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益生产的航空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研究
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在改善民生、巩固国防、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其涉及到冶金、材料、电子、动力、机械加工、控制等多种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所以航空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航空制造业属于离散装配制造行业,其生产过程具有配套零部件多、状态不稳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1],如单架飞机是由上万种零部件组成,有些零部件从订货到交付需要一年时间甚至更多。目前,我国航空制造业跟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劣势[2]。本文从管理角度对航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精益生产理论对航空制造生产管理进行优化。
1航空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模式大多采用传统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管理比较粗放,致使生产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1.1部门壁垒严重,信息沟通不畅
航空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传统的职能式组织架构,航空制造要用到的零部件非常多,以致设置的职能部门也很多,并且随着产品结构的发生,各部门的员工和层级还在增加。如:某航空制造企业具有30多个职能部门,尽管职能分工非常详细,但管理层级过多,这就造成了沟通不畅的问题。从横向看,部门繁多,在生产过程中很多跨部门的工装设备、工艺等问题协调困难,部门之间经常出现工作经常推诿、扯皮的现象,往往一个小问题都需要公司级领导出面协调解决,造成组织效率低下,影响生产进度;从纵向看,层级过多,一线技工人员在生产中发现的技术问题,需层层上报,要经过六七层才能到达副总工程师或总工程师处,对于企业下达的新要求也需要同样的层级才能传到一线员工处,这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不能及时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推广新的技术要求。
1.2生产计划粗放,生产效率低下
对于航空制造单位,产品品种多,零部件种类多,各种零部件的工艺路线和生产周期差别很大,生产过程中计划编制存在一定难度,生产计划粗放,有时出现计划缺乏实际指导价值,或有计划因客观因素不断流产,计划刚性弱、执行力低,有分工却相互推诿,生产运行效率低下,生产出现偏离或背离生产计划,从而导致生产出现无序状态。
1.3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质量问题较多
我国航空工业虽已整合六年,企业所属科研厂、所等单位的企标、所标还一直沿用,且标准版本也不尽相同,行业执行标准没有统一,航空企业间外委的零部件因检验标准不一致,质量问题较多。在日常生产管理中,航空企业内部,除了产品和工艺标准能够有效实施外,其他标准,如小批量零部件的标准,往往只存在概念上的意义,很难有效实施。有些虽然制定了标准,但标准与生产流程并不相符,造成生产过程中无法顺利实施;有些标准虽然能与生产流程相符,但是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指标,导致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准确衡量,最终导致实施困难。统一、合理标准的缺失,造成零部件质量问题较多,因关键零部件质量不达标而返工或报废,进而延误生产工期的现象时有发生。
2航空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改进
精益生产理论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其精髓思想为“消灭浪费,创造价值”。精益生产不仅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企业文化。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后,个人与企业有共同的追求目标,从而为生产流程的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个人价值和企业效益都得到了最大化,最终目标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产品,尽善尽美的管理制度和永无止境对零浪费的追求。有很多制造企业通过精益生产而迅速壮大,国外主要的航空制造企业也进行了精益生产改造[3],如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英国宇航公司、德国宇航等世界主要的飞机公司都采用了精益生产。所以,我国航空企业要想缩小与世界先进公司的差距,实施精益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航空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改进,主要包括:人事结构的精简,根据航空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对职能式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建立扁平化组织界面,减少臃肿的组织层次,压缩非直接生产人员数量,使得人员沟通更加顺畅,信息传递更加快捷;生产计划与销售同步化,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生产的应变能力,合理规划生产流程,尽力实现零库存生产,减少产品生产在任何环节上的浪费,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精益生产管理标准体系构建应从组织、流程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改进和设计与组织、流程等不同方面相匹配的生产管理标准,形成组织、流程和标准三维度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建立整个生产流程的全面质量监督体系,将产品的质量问题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成品质检过程,追求最终产品的零缺陷。
3精益生产改进的保障措施
3.1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精益生产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的掌握生产信息,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生产方案[4]。在进行精益生产改进时,首先要做好人力、物料、资金、仓储等不同生产要素的基础数据管理,能够及时全面掌握生产过程中不同主体所处的状态;其次,在生产中要进一步完善物料清单和生产工艺的数据,并根据不同主体状态的变化情况,对各主体实施动态管理;再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为生产管理做好技术保障。
3.2培养员工适应精益生产管理
员工的积极性关系到生产效率,在进行精益改进时,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出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培训方案;培养企业的学习氛围,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并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保证员工能够适应新的生产管理模式;鼓励员工不仅是技术人员,更包括一线工人,在工作中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及时地向管理层提出,能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流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心,全企业营造出人人都主动实施和优化生产的局面。
3.3建立精益生产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人情”、“关系”等,当一些员工违法操作规定或零部件存在缺陷时,其他人碍于情面不能及时纠正,这导致一些精益生产方式很难落到实处,若简单的处罚了事又容易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航空企业积极营造精益生产的企业文化,引导和激励员工注重工作效率与团队协作,而不是讲人情、重关系网。管理者要树立以生产为本、以员工为本的理念,多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吸纳员工参与生产管理与改进,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建立精细化生产计划管理
建立生产计划模块化数据库管理模式,实现生产计划精细化编制,使计划的制定科学合理,可性强,达到生产计划的分成管理更准确和逐级控制更规范,保证各层次计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完全集成,实现项目计划与现场执行计划的无缝连接和及时反馈的目标。
3.5全面进行精益生产改进
精益生产理论不仅可以用于指导产品的生产环节,对于非生产部门,比如财务、采购、销售等部门同样可以用精益生产理论进行改进。其“消灭浪费,创造价值”的精髓在对非生产部门进行改进时,能够对资金流、供应链、仓储和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优化,能够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减少采购周期、降低库存压力,使航空企业的每个环节、每个部门都实现精益化,这将为精益生产管理创造出良好的改进环境。
4结束语
航空制造业在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航空制造企业和发达国家的航空制造企业还有很大差距。精益生产理论很多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航空制造企业属于典型的离散型装配制造行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效率低下,运用精益生产理论对航空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改进,能够减少人事组织层级,使得部门协调更加顺畅,信息传递更加快捷;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各个生产环节上的浪费;能够将产品缺陷消灭在制造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成品率。但精益生产并不是孤立的,在改进时需要注意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培养员工适应能力,建立精益生产的企业文化,并对其他非生产部门进行全面的精益化改进,这样才能为精益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改进环境。运用精益生产理论,对航空制造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改进,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琛.精益制造与制造执行系统在航空制造企业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8,(19):42-45.
[2]刘柳.精益生产在 A 航空企业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陈荷.从精益制造走向精益企业[J].新技术新工艺,2013,(10):103-108.
[4]齐长贵,刘振中,王怀宇.航空制造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2 ,(6):68-72.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