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介生态下的公民新闻特征与价值实证研究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使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出现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新闻发布权的运作机制,新闻传播的主体与客体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发生剧烈的转变,二者之间的稳固性逐渐被打破。在如此背景下,公民新闻开始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最早提出“公民新闻”理念概念的杰伊·罗森教授,在2003年发表的《权威的条件》中指出主流传媒的权威性将受到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成为记者提供了可能。
对公民新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是传播网络本体研究、网络传播中存在的同盟研究和公民新闻中不可避免的权力话语研究。可见公民新闻的发展与网络密切相关,它所构建引发的关于话语权、公共空间、公民意识觉醒问题的讨论在社会中更是激起了千层浪。在当今互联网兴盛的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web2.0平台对公民新闻的构建、发展和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一、 互联网媒介生态下的公民新闻
互联网为滋生公民新闻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最为公民的媒介传受角色得到转换。从传播过程来看,公民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由以往单一的受者转变为多元化的传者,这是公民新闻的一大进步。具体说来,公民新闻的发展历经了20世纪末“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模式”阶段向21世纪初“社会公众可以不依赖传统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阶段过渡” ①1。
互联网对公民新闻的催化,从近年来社会上爆料的很多社会热点新闻的传播可见一斑,如随手拍解救落水儿童等。从国外公民新闻的产生过程中,可以管窥我国现有公民新闻的发展状态及其独特性。美国的公民新闻开始于博客,著名的案例是1998 年,美国德拉吉博客网率先发布“克林顿绯闻案”,拉开了克林顿总统的性丑闻序幕,引导影响了美国的舆论导向,引发了一系列美国总统性丑闻报道。“2005年7月,发生在伦敦的地铁爆炸事件标志着新闻收集过程中的一个‘顶点’,伦敦《卫报》称之为‘新闻程序的民主化’,并称在袭击中摄像头手机的使用标志着‘平民记者’的真正诞生” ②2。可见个体化的传播媒介在整个民主进程也发挥着不可替代重要的作用。
二、互联网新时代下公民新闻表达形式及呈现特征研究
目前,,在我国,博客、微博成为公民新闻最主要的载体,加上近年来兴起的微信也投身其行列,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为公民新闻的真正实践提供了可能,如“华南虎事件——一场全民报道的正义演练、,西藏火炬传递事件——充满责任感的全程纪录、,四川大地震——‘你我都是记者’、,奥运报道——全民上下齐动员” ③3,这些事件能成为热点,很部分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的支持,同时也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
博客是一种在互联网络随意表达自己看法见解的个人出版方式,深受大众欢迎,,同时也是公民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4。其个性化、互动性、非专业化和开放性是博客成为一种典型载体的原因,这恰与公民新闻的特质契合。它既为公民新闻所生,也是公民新闻的铸造者。而博客在中国本土化后,在新的土壤下出现新的特点。它催生了记者博客群落,许多专业记者借助此平台表达个人观点。而纸媒也借助新媒体的出现,传播个性化的新闻信息,如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报》“城市e闻”推出。传统媒体在面临互联网、自媒体的冲击时,也可灵活地借助新型媒介转变发展模式以求更好地生存。
对于微博,其在中国有方兴未艾之势。“2009 年 8 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由此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④5。之后的“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微博”占据一席之地。微博的介入,使公民新闻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说来包括“即时发布提供第一手新闻信息、碎片化传播易于新闻信息扩散、微博互动性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 ⑤6等。很典型的一个案例便是: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时间为20点34分,新浪微博第一个事故求救信息由乘坐在出事动车D301网名为羊圈圈羊的乘客于20点47分发布,时间仅差13分钟。由此可见,微博之所以能如此及时的地传递新闻信息是因为信息源遍布各个角落,而信息的传递无需复杂的审核、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微博传播机制之下,公民新闻的扩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得到了提升。
微信诞生于2011年,流行于2012年,成为人人当下人人不可或缺的新媒体,语音短信的功能颠覆了以往需要文字传递信息的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交带来了便捷。微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拥有便利的语音功能、自费免费实惠、用户群大、开源系统带来的强容纳性。它的传播价值在于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多媒体使用,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符合大众需求。微信的这些特点对公民新闻的深化有重大影响,正是在新媒体的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技术促使强化了公民意识的觉醒,重构了公共领域空间,重塑了话语权,并促进了民主化进程。但在实际过程中,微信到底能发挥多大功能,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三、互联网环境下公民新闻价值认知问题探析
公民新闻对社会所产生的贡献是无疑的。首要的便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意识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民主制,经历封建社会的臣民意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意识两个历史形态。“公民意识是人类自由自主活动内在精神的自觉反映和要求,,包括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 ⑥7。
网络和手机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公民的意识得到觉醒强化,通过这样一种方便的媒介传递和表达个人意愿,以彰显应有的公民意识,其中包括“公众的爱国意识、公众的参与意识、公众的权利意识、公众的责任意识和公众的监督意识” ⑦8。
公共领域的构建主要是由传统媒体承担,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承担提供平台、形成公共舆论、引导舆论方向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而公民新闻的出现却为其提供一个良好契机。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公民新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使得公共舆论能够相对独立的独立地进行传播,由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扩大化便会使大众关注公共事务,并进行理性思考。中国的文化土壤内,有关启蒙理性的思考相对薄弱,而公民新闻能够充分调动民众的主动参与感,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也为现代化提供基础。其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媒体的控制,为公民表达个人意愿提供良好平台,并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形成较大范围的舆论,从而影响到传统媒体的对话语权的控制力。缺口一旦打开,现代化进程便可提上议程。
同时也要注意到公民新闻的出现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引发话语权在公共平台的分配问题。有些学者理想主义地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公共平台表达言语的自由性使得公民可借助高科技实现大众话语权的掌控。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却认为,“它所能提供的开放自由共享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虚拟空间反映的更多是现实的权力格局,传媒技术的先进,有时甚至可能导致权力再分配中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 ⑧9。事实上,当我们考察当下一些新媒体的运作模式时,会发现变化的只是传达讯息的媒介,而话语权的运作模式几乎复制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运作模式,这就是雷吉思·德布雷所说的传播思维模式复制问题。
综上所述,公民新闻的产生和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表现形式和表达的可能性方面看,公民似乎确实能够对某些公共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形成“媒介审判”。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公民新闻所带来的有关公共平台构建和话语权分配方面的问题也要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宏大叙事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个性主义的张扬和真正民主的构建,它也许会变成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一种物质外壳运用随心所欲,而传统的传播模式并未被动摇的方式,来实现对话语权的分配。
注释
① 李欣奕.网络公民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② 马原.从新闻博客现象看公民新闻的本土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3)
③李曼青.中国公民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从近几年的“公民事件”看公民新闻的崛起[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 包苏日娜:《互联网时代的公民新闻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④张羽,侯逸君.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 [J].今传媒,2011(2)
⑤许琛.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J].东南传播,2011(9)
⑥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 [ M ] . 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97
⑦李异平,李洁玉.从公民新闻的发展看公民意识的觉醒[J].邵阳学院学报,2010(4)
⑧王丽君.公民新闻中话语权的分配[J].新闻世界,2010(9)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