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原则视域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当今高校本科教育模式逐渐从缺乏变化的单一闭锁式教育模式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多元兼容式教育模式转变,从刻板化的强制式刚性管理模式向灵活式的人性化多维管理模式转变。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注重人文关怀的“以人为本”的人本化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所以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本科教学管理模式,在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人本原则的政策依据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首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其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2012 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再次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历史阶段的重要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在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实践中不断地实施与完善。
二、人本原则的思想渊源
(一)本土文化渊源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以人为本”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源远流长。它滥觞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汉唐时期,成熟于明清两朝,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发展史中,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未曾断绝,其以黎民百姓是国之根本的民本思想为重要思想内核。
(二)西方文化渊源
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上溯可至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本主义”,其后有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后有资产阶级革命的“人道主义”,其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则是追求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人本精神。
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史的追溯我们发现“以人为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三、人本化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内涵
人本化管理就是一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深度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
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用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归根到底就是以师生的合理诉求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激励全校师生自觉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个人价值而努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四、实施人本化教学管理创新遇到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急需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现今的高等教育过多强调学生所应达到的既定学习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自由发展。也就是规定动作过多,自选动作不足,
(二)以教师为管理主体的人本理念尚未确立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管理遵循政府行政管理的模式,教学过程管理过度,越俎代庖。教学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由于过多强调教学秩序的整体性而忽视了满足个别教师的特殊需求,缺少广博的人文关怀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三)教学管理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倾向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教学管理本质就是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而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人本化教学管理制度的保障,造成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意识普遍存在。
五、实施人本化教学管理创新的路径
(一)以学生为本,尊重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就重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讲求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社会根深蒂固的“学在官府”的束缚,招收学生不设等级门第的限制,因而学生在年龄、志趣、性格、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孔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实施弹性教学,因材施教。
因而,在当今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创造力。由教师单向灌输向师生双向互动转变,不再拘泥于教学过程中既定的程式化模式,实现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深度沟通交流,搭建起激发学习热情、满足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率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增长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治学精神,还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包容豁达的处世态度,从而实现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发展。
我校天津商业大学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加学生选择专业自由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反响。我校自2003年开始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计划,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重要改革。在招生的时候,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例如会计学按工商管理类进行招生,金融学按经济学类进行招生,在这些学科大类中有很多专业,学生大一入学之后先进行不分专业的类内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学习,在大二第二学期再让学生在招生时设定的学科门类内选择专业,给学生一定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的空间。
(二)以教师为本,发挥主导作用,挖掘内在潜能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充分说明了优秀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康有为先生在《政论集.在浙之演说》中说过“师道既尊,学风自善”,谭嗣同先生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指出“为学莫重于尊师”,这些都强调了尊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因而,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中,我们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发挥教师在教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教师在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把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带给学生。此外,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最新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基于教师具有这种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天然纽带作用的特质,因而在教学管理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参与教学管理过程。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多重价值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建立一套目标明确、计划具体、管理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从而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与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相融合。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全心全意地投入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社会急需人才。
(三)以和为贵,进行柔性管理,强化服务意识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 的和谐思想,接下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次强调了“和”是事物成功的条件。因而,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营造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在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论是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之中,还是在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对人性的关怀,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满足学生与教师的个体需求,牢固树立教育管理服务至上的人本化理念,建立健全人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此外,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注重吸收借鉴已有的教学管理成功经验,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解放思想,突破已有的教学管理藩篱,在继承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强化教学管理为教师、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导向,淡化具有行政约束性的刚性管理色彩,进行柔性管理。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潜能,增强教学管理的学术内涵。不断另辟蹊径、创新求变,保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出迎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常满荣. 高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及路径选择[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 刘莉娟.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J]. 大理学院学报,2012,(8).
[3] 郭秀丽.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
[4] 肖阳. 以人为本:高教管理第一要务[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