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海洋城市的诗意纪录反思---《海上传奇》镜像意义
电影和历史一样,都是时间催化的产物。电影导演用镜头、音乐、剪辑技巧的节奏,来架构属于自己的节奏风格。而贾樟柯自电影《二十四城记》开始,便与城市历史结下不解之缘。纪录电影《海上传奇》通过一个特殊的海洋城市---上海,纪录历史人物、城市历史变迁,以及阐释电影在城市的体现,贾樟柯用了特别的方式来展现这种诗意性的反思。时间、空间、城市在这里开始了纪录。
吕新雨说,历史类纪录片最重要的意义是承担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上海,是纪录近现代中国城市历史变迁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城市中的各个阶层在这个大都会中相遇,故关于上海的解读永远具有现实意义。
一、口述历史架构叙事过程
首先,口述历史作为历史类纪录片的新型表现方式,让很多晦涩的“过去”变得通俗易懂。在如今以大众为欣赏主体的文艺创作领域,“说故事”成为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叙事方式,这就更强调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的生产。因此,“口述历史”在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被贾樟柯敏锐地运用到他的纪录电影创作的形式体系之中。由此,《海上传奇》选取的18个被访者极具代表性,用集体的记忆来反思一个城市的历史。
其次,口述历史是人阐述过去的故事,所以不得不提到语言这个承载体。语言本身就是历史。《海上传奇》大部分都是采用方言,在拍摄过程中的采访者就是用上海话进行访问。用方言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依然有语言的认同,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上海人。缓慢的镜头运动和浓重色的影调,再加上充满传奇故事的人物口述,这都是对上海诗意之美的纪录和表现。
另外,作为“新纪录电影”的《海上传奇》还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电影,因为, 影像已经不再是从前被称作“映照着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视觉真实的‘有记忆的镜子’”,而是成了对真实的歪曲和篡改,成了 “没有记忆的镜子”。《海上传奇》前期共采访了两岸三地80多位的上海人,最后保留了其中的18位被访者,讲述的时间历史跨度非常大,从20世纪30年代到2010年,全景式的对城市历史描述,用被采访人物的口述,展现这个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用过去的故事回望历史。
如同贾樟柯在导演阐述中所表述的,“几乎所有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原因;几乎所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大量地空镜头描述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和同期声纪录环境的韵味,在上海不变的美丽景色中,人虽然在变,但上海的海洋元素依旧,海派文化仍存。
二、海洋城市历史表现方式
城市的叙述最早是在文学中提出来的,对于城市世俗化的叙事,而电影中关于城市历史的表现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相关电影阐述城市史
贾樟柯曾说谈到中国电影的话首先要谈上海,有着大量租界的城市,而且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远东首放地选择上海,几乎所有重要的电影人都在上海工作过,见证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辉煌。与《二十四城记》相比,《海上传奇》更强化了与其它电影之间的互文关系。故《海上传奇》在表现上海,运用了相关电影,利用不同影像间的关系塑成城市形象。例如台湾导演王童自传性质的影片《红柿子》,茶馆转换间接待安东尼奥尼拍摄《中国》的朱黔生,导演侯孝贤的《海上花》,再与现在时空拍摄的画面进行对接,充分建构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感。在电影中,上海的诗意都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中穿行。
(二)特殊人物视角表达城市史
