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及其传播效应分析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全面的进入到了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信息时代最为主要的象征,正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进入新世纪之后,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为便捷也是最为常用的途径方式,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时刻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之中[1]。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发生于2011年7月23日的温州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富二代、官二代的交通肇事、民事犯罪事件以及物价飞涨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通过网络这种新兴的媒介传播,让广大网民纷纷参与热议,在这其中衍生出如“我爸是李刚”、“蒜你狠”、“姜你军”等等的网络流行语言[2]。这些语言以热点事件为土壤,非常迅速的在广大网民之间流传开来。之前对于网络流行语言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语言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但是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言的诞生无不伴随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这毫无疑问的体现了网络流行语言的诞生和发展还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对于网络流行语言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更应该从社会学角度以及互联网自身特点进行[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美国,国外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历史要比国内长很多,不仅如此,国外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论是在范围还是在深度方面都较比于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外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不仅包括了国内的传播学和语言学角度,还包括了网络符号成因的研究以及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等[4]。1997年由世界问题研究和资料中心主办的,举办于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的网络语言研讨会开启了国外对于网络语言研究的历史,此次议会的主要议题是英语作为网络通用语言的地位和网络时代的教学,但是此次会议并没有深入的探讨网络语言这个议题,只是为后来的网络语言研究起到了一个启蒙的作用。直到不久之后的2003年9月18日至20日,在西班牙召开的首届网络语言研究会议上,网络语言才正式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被广泛关注起来。网络语言研究界的先驱,著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曾于2001年出版了其个人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的著作《语言与因特网》,该书第一次详细的阐述了在因特网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变化,并且指出了这种语言变化的过程对于人们交流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我国自1994年正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短短的6年时间中,我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就突破了2000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网民数量更是呈现裂变式的增长。我国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末,于根元先生经过几年的研究于2001年正式出版了他的研究著作《网络流行语》,并在同一年编写完成了《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这是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的开端。于根元先生在其编写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共收录网络语言1000余条,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网络语言研究已经由概括性的认知发展到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梳理。在新千年之后,我国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语言的研究也随之不断的深入,研究的角度也日趋多元化。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非常可观,刊载在CNKI上的有关于网络流行语言的博硕论文有329篇之多,而在期刊方面更是多达约3279余篇论文。同时国内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角度也不再局限于语言学领域,而是不断的拓展到了社会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5]。
三、热点事件中网络流行语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点毋庸置疑。每一个时代的语言特点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例如我国在50年代大跃进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这些流行语言无不体现着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在60年代至70年代的文革时期,“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主席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等等的口号都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后的改革开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的语言也深深的刻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些曾经流行过的语言充分的说明了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于社会背景的研究[6]。
而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和科技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以往所没有过的社会矛盾,在经济方面,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与国民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房价和物价都激发了很多的社会矛盾,这些时代的背景都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7]。如近年来物价飞涨事件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等,这些无不是这个时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有以“我爸是李刚”为代表的贫富差距以及“富二代”和“官二代”的问题,也极大的反映了众多网民对于贫富差距而引发的社会矛盾的关注。
而从政治方面来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快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工作,政府职能趋于民主化,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予了民众合理表达政治意愿的机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参与政治、评价政治,对于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网络流行语言获得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文化传播方面的原因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不到20年时间,但是发展速度却是非常的惊人,如今网络已经深入到绝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当中。我国的网络使用群体以年轻人为主,这个群体的主要特点就是年轻有活力,富有反抗意识和探索精神,对于近年来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是持批判和讽刺的态度,对于不公平事件敢于批评指正,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氛围。这种独有的文化氛围由于网络传播迅速的特点而迅速的扩散开来。在这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氛围之中,年轻人对于多样性的观点一般都是持有包容的态度,这也就形成了多样性的观点和想法,呈现兼容并包的文化传播氛围,另外相对自由的网络世界让年轻人敢于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幽默的调侃,所以说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能够促进网络流行语言的传播与发展[8]。
虽然经过了这2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现阶段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言却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这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文化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的一种大众文化。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使用费用的不断降低,这使得网络文化的门槛也逐渐的降低,全民参与已经由一种预期变成了现实,在过去的文化氛围中,话语权往往由社会精英所掌握,大众对于新闻事件缺乏评价和议论的权利,但是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之下,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的点评和议论之中,民众话语权的获得也是网络流行语言发展的关键性基础。例如在互联网时代孕育而生的微博更是这种大众传媒的典型性代表,毫无名气的草根也有可能由于其独有的意见和观点超过人气明星的信息影响力,而大众性的传播环境也使得网络流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氛围的代表不断的发展起来。另外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很多网民能够在网络的交流中充分的张扬个性,对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满能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发泄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对于民众来说也是一个精神的补偿,而这种发泄和倾诉由于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必然会产生一些被普遍接受的流行语言[9]。
