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宣传观念的发展与困境——宣传论文
宣传研究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宣传观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宣传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传播效果,因此选在不同的文化与时代背景里,也呈现不一样的形式。
一、现代意义的宣传引进中国
西方的宣传概念最早是从宗教而来,到了近代又逐渐进入了政治领域。早在19世纪的美国,“宣传”就被赋予了政治含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国都纷纷开始使用这一概念。
早在中国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中就有“先生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一句,这是史料可查的最早的使用宣传二字。但这里的宣传主要是指官方信息的上传下达,虽然含有最基本的传播的意思,但是它既缺乏现代的传播媒介,也没有完善的宣传体制,所以以当今的普遍宣传话语来看,这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宣传。
在近代中国,现代普遍的作为话语的宣传的引入主要还是受到西方世界的影响,是舶来品。先前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里,几乎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宣传对象,除了战时对军人和政治精英的鼓动,对于社会大众的“唤醒”依旧是在一个发展中的行为。
梁启超,应当之无愧被称为中国近代社会意义上的第一位宣传家。虽然他并没有摆脱传统话语框架的影响,并常把宣传、教育与新闻的概念混淆,但那时初步的宣传观念已悄然启蒙,而且他对于后来者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当下不少领导人与学者依然继续发展这种宣传、教育、新闻三位一体的宣传观念。
在我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总是由少数精英的宣传伴以激进的革命发动的。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就将人分为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与不知不觉者。他认为革命需要先知先觉者运用新的意识去启蒙、教育、动员,乃至影响和带动后两类人。所谓“唤醒国民”,就是将民众变为现代意义的宣传对象,让他们产生统一的政治觉悟,进而发展为原子化的行动者、现代意识形态的信仰者。这在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一个有着浓厚皇权意识的国度萌生了新思想,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受到这种影响,在国民革命中,就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机构,并针对国民进行宣传动员。毛泽东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生动地描绘出这样的情景: “孙中山先生的那篇遗嘱,乡下农民也晓得念了。他们从那篇遗嘱里取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不平等条约’这些名词,颇生硬地应用在他们的生活上。”[1]由此可见,真正现代意义的宣传这时已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并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有了规模化的反馈效果。
二、宣传观念的变革
当今中国的宣传观念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来自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确立起的,它受到了之前的思想启蒙的影响,同时对前苏联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但随着我国的发展与创新,不同时期下仍然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一)第一次宣传观念变革
在20世纪20年代,新成立的中共受到前苏联的影响颇深,基本沿袭了列宁的宣传思想,将宣传与鼓动进行区分,比如李立三曾在1930年发表的《现在全国宣传工作的任务极其缺点》中提出,“许多同志还不能明了宣传和煽动的区别。宣传是宣传我们政纲及策略,煽动则是根据群众当时迫切的要求,去发动斗争。”[2]同时,宣传工作在共党早期一直是被作为中心任务。但随着国民党反共清党,共产主义的事业陷入低谷,许多党内人士开始反思宣传在运动中的角色。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中,就提到了政治工作与宣传工作[③],很多学者至今认为,这是对于宣传在党的工作中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他重申了,宣传是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手段,和组织、军事工作一样不可缺少,但要以政治目标作为指导。
(二)第二次宣传观念变革
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部分领导人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角度出发,尝试着将宣传与新闻报道分开,《人民日报》作为代表的媒体大胆进行尝试,强调新闻报道的独立性,试图摆脱单一的宣传角色。不少人认为新闻工作要改变之前的方式,由组织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直到80年代,以复旦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理论交锋将“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这一争论推向社会。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内学者是在肯定宣传的态度下,说明宣传和新闻的联系。同期之下,由于传播学理论的大量引进,也产生了中西不同宣传话语的争论,这也就推动了新的宣传观念的分化与转型。
(三)第三次宣传观念变革
9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经验成果使得市场经济的浪潮涌向全国,更开放更进步的时代也更包容了一些西方的观点。虽然由于一些话语的差异性,但西方惯称的“民意测验”在我国得以“舆论研究”的名称顺利地开展。这时的宣传观念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更强调双向的沟通。同时,西方大量的传播技巧也为宣传机构提供了借鉴的经验,这也将国内的宣传观念分化成多个部分。
三、当今宣传工作的困境
总结我国宣传观念的种种变化不难看出,我国的宣传观念依然摆脱不了前苏联的影响,美式的宣传思想产生于民主政治和市场营销,他们将其看做大众说服的工具。除了外来的观念与思潮冲击,目前我国的宣传工作还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1、机制不健全导致各地域发展不均衡。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当下的宣传工作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长远战略规划,宣传观念没有形成体系,各种与之相应的培训机制、投入机制、监督机制都不健全,尤其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加之全国各地经济、地域文化的差别使得宣传工作发展得极不均衡。往往宣传方针被贯彻到各地基层就会出现实施不到位,工作疲软被动的局面。
2、宣传队伍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宣传观念的变革过程中,新闻与宣传的理论交锋一直与之相伴,宣传内容的传播也必须借助大众传媒的媒介与方法,这就必须要求一批既懂大众传媒理论,又有新闻实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宣传队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播工具的使用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只凭单纯的热情,不重视宣传效果,不运用恰当的手段,就很难做好宣传工作。懂得如何利用大众传媒手段的专业人才十分重要,但宣传不能全部等同于新闻工作,宣传的观念必须高度统一,所以在队伍的人才建设上既要吸收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强调思想观念的高度统一。
3、宣传要以内容创新为主,手段创新为辅。宣传工作是面对每一个社会大众,内容既要有时效也要能贴近。做到这些就要立足基层,大胆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习近平在2014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3]中华民族从前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今天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经过一次次的变革,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宣传观念与方法。在全国的宣传工作中,宣传部门与各级工作者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宣传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新历史、新时期下充分发挥起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M.《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35页。
2. M.《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29页。
3. M.《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