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情感,因为人的传奇造就了城市的传奇。《海上传奇》的18位受访者没有职业演员,有文艺界精英、黑帮老大杜月笙的女儿、移居香港的演员、台湾导演侯孝贤,从政界、文艺界再到商界,这些受访者在涉及的地域、从事的领域都尽可能全面化。
例如《海上传奇》中的第一个被访者陈丹青,是著名的艺术家,导演没有对其个人成就做过多的停留,而是将镜头对准他最普通人的一面,他儿时在上海弄堂内的调皮和顽劣,用叙事性景别将上海人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新生代80后作家韩寒,作为新上海人的代表,他的传奇经历,包括辍学、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项、作家等标签,这些为观众熟知的一面,导演阐述的是他关于赛车的经历,无论是他在片中理想实现还是说粗话的真性情,都是最本真的纪录。可见,特殊人物的选取,令口述历史的阐释更具代表性。另外,选用职业演员赵涛也别具匠心。赵涛作为职业演员,介入此片,类比与导演和上海一样,同样不属于上海这个城市,但是仍能为这里的一切打动,赵涛类似于一个淡定的探索者,突兀的闯入影片最后带着犹疑和探寻落幕。
这些特殊的人物置景于普通的上海城市景观,采访陈丹青的光陆大楼、采访韩寒的赛车场、采访王佩民的南京路街头,普通的景观后却有一个深刻的传奇,每一个上海的角落都是有故事的地方,这些手法都让经历沧桑的上海变得丰盈和感性。
(三)叙事性镜头讲述诗意城市空间
正如贾樟柯所说《二十四城记》中80%是在讲述故事,而这部只有影片50%是口述历史,讲述故事。更多的镜头指向了上海的诗意的城市空间:外滩、弄堂、现代建筑、苏州河等。《海上传奇》的表现方式是用叙事来抒情。外滩的建筑、东方明珠的矗立、断壁残垣的拆迁工地,平实的镜头叙事,最真实的上海才能打动人心。尤其是当贾樟柯的镜头停留在拆迁之上,这也是对中国所有城市的反思,毁灭的是建筑还是我们的心灵的归属。
另外,叙事性镜头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也让很多人评价影片最出彩的不是关于名人的访问,而是对普通上海人生活场景的纪录。外滩的苦力工、悠闲打麻将的市民、茶馆内的小憩等这些镜头的掠过,展示的是一个全景式诗意的上海。
三、诗意的纪录与反思
《海上传奇》的镜像诗意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海上传奇》的音乐基调是忧伤的,由台湾音乐人林强配乐,这部分基调音乐用来叙事。除此之外,音乐是最具时代感的,《浪子心声》、《雨夜花》等,令人联想到不同空间带来的意境,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无论人在台湾或是香港,上海是两岸三地所有人的城市。《海上传奇》的英文名字《I WISH I KNEW》(我多希望知晓)出自好莱坞的一部音乐剧电影,更给电影增添了无尽的意味。
导演风格化的体现。贾樟柯的电影擅长对边缘人群的纪录和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小武》还是《二十四城记》,他都在反思我们经历的时代。以片中人物王佩民的1949为例是解放,而对于王童是流离。这种对1949年历史的再认识,保持着对历史的审视思维。另外关于朱黔生对于接待安东尼奥尼拍摄影片的特殊经历,也通过贾樟柯的镜头进行纪录、反思。片中除了反思历史,他也在审视现代,包括拆迁、边缘人群的生活。都是贾樟柯导演风格的体现。
贾樟柯除了纪录多元化、包容性的上海,更是纪录中国近现代史在一个城市中的百般美丽与忧愁。上海,是一个永远给人带来惊喜的城市,新的传奇也在书写。
后记
影评人韩松落说,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因为懂得,所以成为一种馈赠。而我,亦感谢这几年来认认真真的观影的馈赠,感谢电影给我展露生活中的爱恨情仇。贾樟柯说,电影是让我们不忘记。陈寅恪说,真正伟大的史学家,须对历史抱有理解之同情。历史永远是时间的法官,《海上传奇》中关于城市历史的记录与反思,让我们不忘记。
参考文献:
1.吕新雨.《“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历史文化使命(纲要)》[EB/OL].
http://www. xlmz. net/forum/viewthread. php?tid=2484,2003-12-3.
2.黄望莉.《口述历史·纪实性·底层叙事—从贾樟柯<海上传奇>、<24城记>谈起》[J].电影新作.2010(05):12.
3.单万里.《虚构真实——浅谈西方新纪录电影》[J].《当代电影》.2000(09):72.
4.钱翰.《诗性的纪录和纪录的诗性—从二十四城记到海上传奇》[J].《文化与诗学》.2010(02):226.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