(三)互联网传播自身的原因
1.互联网交流具有及时性和交互性,网民通过互联网的交流是实时的,网民之间交流需要彼此之间及时作出反应,在多人聊天的时候,由于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很多网民来不及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会使用一些简语,或者是用一个字母、符号等等来代替,而这些简语、符号、字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成为彼此之间公认的代表某一种含义的内容,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网络流行语言[10]。例如发生在2010年的某高校交通肇事事件中,“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瞬时走红网络,原本李刚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名,但是在此次事件发生之后,经过广大网民的热议和探讨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不良现象的代表,很多网民都用这句话来讽刺现阶段频频曝出的“官二代”、“富二代”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件。这句原本十分平常和普通的一句话经过此次的恶性肇事事件成为了网络流行语言。“李刚”更是成为了一种“官二代”和“富二代”靠山的象征,很多网民在交流中都经常使用“我爸是李刚,别惹我”或者是“你认识李刚啊”等等的指代性用语表达其想要表达的意思。
另外网络流行语言还会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原因而产生,例如网民在通过网络聊天时,如果使用的是文字交流,则很容易由于输入法的原因而产生一些发音相近而字形相左的网络语言[11]。如“杯具”这个词,原本正确的表达是“悲剧”但是由于网民在交流中由于及时性和交互性原因而经常的写为“杯具”,通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效应而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和使用,这也就使得“杯具”代替了“悲剧”成为了网络流行语言。诸如此类的网络用语数不胜数,这些都是由于互联网及时性和交互性而产生的语言。
2.信息的分散性也是目前网络流行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民众对于信息已经从匮乏的状态发展到了过剩的状态,很多网民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再是精读,而是浏览,这就使得很多信息的制造者为了抓住网民的注意力而使用比较新颖或者是震撼的词句,从而达到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的目的,这也就使得很多原本没有的词汇和语句在网络的环境之中出现[12]。
四、热点事件中网络流行语言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正面效应分析
有利于提升舆论的监督作用和新闻事件的解决。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言充分的体现了广大网民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13]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民众对于热点事件信息的获取是被动的,也有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背离真相的,舆论的导向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对于热点新闻事件民众毫无参与权和议论权,这也会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而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可以自由的对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和传播,而网络流行语言正是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可的舆论导向,这对于事件的舆论监督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4]。另外通过网络流行语言的传播,网民会对热点事件产生普遍的关注,而这也是促进新闻事件解决的大众力量。例如在2011年发生的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铁道部发言人王勇的一句不合时宜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引起了广大网民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极大不满,一时间“信不信”、“我信了”等等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民众对于铁道部避重就轻、逃避事情真相的态度的强烈不满,为此中央政府决定顺应民意成立专门的事故调查小组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结果查出是因为动车系统的设备在设计上存在漏洞,通过网民的热议以及网络流行语的推动,事件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也让在此次事件中的遇难者能够得以安息。
(二)负面效应分析
网络流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因为很多网络流行用语经过加工和再加工已经曲解了原本的含义,这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混乱,而网络使用者中年轻人居多,这很容造成文化的丧失。另外网络流行用语还经常被一些不法之人用于炒作和宣传网络暴力,例如人肉搜索行为,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在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家人及隐私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而很多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将这些公之于众,当事人在面对着千千万万的网民时,其话语影响力显得微乎其微,这也就形成了“网络宣判”这样一种违法的行为。另外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区别于我们实际生活中惯于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和语句,这就很容易造成不知实情的民众对于热点事件产生扭曲的理解,例如通过“我爸是李刚”等事件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其给民众留下的印象就是所有富二代都会肇事打人,这样以偏概全的理念深深的伤害了许多人,这种负面的效应随着网络流行用语的传播特性而不断的扩散,直接牵连了一些与热点事件毫无关联的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
结语
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网络流行用语是现阶段传播最为迅速,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之一,虽然网络流行语言是广大网民的心声和情绪体现,但是其中并不全是理性的语言,也有很多以偏概全的言论,因此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应该理性的使用网络用语,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来,发扬其正面效应,避免由于其负面的效应而影响到无辜的民众[15]。
另外在我们的国家网民数量十分庞大,对于信息的接受和二次传播能力不容小觑,但是普遍网民缺乏良好的信息分析和研判能力,所以才会在热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流言四起”、“盲目跟风”,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广大网民普遍媒介素养偏低的现状,所以作为网民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理性的对待热点新闻事件,认真研判网络流行语的正负面效应,理性的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用语,为我国网络环境的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贺祺,张坤.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J].今传媒.2013(01)
2. 韩玉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J].新闻爱好者.2010(06)
3. 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学版).2005(01)
4. 武月锋,王川.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涵义、类型与研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5. 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6)
6. 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6)
7. 刘大为.组合流行语考察[J].汉语学习.1995(02)
8. 王燕.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引导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
9. 张桂明.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舆论的形成[D].辽宁大学.2013
10. 匡文波著.网络传播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童兵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 曾祥月.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D].安徽大学.2011
13. 段文文.网络流行语传播对传统教育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4. 李婉.公共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影响探析[D].辽宁大学.2012
15. 甘露.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12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