们一边在田野上耕作,一边服兵役,这成为了哥萨克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托尔斯泰在小说《哥萨克》中形容他们“像大自然一样地生活着:死亡、出生、交媾,又是出生、争斗、吃喝、完了,然后又是死亡,除了大自然加于太阳、青草、野兽、树木的那些不变的条件以外,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然而,在肖洛霍夫生活的年代,连年的征战使得哥萨克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土地,多年投身战斗,如同《静静的顿河》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战争的岁月中,那些背井离乡投身战斗的哥萨克老兵眼中含着热泪,因为耕种的日子到了,他们清晰地听到大地的召唤,但这个时候他们却要离开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将要奔赴战场。当走过耕地的时候,每一个哥萨克都会抓起一把散发着春天气息的泥土,随之发出一声叹息。这种对于土地的眷恋已经超出了生计的范围,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依赖。

    肖洛霍夫就成长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之中,从小他就和这些哥萨克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也见证了他们离开土地,连年征战的痛楚。而这些都深深融入了他的创作之中。

    对自然的敬畏是肖洛霍夫生态观的基石。天行有常,在生态学中,整体主义的观点指出打字燕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节奏,人的行为应该遵循并敬畏这种庞发的规律,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自然面前,肖洛霍夫表现出了十足的谦卑,在他的作品中时刻都可感受到那种来自人类意志之外的强大力量。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不管风云怎么变换,人物的命运如何跌宕起伏,正如《静静的顿河》中所描述的那样,“每年顿河都要涨水,草原会鲜花盛开,月圆月缺,冬去春来,自然贯穿其中,庄严而沉默”。逝者如斯,让人感到宇宙苍凉,万物皆为过客,唯有自然永恒。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静静的顿河》的自然书写

    作为一种写作的手法,用“自然书写”来界定具有生态思想的自然描写作品已经被普遍接纳。而判断是否属于自然书写的范畴,主要在于作者写作的视角。同样描写自然,同样抒发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一种将人的意志凌驾于自然之上,将自然当做人类征服的客体,而另一种则是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以一种整体观的思路去除傲慢的中心化,强调整体与整体内部的联系。显然后者更属于自然书写的范畴。

    在《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中,作者传达着强烈的去中心化的思想。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在战乱、革命、杀戮中上演的人间的悲剧世界,一个是生生不息、默默无语的大自然。前一个世界构成了故事的主体,然而后一个世界则使这部作品更加 具备了普世的价值,当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对自然的敬畏交相辉映,在草木枯荣间,作者在呼喊:人类的战争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之美、也破坏了人性的自然之美。

    当人类的世界被仇杀、血腥所笼罩的时候,自然时刻都在召唤者这些迷途者的皈依。作品中,血腥暴力的场面与宁静美好的自然时常前后交错出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描写似乎是一种来自大地的召唤,唤醒那些沉醉于血腥中的人们的心灵。例如:安尼库希加在哥萨克的暴动中阵亡,他的尸体被搬运回家,葛利高里的妹妹杜妮亚希珈探望回来,向家里人描述安尼库希加死亡的惨状:他的脑袋几乎没有了,只剩下了“稀烂的一滩”。身上的臭味在一里地以外就能闻到……贺里斯托尼亚“像洗白的一样”,右眼下面有一个银币大小的窟窿。这样的场景让父亲潘苔莱难以承受,感到压抑窒息的他走进树林,这里“已经是一片安静的、亲热的秋天风光”了,火焰般的野蔷薇、红色的浆果和金黄的落叶,让老人似乎忘记了那些残忍的现实,他甚至不合时宜地下河捉鱼。此时,人类似乎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安然沉睡了,而那些残忍的行为似乎显得那样的任性与乖戾,但是无论他做了什么,也无论他是谁,自然母亲都会宽厚地包容他,成为他心灵的港湾。

