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创作——文学论文
詹姆斯·莱奥·荷利曾这样描述过《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中的主人公乔伊·布克:他未曾远离过电视机,一旦眼前没了那些忽隐忽现的影响,他甚至不敢确定生活是不是还在继续。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蕴意深刻:“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体验与意识,改变了人们兴趣和感觉的构成,改变了通常人们对活着与对所处社会关系的认识。”[1]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曾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随着新产业、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一种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媒介。它既包括数字化的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也包括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不仅拓宽了人们接受信息、获取资料的方式和途径,且更为便捷和高效,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正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文学创作,也在这股新媒体的洪流中呈现出新媒体发展时代的特征。
一、 文学创作的大众化
纵观文学发展长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古代亦或当今,文学创作群体,似乎总处于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较深的文学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人文情怀。我们并不否认存在一些天赋奇高却未受过传统教育的创作者,但他们并不是文学创作者的主流。随着传播模式的变化,我们一步步的由传统的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顺利的过渡到了数字传播。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被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打破,创作主体也因为现今广阔的媒介平台而趋向于大众化。相对自由的、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得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创作要求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相对于传统的出版发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低门槛、多渠道、无限制的优点,作品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把控的活动。榕树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等门户网站给无数怀有创作冲动和作家梦想的人提供了平台,高效的传播速度也缩短了文学流通的时间,且内容更为包罗万象。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有一个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手机,懂得简单的发文技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小说散文,言情武侠,玄幻穿越,都市校园,题材风格也都可以不受限制。一方面文章面向了更为广泛的阅读人群,另一方面读者从一个平台上即可获取各种文体内容的阅读需要。或许你还记得1998年横空出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它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就已被疯狂的追捧,转载度节节攀升,作者也一夜爆红。作为网络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提高了人们对网络文学创作平台的认识,也提高了网络文学的地位,成为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三足鼎立的文学版块。
由此可见,现代新媒体提供的网络公共平台,使传统的、精英模式的文学创作时代一去不复返。作家不再是一个高深的、专业化的群体,而是依借新时代开放的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文学创作与发表的大众化。同时,也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发展局面提供了契机。
二、创作内容的变化——经典的消解和内容的碎片化
2012年10月,微博名人“和菜头”宣布停止更新微博,他说:“我怀疑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对我的大脑有所损伤,很担忧再也不能读书和做深度的阅读了”。[2]
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的资本经济飞速发展,但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幸福,先后爆发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使原有的价值体系瞬间崩溃,上帝死了,处在“荒原”深处的人们开始反思盲目的乐观主义,并重新探寻世界的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并迅速的波及世界各地。
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发展至高潮,中国也出现了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一批优秀的先锋作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初衷是好的。它通过破碎的语言,符号化、象征化的人物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模式;为文坛带来了活力,却也彻底改变了文学风向。
九十年代起,互联网技术逐渐发达,文学活动打破了精英阶层对创作发表等资源的把控,成为了人人都可参与的大众化活动。但是,由于创作者个人素养的良莠不齐,文学传播方式和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一味的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阅读习惯,低俗、媚俗、粗俗的作品相继出现,正像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到的:“文学作品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传统的经典名作被不断恶搞,成了被调侃戏谑的对象。作品的娱乐性越来越强,开始沦为年轻一代消遣调笑的谈资。
而在科技逐渐发达的今天,一代又一代不断更新电子设备以及新媒体提供的各种平台让人们的文学阅读与接收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手机、电脑等电子数码产品阅读的人群不断膨胀,传统的纸质阅读人群数量在迅速萎缩。如果说博客的出现是文学创作大众化的一个提升,那么微信、微博的出现则是一个飞跃。140字、随时随地快捷的更新,使得文学远离了厚重的书本年代,取而代之的是零散的文字碎片。龙应台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一文中曾说,文学的核心意义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而现在,我们被每天不断更新的信息包围着,疯狂刷屏的快感远远大于静心读一本《瓦尔登湖》所带来的宁静,思考丧失了,深度阅读的耐性被磨灭殆尽,我们只能一味的获取,却再也不愿去看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难怪莫言先生认为“手机成瘾”让人失去了通讯的幸福,“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
文学的终极意义在渐行渐远,微博和微信引领的“微”文学使《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成了阅读传说。文学对人类进行人文关怀的传统价值似乎成为了调侃经典的借口。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改变,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文学传统性的消失?而且有哪一个“微”文学作品可以替代像《战争与和平》这类作品的价值和魅力?
