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城地理梯度环境下的旅游业规划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了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历史和辉煌的成绩。目前国内外与旅游空间布局结构有关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中比较成熟的主要有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理论、旅游流理论还有环城市游憩带理论等,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却很少会涉及到环城市( 群) 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梯度特征的具体分析和探讨。本文则主要联系相关的理论和实际,分析和探讨粤港澳大珠三角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在环城地理梯度环境下的旅游规划布局规律,以进一步丰富旅游休闲空间结构布局理论。
1、环城地理梯度环境的内容和概念分析
地理梯度又可以被称为地理势,其概念是从地理系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非均衡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可以作为一项动力学指标对地表地理环境与状态参数变化过程中强度与方向进行衡量。我们都知道地理系统的非均衡性会导致物质的迁移、信息的传递以及能量的交换,由此可见,地理梯度是造成各类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状态的基础动力,同时也是地球演化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客观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讲,地理梯度可以被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人文地理梯度,另一类是自然地理梯度[1]。其中人文地理梯度主要包括有语言、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聚居密度等方面的内容,而自然地理梯度则主要包括有海拔梯度、重力梯度、温度梯度、湿度梯度、气压梯度还有景源密度和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环城地理梯度是地理梯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以城市或城市群的经济、文化以及区域地理等因素组成的核心区为中心,并与其周边地区构成的边缘区共同构建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系统,进而形成的具有较为明显地理梯度特征的旅游休闲空间布局结构,此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地理、经济、文化中心为辐射中心,向外围地区输送旅游客源。
2、从地理梯度环境的视角对大珠三角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分析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后来经历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还有泛珠三角这三个不同层面概念的发展。其中小珠三角主要包括北江、东江还有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珠三角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珠三角三角洲,大珠三角一般来说有粤港澳、小珠三角和港澳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包括深圳、珠海、佛山、广州, 还有惠州、清远部分县市等,这些地区在后来的发展中被纳入港澳的范围内;泛珠三角所包含的地区主要有福建、四川、广东、贵州、广西还有港、澳等地区。从其包含的范围来看,在地理方面,大珠三角是广东的中心,在经济文化方面,大珠三角不仅是广东、岭南、泛珠三角的中心,同时也是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中心[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珠三角与其周围地区存在地理梯度特征,尤其是在西、北、东部地区梯度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主要可以从自然地理梯度、经济地理梯度还有文化地理梯度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从自然地理梯度来说,主要表现在生态、地形还有温度等方面,在珠三角,地貌地势梯度是以珠三角平原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为主要特点,由内向外非均衡抬升;而在气候差异方面,其差异程度虽然不高,但是由于维度差异还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气候的舒适度也表现为大珠三角城市最低,并随着逐渐靠近郊区、山区表现为递增的状态;另外,在森林覆盖率、地表环境原始度还有水体质量和空气质量等指标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水平以珠三角为中心向四周呈递增状况,这种递增对城市居民定期进行自然休闲山区旅游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从经济水平梯度来说,它主要是以大珠三角为中心向周围地区呈递减趋势,这刚好与自然地理梯度相反,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密度,人均生活消费水平还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方面,从大珠三角向周边山区各指标均呈递减趋势;二是从产业结构方面,绝大多数发达的工商业、服务业都存在于大珠三角,而其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约化程度都不高;三是从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大珠三角的交通形成公路和铁路网,非常发达,而其周边地区的交通分布则比较稀疏。正是由于这种经济水平梯度的存在,使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二元结构关系,进而促使经济资源向中心流动,而旅游业资源则向周边地区流动。
最后,从社会文明梯度来说,它与经济水平梯度相同,是以大珠三角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这也与自然地理梯度相反,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是,从文化层次上来说,城市工商业文化层次明显高于乡村农业文化;二是从人均受教育水平上来说,大城市明显优于其周边城市,尤其是山区或者乡村地区;三是从文明程度上来说,以城市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呈递减趋势。这种显著的社会文明梯度构成的二元结构关系对于旅游客源从城市向其周边地区流动也具有促进作用[3]。
总的来说,粤港澳地区的城市结构具有环城地理梯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大珠三角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由内向外,按照平原、丘陵、山区依次呈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形成了明显的落差,进而形成了旅游客源以粤港澳为地理、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向周边地区呈辐射输出的结构。
3、基于环城地理梯度环境下的旅游业规划布局分析
粤港澳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受地理梯度特征的影响而形成了“中心”与“外围”、“核心” 与“边缘”二元结构关系,这对其区域旅游休闲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了制约作用,一方面会形成环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游憩带,主要表现为环城市群游憩带与梯度性游憩带这两大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会形成包括南部濒海游憩廊在内的点 - 轴结构的树状游憩网,其中“点”是各级中心地,而“轴”则是在一定方向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级别人口与产业带, “点”对各级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4]。由此可见,粤港澳一体化的旅游休闲空间布局结构包括三大梯度层次与一大树状网络,并且这种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在城市休闲市场驱动下还在进一步形成中。
通过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粤港澳旅游休闲业的梯度布局和梯度推进是在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背景, 以及资源、交通与市场条件等因素的促进下完成的,并且对旅游休闲业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我国的地理特征来看,山地城市占城市中的大多数,例如以广州、杭州为代表的平原濒海区的丘陵山地城市,以拉萨、兰州为代表的河谷山地城市,以延安为代表的沟壑山地城市,还有以大理为代表的高原丘陵山地城市,这些城市与周边地区都表现为明显的地理梯度特征[5]。在这种地理梯度特征环境下,旅游业的布局规律和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为企业投资方向以及区域旅游与区域休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同时还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比如在与旅游休闲业的投资方面相关的决策中,投资者应根据环城地理梯度环境的特点,选择在环大珠三角城市群周围郊区与山区投资温泉度假或者休闲农业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旅游休闲业的梯度推进,在城市经济文化体系的发展中更多的加入郊区和山区的内容,进而更好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互动融合。然而,在旅游业的规划和布局中,我们如果单纯的以梯度布局和推进为依据来作为指导可能会造成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应依据优势资源与环境大胆的投资,创造旅游增长极。例如在地处偏僻但资源与环境优势突出的广州第一峰就是一个理想的高山度假胜地,通过对其开发能够有效促进阳山县域旅游的发展,这对于推动粤北旅游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6]。
4、总结语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区域旅游通过合作、调整等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我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也初步形成并逐渐变得成熟,国内各个区域由于地理、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差异显著的旅游区域业,这些旅游区域不仅各具特色,同时还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要想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结构,首先必须要对区域旅游休闲业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粤港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比较强的地区,通过对其环城地理梯度环境特征以及旅游业空间布局规律、模式的分析,对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休闲旅游业进行规划和布局,这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J]. 广东经济. 2009(11):73-74
[2]. 吴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105-106
[3]. 刘少和,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兼论广东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的趋势特征[J]. 旅游论坛. 2009(05):98-99
[4]. 秦学,李秀斌. 粤港澳旅游合作的障碍及路径选择[J]. 改革与战略. 2010(01)
[5]. 王润.“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背景下休闲旅游发展趋势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78-79
[6]. 秦学.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粤港澳区域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04):23-25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