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哀江南赋•序》注释商榷——文学论文

作者:张增馨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5-03-29人气:2032

从注释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训释语言和文字

    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两大方面:一、字面生涩而义晦;二、字面普通而义别。

1、实词的解释

(1)“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两句中对“让”一字的解释。王力《古代汉语》和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为“让位,禅让”。“让东海之滨”这句话解释成:让位而居于东海之滨,不说篡而说“让”,是掩饰之词。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让”是“辞让,谦让”,《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为孤竹国君二子,兄弟相互辞让君位,逃至海滨。这句话喻自己本以谦让自守。同一句话中,“让”字出现两种不同的注解,导致句意产生很大的差异。倪璠《庾子山集注》:“让东海之滨者,盖指魏、周禅受也。”故根据语意和典故,笔者认为“让”解释为“让位,禅让”更妥。让,古作“让位,禅让”讲。如《荀子成相》:“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吕氏春秋慎人》:“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王本注“张平子见而陋之”的“陋之”为“认为不好”,未确。应解作“鄙视,轻视”。因若以“认为不好”解,与上文的陆机的拍掌大笑构不成呼应关系,体现不出被人嘲笑、受人轻视之意。又《艺文类聚》云:“张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薄”有“轻视,看不起”之意,“陋”应与“薄”相近。陋,古亦常作“鄙视,轻视”解,如《史记•宋微子世家》:“今殷民乃陋(鄙视)淫神祗之祀。”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轻视)之。”

(3)“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朱本注“王气”为“帝王的运气”,未确。应解作“王者之气”。根据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王气,旧指象征帝王的祥瑞之气。如《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豫章人有善术者,望斗牛间有王气。”朱敬则《陈后主论》:“五百里之俘囚,累累不绝;三百年之王气,寂寂长空。”

2、虚词的解释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王本注[20]、朱本注[22]、郁本注[22]释“藐是流离,至于暮齿”句,“是”应注出。因此处的“是”,不是“对、正确”等常见义,而是作语气助词,用在句中以补凑音节,没有意义,可去掉不译。而金本注“是:语助词,无义。”没有标明用法。“藐是流离,至于暮齿”(藐:远。),即远远地流落异乡,直到晚年。是,古作“语气助词,用在句中以补凑音节,无实义”解例,如《诗经•小雅•正月》:“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人民于今没有福禄,天灾不断打击。)

3、地名的训释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两句中对“华阳”一词的解释。王力《古代汉语》中指西魏,他引《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据胡渭《禹贡锥指》考证,华阳在今陕西商县。西魏京都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用华阳是活用典故。而其他三个版本都指江陵,因为江陵在华山之阳(南),故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庾信从江陵奉命出使西魏,适值西魏攻陷江陵,元帝被杀,他从此被留北方,终不得归。笔者赞同后三者的注释,“华阳”应解释为江陵。理由有二。一、从出处来讲,“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清马俊良《禹贡注》:“华阳,华山南部。”又常璩《华阳国志》:“西魏都长安。”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从《禹贡》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的《释地》:“河西曰雍州”,雍州在华山之阴矣(即长安在华山之阴)。倪璠《庾子山集注》中亦指出:“南郡江陵,在华阳。”所以,“华阳”一词不可能指西魏,王本是错误的。二、从语法结构和语意来讲,“华阳奔命”中“华阳”前面省略个介词“于”,“从华阳”做句首状语,这句话言从华阳(江陵)奔命而北至长安,遂不归也。如王本指西魏,语意就会发生改变而为“从西魏奔命......”这明显不符合事实和文意。

二、诠释典故

    如“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两句中对“让东海之滨”一句的训释。王力《古代汉语》和金本中指田和篡齐的事。齐康公十九年,田和迁康公于滨海,后自立为齐王,是借田和的事暗指宇文宽篡夺西魏改国号北周的事。与“遂餐周粟”是两回事儿。朱本和郁本中引《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本孤竹君二子,兄弟相互谦让君位,逃至滨海。后二人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归周。武王伐纣,二人以为不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二句喻己本以谦让自守,但竟不能如伯夷、叔齐之不食周粟,以身殉“义”。这里是把“让东海之滨”和“遂餐周粟”连成一事来论。同一句话,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出处。我赞同王本、金本的解释。倪璠《庾子山集注》:“让东海之滨者,盖指魏、周禅受也。《史记》:‘田大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云‘让’者,微词也。”又说:“遂餐周粟者,宇文氏国号曰周,故假夷齐、周粟为比。”此句“言元帝畏秦兵之下,使己聘魏,忽践秦庭也。及江陵既陷,身留长安,见周受魏禅,遂终仕于周也。”又《史记》:“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正義》曰:“伯夷孤竹国在平洲,滨东海也。”夷、齐始为让国而逃,其后不食周粟,似是一事,然于子山不类。按之上句,不得引东海、周粟为一事也。由此可见,这里是说,自己在北周篡魏后,失节而食了“周粟”,庾信对自己不能全节,深为悔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四个版本对《哀江南赋序》一文的注释或多或少都有不够精当之处,读者在阅读时不能盲目相信注释,要根据全文大意和语法知识做客观理性的分析,不抹煞前人注释,也不迷信,吸收其有价值的东西,确保理解准确无误,也不枉白读一回。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4]郁贤皓.中古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倪璠.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尹君.文言虚词通释[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