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暗访”的职业道德底线——新闻论文
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新闻,记者是公正的化身:伸张正义,抑恶扬善。做为媒体人,追求真相是基本的职业道德。问题是有多少真相是送上门来的呢?新闻从来不是交到你手上的一份新闻稿,或者从网上扒下来的资讯。媒体人为了求得真相有时候确实要通过“暗访”来挖新闻。
暗访,是指暗中调查以寻求有效信息,是媒体常用的一种调查手段。
不知何时,“暗访”成为了社会群众议论的焦点。先是有香港的“狗仔队”,然后是有不良记者利用暗访“新闻敲诈”,最近的“姚贝娜新闻事件”记者冒充医生助手到太平间偷拍死者,更被指责为抢头条不择手段,“警察吃娃娃鱼”事件被公众质疑记者“到一个公民聚餐的包间偷听、偷录、偷看、偷拍,暗查对方消费账目,而且自始至终不出示记者证”的正当性。新闻市场化激烈竞争环境中,记者的职业道德被放在了公众道德评价的天枰上,成为了舆论讨论的热点。
一、记者 “暗访”挖新闻与职业道德
记者为了“挖新闻”能不能“暗访”呢?客观地说,记者的职责就是报道事实,做为媒体人,追求真相是基本的职业道德。问题是有多少真相是送上门来的呢?新闻从来不是交到你手上的一份新闻稿,或者从网上扒下来的资讯。媒体人为了求得真相有时候确实要“暗访”挖新闻。
2014年最后几天,CCTV曝光江西高安“病死猪肉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CCTV报道,“记者在江西高安潜伏跟踪调查一年,发现当地不少病死猪被猪贩子长期收购,有些病死猪甚至携带A类烈性传染病口蹄疫。某屠宰场老板介绍,他们的病死猪肉销往广东、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7省市,年销售2000多万元。”央视记者为了揭露“病死猪肉”的交易链条,不惜“潜伏跟踪调查一年”,也就是暗访了一年,和猪贩子陈老板交朋友,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不惜跟他一起去收病死猪,贩卖病死猪,暗中调查理清了病死猪收购、加工、贩卖的整个链条。《追踪病死猪》报道出来以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江西高安的整个病死猪收购、加工、贩卖链条也被警方摧毁。央视记者为了“追踪病死猪”求得真相所进行的暗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
2002年的时候,我也有过一次“追踪病死猪”经历。当时有人向电视台举报某村有个私屠点,专宰“病死猪”。我接到举报后,叫上一个同事,把一台小型摄像机隐藏在挎包上就搭采访车去了。临到村子的时候,司机把车停下来说:你们从这里下去隐蔽点。我们想想也对,就徒步走进村里,找到了预先约好的举报人,他向我们介绍认识了一个采购,由采购带我们冒充新开饭店的采购进入了“私屠点”。当时私屠点老板正在解剖死猪,见我们两个生面人进来,提着杀猪刀就上来问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好得当时比较镇定,在采购员的帮助下蒙了过去,暗访成功。出到村外上车,司机望着我们敬佩地说:“还好,我在外面很担心你们被砍了,到时候我真不敢开车进村救你们”。这一次冒险让我难忘。想想央视记者潜伏跟踪调查一年,揭露一个地方病死猪的收购、加工、销售链条,这种暗访,要多大的冒死勇气啊!
暗访,是记者追踪调查事件背后真相的主要表现形式。记者要隐瞒身份,不择手段暗访,很多时候是因为正常的采访受到阻碍。有些则是只有通过暗访,才能获得真实情况,这是媒体对受众的负责,对新闻真实性的捍卫。
二、暗访挖新闻要看对象
“姚贝娜新闻事件”中引发讨论的记者假扮医生助理进入手术室拍摄,且不说记者进入手术室到底是为了拍这名医生动手术,还是为了拍摄遗体,关键是公众真的需要这些影像吗?一个生前感动了无数人的逝者,尸骨未寒适合去偷拍打搅吗?早几年,网上有人专拿一些革命英雄人物来“反思”、“调查”,他们不择手段地“证明”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都是人造出来的典型,某人的某篇文章,不择手段地“证明”:“雷锋是被选为宣传对象之后,摆拍很多照片,留下一本日记,在被树立为标杆大肆宣传前出意外死了”。这些打着“揭开英雄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的所谓调查,所选对象就很不适宜,让人感觉作者别有用心,唯恐天下不乱。
三、暗访也要合法
在正常渠道无法满足采访的情况下,责任心强的记者都有不择手段暗访的冲动。比如灾难事故发生,有些地方的官员不太欢迎记者和家属接触,但是如果只有官方一种声音,对家属并不公平。在马航MH370的家属接待中心,不少记者假扮家属混进了现场,观察和记录家属们和航空公司的交涉过程,像这种情况,媒体的在场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不过要合法。记者的所有采访,都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即使被采访对象不合法,记者也不能用不合法的行为去揭露另一个不合法的行为,这与以恶对恶一样不为社会所接受。
四、暗访也要公正
在坚持党性原则下,公正是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之一。新闻报道涉及到双方或多方发生冲突或矛盾时,作为当事方的记者一定要冷静、理性,要站在中间立场上,要坚持多信源的准则,除了采访当事人,还要多方求证,对关键性细节要查看现场,也要追问冲突双方,还要寻找多个目击证人,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事实真相,“不择手段”追求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不能只采访当事人中的一方就匆忙下结论,更不能偏听偏信,拉偏架,帮助一方打压另一方,甚至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这就滑落成记者的败类了。
2012年4月8日,以“不择手段暗访挖新闻”闻名于世的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华莱士去世,享年93岁。他的“墓志铭”是: “他粗鲁,但是公正” 。
公正、合法是记者暗访的职业道德底线。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