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奥运会开幕式中集体记忆的符号化建构

作者:黄永春,周俞汛来源:《西部广播电视》日期:2015-03-21人气:1901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记忆是一个与他人、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现象,将记忆的研究角度从个体视角的研究转向了集体视角,并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①记忆是一种与他人相关的群体性社会现象,一个人记忆的涌现需要别人的记忆或是群体的记忆的唤起。②而记忆的共享不可能依赖于面对面的娓娓道来,更多的是经过符号化的处理后,更直接、更浅显易懂的唤起共同的回忆。所以记忆的再现或是表述,其实际上就是符号化的建构过程。人们脑海中的“过去”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群或者组织对其相对应的集体记忆,它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群体中记忆的唤起往往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语言系统的构建则仰仗于符号化的叙事。

    开幕式是每届奥运会的重要环节,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除了要按照规定进行一连串的传统仪式之外,还会有华丽的极具本国民族特点的艺术表演以达到彰显东道国民俗文化、精美艺术的目的。开幕式中的艺术表演作为文艺晚会的一种特殊形式说到底也是电视节目的一种,不管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奥运会开幕式都深深的打上了集体记忆的烙印。

1、 奥运会开幕式为集体记忆的符号化建构提供载体

哈布瓦赫提出:“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或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③群体意识需要群体性参与才能传承,而群体性的参与则表现为民族层面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社会层面的集体活动的举行。即只有在参与社会中群体性的互动和交往活动时,人们脑海中与之相关的回忆才会重现,并将其渗透到与公众彼此的交流与表达中,以此唤起集体记忆。所以,集体记忆必须通过群体活动,如节日庆祝、大型体育盛会等等才能得以保持新鲜。同样的,每个国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这些内容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资料、影像纪实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下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世世代代,也就形成了生活在这个国家的群体成员共有的集体记忆。而奥运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体育盛会之一,它的每一届开幕式文艺晚会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承载这个国家最多集体记忆的环节。

在每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都会有点燃奥运圣火、升五环旗、和平鸽展示等几个固定仪式环节,这几个固定环节是历届奥运会所延续下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向世界传达和平、团结、友谊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古老的奥林匹克文化。这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唤起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的人们脑海中自己与奥运会有关的回忆,并使公众获得了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体记忆。而穿插在固定仪式中的文艺演出则成为了展现这个国家精美的文化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有力环节,唤起了本国民众及世界人民对于这个国家的记忆,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中,导演张艺谋便选择了具有世界性地位的四大发明来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不仅仅给世界各国的观众带去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更是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很多的环节上,奥运会开幕式在内容的展现方面都是强化集体记忆的有力载体。

2、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为集体记忆符号化建构提供方式

在现代社会,我们大都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进行意义的生产和传播的,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泛的传播范围,通过视频影像的形式来呈现和记载着过去,向人们传递着讯息,这远比文字、广播等形式的描述来的更为生动和真切,更能直观的带给观众真实感和参与感。英国学者戴维﹒莫利曾经指出,电视媒介在构建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电视媒介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共时性的需求,可甚至以将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民众定期定时的组织起来,使聚集在电视周围的小团体在相同的时间以相似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通过看电视这样的行为可以为集体记忆的唤起提供一种方式,其共享性能够消除彼此间的距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参与感。

奥运会开幕式虽然是仪式庆典,但它不是为当场观众准备的,而是为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准备的,与其说是一台文艺晚会,还不如称它为一场融合民族文化精华的“电视秀”来得更为确切。开幕式以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媒介,这无疑更有利于集体记忆的构建和延伸。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电视文艺拥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规范,而具象的视听语言符号又可以将记忆情境的渲染力扩大到最大范围,为记忆的符号化构建提供各种的方式,使观众在观看开幕式的同时,“无意识”的受到符号化能指内容的牵引,进而沉浸在各种意义符号的所指涵义中,在脑海中获取记忆的文本信息,将所接受到的声音和画面都诉诸于既有的情感中,最终获得对所获记忆的认同,唤起并建构出观众的集体记忆。

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将大型集体活动通过文艺晚会与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相结合,共同承载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将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探索,也必将在我们这个时代发挥出它应有的繁荣国家文化和承载民族记忆的符号构建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 毕然、郭金华译. 论集体记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陶东风. 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J]. 中国图书评论,2010,09:69-74.

[3]莫里斯・哈布瓦赫. 毕然、郭金华译. 论集体记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