习主席给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显然这里强调的依然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但如何将之贯彻于这种“新”文学的创作与传播环节中却是我们首要关注的中心。
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双向活动,一方面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生产也可以制约文学消费。发达畅通的新技术、新媒体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可以双向互动的文学环境,文艺工作者就应该迎着时代的潮流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现代文学在对经典的解构中也诞生了不少佳作和新思想,但是,它不能成为亵渎经典的手段,对待传统文学应该兼容并蓄,而不是一概否定;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民众养成合理的阅读习惯,不再仅仅满足于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平台提供的碎片化阅读,而是要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开放便捷的媒介平台,应该成为我们全民阅读时代的有力工具,而不是肢解我们阅读的隐形杀手。
三、文学创作的商业化
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全新子榜单“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震撼发布,唐家三少以5年3300万元的收入荣登首富宝座,并获得“中国作家富豪榜·网络作家之王”重要奖项。[3]
传统文学依靠纸质媒介的传播,起到的是文学本身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作用,多注重对人类精神和整个社会的反映。曹雪芹一定很难想象,曾经只在民间传抄的《红楼梦》被不断印刷销售,金陵十二钗中的女子出现在各色工艺品上,给营销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在今天,新媒体开放互动的特点,使得各个艺术领域相互交织,文学成为一种市场化的艺术生产,它不再单一的通过纸质书籍和网络阅读进行传播,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来对作品进行商业化的宣传和销售。艺术作品的商业化不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只不过对于邓小平年代的中国来说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其实,马克思早在1859年就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他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他明确的指出:“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动——脑力劳动、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4]
这种判断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生产,似乎和市场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作为顶尖网络写手的唐家三少,已用事实证明文学作品巨大的商业价值。原本只是网站连载的玄幻小说,已开始酝酿影视改编和游戏开发,而著名的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已用《小时代》系列赚足了票房,虽然自小说发售至电影成型,其拜金主义思想就遭到疯狂吐槽,却依然不影响作品巨大的商业盈利。而今,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商业化发展,作家这个职业也被带上了明星光环,但是,有深度的作品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们并不反对文学创作的商业化。这些作品一方面确实有很高的人气和阅读量,另一方面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文学创作在迎合读者阅读口味的同时,也应该对读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并激发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此,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至关重要的,它一旦缺失,将必然引起情感的泛滥和思想的混乱,甚至是民族文化的不堪。文学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我们全体国民素质的关键,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塑造文化大国形象、展现民族内蕴与实力的重要内容。习主席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穿越、宫斗、玄幻、言情的题材内容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阅读娱乐需要,但肤浅的主题、对历史的胡乱篡改、无厘头的情节、虚无的人生观是对我们现有的文化体系和知识贮备的亵渎和消解。如果不读史书,我们会不会真的以为皇帝深陷后宫整日无所事事,会不会因作品中不断刷新的名牌而沾染拜金主义的思想,如果我们接触的只是诸如此类的文艺作品,未来的文化发展只可能愈来愈趋向于低俗化。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於精神快乐”,“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新媒体的优势,应该成为促使文学创作向更为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成为提高经典认知度,宣扬正面价值观的有力武器,而不是恶俗、烂俗作品顺利传播的的渠道。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创作既要结合新时代新条件,也要认真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艺,经典的作品一定不会过时,过时的一定不是经典。至于新媒体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结果如何,时间会做出证明。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C].华夏出版社,2005.(1).
2.唐绪东.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3.百度百科.唐家三少.http://baike.baidu.com/view/102795.htm?fr=aladdin.
4.[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第6卷). [M].人民出版社,1961.
5.百度百科.习近平文艺座谈会http://baike.baidu.com/view/15171859.htm?fr=aladdin
6.莫言谈“手机成瘾”:让人失去了通信的幸福. http://www.qlwb.com.cn/2014/0321/102736.s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