    同时,作品表现出了对于那些践踏自然、践踏生命者的愤怒。那些自视伟大的征服者们在此显得无比可憎和可悲。一个红军战士来到李斯特尼次基家的庄园,要掠走一匹正在哺乳的小马,看马的萨希加恳求他们手下留情,但这个傲慢的战士开枪打死了小马,又一枪打死了萨希加。在这段故事之后,作者的一段描述颇能表现出他的愤怒。“在刚刚接受了那匹快活的小马和酒鬼萨希加爷爷的大地上,生命依然是那样热烈地沸腾着:草原上,野麻丛里,连续不断地发出了鹌鹑斗的咕咕叫声,金花鼠吱吱叫着,野蜂嗡嗡叫,被风吹动的青草沙沙响,云雀在流动的蜃气当中歌唱,远处的干涸的山沟里,有一挺机枪顽强地、凶狠地和沙哑地哒哒响着,表示着人类确实是万物的灵长”。这种反讽是对那些缺乏敬畏感的无知之人的愤怒,是对那些自以为人类史万物的灵长,宇宙的中心的人的警告,轻视自然、轻视生命将是何等的愚蠢!

    作品中的自然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世界。人类的家园已走向荒芜,那么如何找回生命的意义,重新回到和谐的生活状态,作品将目光投向自然。自然本身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价值,诠释着生命的伟大。在这里一草一木似乎都饱含了生命的意蕴,例如“忧郁地低着头”的苦艾草;有着“孩子般清澈眼睛”的紫罗兰;“坚忍不拔,冷若冰霜”的陈葛,他们让我们感到自然在于人类共同呼吸,与人类血脉相连。奔流的顿河“重现了人类历史的流动”,“生活奔腾泛滥,溢出河床,分成无数的支流”这汹涌的波涛有如人类的历史,有湍流、有漩涡、有浅滩,但最终都会静静地流向大海。

    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于生命与自然的深切的关怀,使得《静静的顿河》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用谦卑的笔触写下了自然的诗篇。

家园的失去,自然书写背后的深层意蕴

    按照阶级分析的观点,哥萨克对新政权的抗拒是其固有的阶级性质决定的,从外当时的政策使得这种局面更为严峻。然而,深层的原因也许并非如此。作品中,几百年来形成的哥萨克与土地的联系被割裂了,革命摧毁了这种绵延下来的乡土文明,将他们带进了一个冰冷的工业时代,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痛失家园的无根的漂泊感。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集体意向,家园是那些无家可归的漂泊者内心深处永恒的依恋。回归家园,寻找母亲、大地、故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园具有双重的意义。一种是抽象意义上的心灵的家园、一种是具体的地理意义上的家园。前者涉及正义、良知、关爱等这些神圣的母题,而后者大而言之则是指大自然,而同时它也可能仅仅是一池清水,一片密林。

    作品中,那种传统的农耕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哥萨克的家园变得陌生、满目疮痍。“被炮弹炸得坑坑洼洼的公路”、“被枪弹扫射过的艾篙”、“烧焦的木桩”、“弯曲的战壕”构成了一副令人黯然神伤的悲惨画面。

    而随着自然家园的破坏,人的精神家园也同时出现危机,正如书中感叹的那样:“魔鬼般的生活,可怕的年月!谁也不知道谁心里在想什么”,“在这个不是他们杀死我们,就是我们杀死他们的年代……只有你死我活的杀戮”。在这种人与人高度异化的关系中,那些还没有掌握杀戮本领的人们怀着极高的恐惧在战场上便相遇了,厮杀成一片,精神上收到极大的创伤,失去了对于生命的原本的敬仰,背离人性。而人性的迷失与复归也正是作品及其重要的主题。 

    一直以来,《静静的顿河》都被认为是一部命运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和革命的正剧。然而,这部诞生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主义经典著作,自他诞生之日起就收到了来自不同社会阵营的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这使它显得非常的与众不同。这部作品中丝毫不见革命的浪漫情怀,相反充满了悲苦与痛楚。然而,那湍流不息的顿河,生生不息的自然似乎赋予了那片土地永恒的生命力,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如此普世的价值,这里并不仅仅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同时这种生态观念的背后折射出的也是人类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参考文献:

1.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金人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2. 孙美玲编.肖洛霍夫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3. 刘亚丁.顿河激流——解读肖洛霍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4. 马晓翔.《静静的顿河》中的风景描写.兰州大学学报,1987

5. 杨素梅.俄罗斯生态文学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 梁坤.当代俄语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学中的末世论倾向.外国文学评论,2003.3

7.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

8. 鲁枢元.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文艺研究,2000.5

9.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