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文学论文
义利之辨,是一直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概括地说,‘义利之辨’即是如何看待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关系的争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勃发期。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将春秋战国时期统称为“子学时代”,并以为“在中国哲学史的各时期中,哲学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这一时期,儒、墨、法、道、兵等诸子蜂起,他们对义利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次论辩的高潮,亦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对义利的看法各不相同。春秋时期义利之辨形式上是道德与利益之辨,实质上是“公”、“私”利益之辨。这种争辩往往并不否定对“利”的欲求,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求利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定。战国时期,儒家、墨家乃是显学,影响最大。以下权将此二家的义利之思加以梳理,以对先秦时期义利观作一管窥。
一、孔子
春秋末期,孔子以“仁”为学说核心,阐发仁、义、礼、智、孝、弟、忠、信,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孔子看来,“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至上性质,“君子以义为质”、“君子以义为上”,“利”是孔子较少论述的,《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但罕言并非不言,《论语·里仁》篇就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说。孔子将“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但他并不排斥利,只是在“利”、“义”之间,更推崇“义”。《论语·里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重义,对利却并非一概否定: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孔子“义利观”承继了东周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以“礼”作为求利行为的约束。他肯定财利的客观价值,但要求去贫贱只能通过正当手段,肯定富贵之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慈善行为,进而提出富民主张,认为“因民之利而利之”, “惠而不费”才是治理国家的最佳办法。从源、流两个向度来看,在利益获得上孔子主张“取之有道”,“以民之利而利之”, 因势利导,治国富民;在消费方式上,则推崇有能力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必须指出的是,孔子对“礼”与“仁”的推崇是一以贯之的,他对“君子”显然更为推崇,认为守仁义而乐道、始终不违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上,孔子虽然不一味贱“利”,却更推崇“义”。
二、孟子
孟子所在的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不满“天下之人,唯利是求”的社会风气,提出重利轻义的观念。孟子的义利观,因其指向不同又可概括为富而后义、重义轻利两个方面。富而后义,是对孔子先富后义的承继,即从民富论的角度认为道义应以物质为基础:
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重义轻利,则是孟子对士和君提出的更高要求: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见於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认为士与民不同,当对自身的德行操守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尊德乐义”、“穷不失义”。对于执掌权柄的国君,孟子则坚决主张“王不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总地来讲,孟子义利观从“民”、“士”、“君”三个维度,分别提出富而后义、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主张,赓续了孔子“富而后安人”的传统,又对儒家的群体性原则有所强化。
三、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学宗孔子但不拘泥儒家,广泛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所长,是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性恶论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基础,义利问题上肯定“义利两有”又倡导“以义制利”: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既然肯定义利两有,荀子“以义制利”显然不是完全否定利,他强调的是以公私利益之间,公的绝对主导性。在此观念之下,荀子又对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加阐扬: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在对士阶层提出道德要求后,荀子义利观又拓展出治国之术的层面: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综合上述不难见知,先秦儒家义利观虽都倡导义,但在对待利的态度上孔、孟、荀三家又有所不同,荀子既不完全同意孔孟的别义利为二,也不完全同意墨家的义利合一。“以义制利”是荀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孔子“见利思义”似,与孟子“何必曰利”则存在较大分歧。
四、墨子
战国初期,最有影响的是孔墨显学。墨子也讲贵“义”,但墨子倡导义利合一,因此墨子之“义”是以“公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则是不义。
墨子贵义,旗帜鲜明地提出“天下莫贵于义”的观点: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但墨家所讲之义,显然与儒家的主张存在区别。墨子讲义不离乎利,因为在墨子看来“义,利也”,义就是利,义利合一。然而,并非所有的利都是墨子所贵的,利天下百姓,才是墨子眼中的大义:
子墨子曰:“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
结 语
先秦时期,除了儒墨之外,尚有道、法、兵诸家对义利关系有所阐扬。但诸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儒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先秦儒家义利观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成熟的过程,重义而不否定利,也是后世儒家伦理观念的一条主线,汉学、宋学莫不如此。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其义利观实际上是贵义重利并举,利他人、利百姓都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先秦诸子的义利观,引人深思,可兹借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